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快乐读书吧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快乐读书吧 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09:5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语文
第二单元
《琥珀》
《飞向蓝天的恐龙》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千年梦圆在今朝》
科普作品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
快乐读书吧
——科普作品
《十万个为什么》
米·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这本《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一经出版就大受欢迎。
米·伊林
内容概要
有好奇心的孩子方可成长,有求知欲的少年才能进步。我们总是饶有兴趣地阅读那些遥远地区的探险记,可却没有想到: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个奇异的神秘国度,它的名字叫做“我们的屋子”!屋子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一个谜:能不能用水把房屋炸毁?火有影子吗?啤酒为什么会冒出许多泡沫?马铃薯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不吃生马铃薯?为什么我们要吃肉?……我们小时候一定也是这样的好奇宝宝,对身边的一切充满了新奇。而我们的问题也烦死了爸爸妈妈,更尴尬的是,许多问题他们也答不上来!于是,米·伊林创作了这本书——他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让我们随着米·伊林的足迹,踏上屋内旅行的路途吧!
目录
屋内旅行记
第一站自来水龙头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洗澡?
为什么用水来洗涤?
人怎样迫使肥皂泡工作?
为什么我们要喝水?
水会不会炸毁书屋?
固体的水?
为什么穿上冰刀不能在地板上滑溜?
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
第二站炉子
人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
为什么火柴会着火?
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炉子烧着以后,劈柴到哪里去了?
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
为什么水能灭火?
关于炉子的谜?
第三站餐桌和炉灶
厨房实验室
马铃薯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吃生马铃薯?
第四站厨房锅架
第五站碗柜
第六站衣柜
屋内导游
阅读方式:
1、从头开始进行逐页阅读。
2、在浏览目录后,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
品读精彩片段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你看,问题挺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
品读精彩片段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你看,问题挺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
品读精彩片段
你们家里每天总有人生炉子,煮马铃薯。也许你自己就很会生炉子或者煮马铃薯。可是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里冒?煤油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恐怕你不能解释明白吧。或者问你:水为什么能灭火?我的一位熟人回答说:“水能灭火,因为它又湿又冷。”可是煤油又湿又冷,你倒是试试用煤油来灭火吧!不,你还是不试为好,一试就得报火警了。你看,问题挺简单,可是要回答它却不那么容易。我再给你猜十二个关于最简单事物的谜,你愿意不愿意?
有没有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
存不存在不透明的水和透明的铁?每个人都会说水是透明的。然而,实际上只有薄层的水才是透明的。海洋的底层是漆黑一团的,因为阳光无法穿透那么厚层的水。而且,并不仅仅只有水是这样——任何物质取一薄层都是透明的,厚层的便不透明了。比方说一块透明无色的玻璃,如果你从它的边缘去观察,这块玻璃也变得不透明无色了。不久之前,一位科学家制作了一块铁片,厚度只有十万分之一毫米。这块铁片便如同玻璃一样透明,并且几乎是完全无色的。把它放在书页上,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最小字号的字。此外,科学家也用金子和其他金属做了这样的透明薄片。
品读精彩片段
为什么有些海域是绿色的,有些是蓝色的?
