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国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8%左右,……
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暨世界经济论坛第二届新领军者年会
《改革》模块总论
“一个成功的革命者无须是政治巨匠,而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则必定是一流的政治家。”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可惜的是,许多历史学家迷恋于研究革命,这妨碍了他们去更多地注意那些从事基础性现代化改革的帝王、君主和官僚。”
——美国比较史家C E 布莱克
一、认识改革
1.了解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1月13日晚《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改革30年成败得失》,吴敬琏、厉以宁同台解读改革开放30年得失。
改革开放30年成败得失
成功三方面 遗憾三问题
厉以宁 ■农村家庭承包制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民营经济兴起 ■城乡二元制没有触动
■国企行业垄断没有消除
■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缓慢
吴敬琏 ■84十二届三中全会商品经济
■94十三届四中全会市场决定
■97年十五大经济制度创新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缓慢
■产权制度没有到位
■法制建设政府改革迟缓
2.从现实追溯历史
我们生活在历史巨大的投影中;
生活是我们解读历史的原点。
问题丛生:行政改革;农地矛盾;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资源和环境问题。
30年改革的希望和忧患
推荐读物:《南风窗》、《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
3、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变,就是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尽管改革形式多样,效果各异,但所有的改革无疑都充满着艰巨性,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改革者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人教版
我国的改革走到十字路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改革与革命同样推动人类文明(定位)
改革在新旧势力冲突下展开(背景)
改革创造了新制度、新文化、新思想(内容)
改革的成功需要适宜方法、合理方案(智慧)
改革充满艰巨性(精神)
改革具有多样性 ——教材编者的话
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
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
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渐进性微变
创新性巨变
传导性巨变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宗教改革
4.从社会变迁角度,理解“改革”的分类
有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
军事改革
和文化改革、
更有综合性改革。
二、关于“改革”模块的教学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1. 教科书导言:
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的背景和进程、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现实立足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巨大的历史影响。”(刘军)
“将改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叶小兵)
2.三维教学目标
一个模式:改革=背景+内容与过程+作用(影响)与认识
二个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文化思想与社会政治经济关系
三大依据:新史观;课标及省指导意见;新高考题
四大能力: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评论历史观点)
五个感悟:改革的历史必然; 改革的艰难与曲折;改革的光明前途;改革成败规律;改革家的品质和素养。
3.“改革”模块的教学构想
4.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新
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
中国: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当代改革开放
5.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改革是历史发展和前进的表现。
改革是对新制度新思想的催生。
改革是新与旧势力的激烈较量。
改革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坎坷的。
改革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留下经验教训。
——叶小兵教授
三.依托改革模块的高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
文综考纲与课标的考核要求
省学科指导意见
07-09新课程高考改革模块部分试题特点分析
试卷类型 2007 2008
广东历史卷 宗教改革 孝文帝改革
山东文综卷 王安石变法
注:在选修模块一、二、三中任选一题 梭论改革和商鞅变法
注:在选修模块一、二中任选一题
江苏历史卷 无 孝文帝改革
宁夏文综卷 戊戌变法 彼得改革
和明治维新
海南历史卷 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比较
服饰变化
与社会变革
07、08年新课程地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查内容
09年新课程地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
1.浙江自选:商鞅变法
2.福建选修:戊戌变法
3.广东选做:王安石变法
4.江苏选做: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
5.安徽文综:日本明治维新
6.辽宁宁夏文综选做:王安石变法土地政策
“改革是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对政治进行良性干预, 去除弊政、采取新式, 使国家的政治格局更趋合理, 使生产关系中那些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受到排除或遏制, 从而给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任重《试论改革与革命的辩证关系》《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一期
“改革就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合、保持社会的根本制度和性质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健全、不完善的具体制度即体制,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推动社会发生量变和部分质变的一种社会性变革。”
——郑国玺《改革—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一期
关于改革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