蓝色的海水,绿色的海水,无色透明的饮用水……那么水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答案让人出乎意料:纯净的水是蓝色的。但是由于我们喝水的杯子容量有限,很难分辨出水的颜色来。如果将一个像楼房那么大的杯子装满纯净水,我们就能看到它真正的颜色——蓝色。水的颜色取决于水分子对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白光,比如阳光,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也叫光谱。在光谱中,红色到绿色波长范围的光比较易于被水分子吸收,蓝色部分的光则被反射出去,所以我们就看见了蓝色。但水的颜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远离海岸的海域中心位置,海水是深蓝色的,甚至有些发紫。然而在靠近陆地的海岸线一带,由远及近,海水的颜色由蓝变绿,再由绿变成黄绿。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与水里的浮游物质和水深有关。在海岸线附近,海水充满了从陆地上冲来的有机物和小植物。其中有一些很小的绿色植物,叫做浮游植物,它们含有一种叫做叶绿素的化学物质。叶绿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红色光和蓝色光,反射绿色光,于是我们看见的海岸边的海水就是绿颜色的了。
在宇宙空间里,从海洋的颜色可以分辨出地球生命的聚集区。绿色的海域好比是陆地上的热带雨林,充满了生命;而深蓝色的水域是很少有生命的地方,这里好比是大陆上无人居住的白色沙漠。海水和海水里的浮游物对光的吸收方式也改变着水面下的颜色。假设你正在驾驶一辆黄色潜艇,在水面附近,你的潜艇是黄色的,但是随着潜艇慢慢潜入海底,照到潜艇上的光越来越少,当潜艇下降到水下30米的深度时,阳光中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的光几乎都被水分子吸收了,只有蓝色和绿色的光能到达潜艇表面,这时你的潜艇就变成了蓝绿色。如果再往下降,直到绿色光也消失了,潜艇就变成深蓝色了。浮游物越多,海水越混浊,对光的吸收量就越多。所以越是混浊的海水,你下降时看到周围环境变暗的速度就越快。
拓展延伸
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小贴士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的?
要想得到水,需要用什么东西来进行燃烧呢?
氢气,就是用来灌气球和飞艇的那种气体。
当然,现在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气体来灌飞艇,那就是氦气。
氦气不会燃烧,所以飞艇飞行的时候没有安全隐患。
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取火的?
要想得到水,需要用什么东西来进行燃烧呢?
氢气,就是用来灌气球和飞艇的那种气体。
当然,现在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气体来灌飞艇,那就是氦气。
氦气不会燃烧,所以飞艇飞行的时候没有安全隐患。
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学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小贴士
联系上下文理解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试着理解,实在不会的也可以请教别人。
第一版
第二版
第六版
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重复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于是,有人要问了,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过会儿,我们会发现叶子表面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并把一根点着的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燃烧得更旺。我们知道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所以可以得知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如果再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那么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其秘密就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等能源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而是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利用太阳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据计算,三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这就是石头。岩石受着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会风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变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钙。每年,由于风化而消耗掉的二氧化碳,大约达40~70亿吨。由此可见,地球的氧资源是巨大的,自然界以它的方式维持着大气的平衡,世界也永远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
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重复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于是,有人要问了,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过会儿,我们会发现叶子表面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并把一根点着的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燃烧得更旺。我们知道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所以可以得知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如果再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那么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其秘密就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等能源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而是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利用太阳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据计算,三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这就是石头。岩石受着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会风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变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钙。每年,由于风化而消耗掉的二氧化碳,大约达40~70亿吨。由此可见,地球的氧资源是巨大的,自然界以它的方式维持着大气的平衡,世界也永远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
氧气用不完
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重复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于是,有人要问了,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过会儿,我们会发现叶子表面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并把一根点着的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燃烧得更旺。我们知道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所以可以得知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如果再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那么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其秘密就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等能源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而是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利用太阳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据计算,三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这就是石头。岩石受着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会风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变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钙。每年,由于风化而消耗掉的二氧化碳,大约达40~70亿吨。由此可见,地球的氧资源是巨大的,自然界以它的方式维持着大气的平衡,世界也永远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
氧气用不完
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
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重复进行着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于是,有人要问了,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些植物的绿叶浸在水里,放到阳光下,过会儿,我们会发现叶子表面不断吐出一个个小气泡。如果用试管收集这些气体,并把一根点着的木条放进试管里,木条会燃烧得更旺。我们知道氧气能够帮助燃烧,所以可以得知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如果再往水里通进二氧化碳,那么通进去的二氧化碳越多,绿叶排出的氧气也就越多。其秘密就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等能源物质,同时释放氧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而是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利用太阳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据计算,三棵大树每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约等于一个人每天所吐出的二氧化碳。每年,全世界的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大约要吸收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另外,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这就是石头。岩石受着风吹雨打,日子久了会风化、分解。石灰石中所含的碳酸钙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变成可溶解的酸式碳酸钙。每年,由于风化而消耗掉的二氧化碳,大约达40~70亿吨。由此可见,地球的氧资源是巨大的,自然界以它的方式维持着大气的平衡,世界也永远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
氧气用不完
相信你可以读更多
李四光
《看看我们的地球》
贾兰坡
《人类起源的演变过程》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
高士其
《细菌世界历险记》
阅读方法
一、制定阅读计划
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科普书的目录,想想分别由几个部分组成,然后在大致确定每个部分阅读时间的基础上,估算出读完整本书需要的时间,并严格按照计划定时完成。
阅读方法
二、做好阅读记录
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阅读记录,可以用“读书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每天阅读时,写上日期,摘录重要的词句,也可以写写自己阅读的感受。
阅读方法
三、做到持之以恒
读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
课后作业
1.有条件的同学读读课上推荐的两部《十万个为什么》,也可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其它科普读物。
2.阅读材料《为什么玻璃那么重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玻璃那么重要?
你的碗柜里面有没有用沙子制成的东西?现在,就请你仔细地检查一下你的碗柜。除了茶杯和盘子之外,你在那里还看到了什么?难道你没有看到那里有用沙子制成的东西吗?那么,那些玻璃杯、高脚杯和盐罐呢?你知道的,这些东西都是由玻璃制成的。而玻璃是由沙子制成的,用那种最普通的、小孩子常玩的细沙制成的。而且并不仅仅玻璃杯和高脚杯是这样,现如今,有些建筑物整体都是由玻璃和钢铁建成的。比如说伦敦就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名字叫做“玻璃大厦”。这座大厦高耸入云,它的大厅里面种植着百年大树,就像生长在室外一样。尽管这座大厦的一半都是由沙子构成的,可却仍然屹立不倒。液体有没有硬的?制造普通玻璃瓶的时候,在一口坩埚里面放上沙子,然后加入碱和白垩,放在一种特别的窑里。坩埚应该是由耐火黏土制成的,而耐火黏土就是那种即便是遇到强热也不会熔化的黏土。现在,三种东西由于强热而融合在一起了,它们分别是碱、白垩和沙子。而结果就是得到了像水一样的液态玻璃。然而,玻璃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水。在它冷却之后,就跟水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如果将水冷却,只要温度不降到零摄氏度,它仍然是液体。然而,一旦温度计的水银柱下降到零摄氏度,水就会凝固,从而变成固体的冰。可是,熔化之后的液态玻璃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当它冷却的时候,它会慢慢地变稠。达到120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像糖浆一样;达到100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可以拉丝了;到80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会变得更加黏稠。液体就像沥青一样,已经变得越来越黏稠了,终于,它变成了一个软块,而软块变硬之后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玻璃。你在看到玻璃的这个变化之后,试着来说明它在达到什么温度时会熔化,什么温度时会凝固。然而,这却是办不到的。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把玻璃叫做“硬的液体”的道理了,尽管这种说法与说白的煤或者热的冰一样荒唐。
如果玻璃不是“硬的液体”,如果它不能做成像面团一样柔软的东西,我们就会失去很多形状各异的器皿——包括所有那些凸肚的酒瓶、有花纹的高脚杯和富丽堂皇的大花瓶。
课后作业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取一本科普读物学着制作以下阅读推荐单。
课后作业
我最喜欢米·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想推荐给大家看。
内容简介 :
作者在这本书中,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屋内旅行,对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提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推荐语:
神秘的万物等着我们探索,神秘的现象等着我们揭秘。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不知道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十万个为什么》让你了解这个世界。
例:
谢谢观赏
快乐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