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写作 文从字顺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1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写作 文从字顺 讲练课件——2020-2021学年湖北省黄冈市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共17+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09:43:58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人教版
阅读新课堂 品味情感态度,把握文章主旨
第五单元
第一部分 典范文本精读
常见题型
1.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线句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补充人物描写;谈感受、启示、看法。
典范文本
油饼翻身
周海亮
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为他烙几张油饼。烙油饼需要不停地翻动——翻一个身,轻轻拍打,再翻一个身,再轻轻拍打,油饼就松了,散了,软了,又不失筋道。油饼不大,白里透黄,一层层紧挨着,沾了翠绿的葱花。不仅油饼,还得配一碗荠菜汤。乡野的荠菜,干净,鲜美,最适合做汤。水开了,鸡蛋搅得膨松,倒进去,勺子慢慢地转,慢慢地转,又拉细成丝,盛进碗里,蛋花且金且银,荠菜绿得如翠,再点一滴圆润如琥珀的香油,闻
之即醉。[母亲烙油饼。紧扣文题,营造美好氛围,表现出寄寓其中的浓浓母爱。]
油饼配荠菜汤,小时候的最爱。现在他长大了,城市里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回家的次数变得极少。偶尔回家,必是事业遭遇不顺,回到家,垂头丧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可是不管如何,母亲一定要给他烙几张油饼,烧一碗荠菜汤。油饼仍然是儿时的滋味,香,散,软,韧,仿佛那香可以渗透全身,舒筋活血,再喝口热汤,通体舒泰,心情便好了很多。[油饼的神奇功效。进一步为下文情节蓄势。]
那次回家,母亲却病倒了。多年积劳成疾,母亲的病,绝非来自一朝一夕。
见他回来,母亲吃力地爬起,说,给你烙几张油饼吧?他说,不用了。母亲说,知道你爱吃。他说,那也不用了,您躺下休息。他陪母亲坐了一会儿,出门,找他儿时的伙伴聊天诉苦。——他不想将他工作的难处告诉母亲,更不想让他的坏心情影响到母亲。——村子里,他只信任他那位儿时的伙伴。
傍晚回来,却见母亲已经烙好了油饼,旁边,一大碗飘着香气的荠菜鸡蛋汤。看母亲,满头是汗,气喘吁吁,一手撑着椅背,一手扶住腰,却笑着,花白的头发沾在脸颊。[“满头是汗”“喘”“撑”“扶”“沾”等写出了母亲带病烙油饼,抚慰着子女受伤的心灵。]他有些心痛,说,
妈,不是说等我回来做饭吗?母亲笑笑,说,知道你只有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才回家。你工作不顺,妈一定得给你烙油饼啊。
为什么一定要烙油饼?
油饼翻身啊!母亲说,吃了翻身的油饼,你就会翻个身,回城,工作就会好起来了。[具体性材料:母亲带病烙油饼,解说“油饼翻身”的寓意。]
呵,油饼翻身。以前他听母亲这样说,以为不过是烙油饼的方法,充其量,不过是烙油饼的技巧。他真的不知道,原来,自他进城以后,每次回家,母亲给他烙的油饼里,还有着这样美好的寓意。
所以,即使母亲拖着病体,也要为他烙“翻身”的油饼。这不是迷信,这
就是——母爱吧?
可是,您怎么知道我工作不顺心?
如果你工作得顺心,又怎么有时间回来看妈呢?母亲笑着说,丝毫没有责怪他的意思。
他坐下来,吃母亲为他烙的油饼,喝母亲为他烧的荠菜汤。饼香软,汤鲜美,他知道,很多时候,母亲想他,却并不希望他回来。他回来,必是不顺心的。母亲希望他在城市里的事业,一帆风顺。
常回家,这样简单的道理,他懂,却做不到;常回家,这么简单的事情,他可以,却同样做不到。只因为,很多时候,他如太多轻狂的年轻人
一样,有自以为是的事业。
油饼翻身。现在他确信,待他老了,也会为他的儿子烙油饼,也会将“翻身”的美好寓意,烙进每一张油饼里。[心理描写,表现“他”对母爱的感知和深刻的自我反思,凸显主题。]
1.依据情节的发展脉络,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他”心理、情感变化的短语。
“他”出门找儿时的伙伴诉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吃母亲烙的饼,喝母亲煮的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轻狂地扑在自以为是的事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谅母亲
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和包容
深深地自责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油饼的神奇功效,这有什么作用?
通过油饼的神奇功效,进一步为下文情节蓄势。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内涵?
“他”为儿子烙油饼,暗含亲情的传承之意。
4.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母爱的认识,一定有了一个新的视角,请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母爱像翻身的油饼,抚慰着子女受伤的心灵。(共17张PPT)
人教版
写作 文从字顺
第五单元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更高一点的要求是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这些要求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范畴。
第一,用词恰当,表意明确。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准确把握词义,做到用词妥帖,搭配恰当;要注意合理安排词序,根据词义范围和轻重,做到表达清晰,轻重合宜;要注意词语的感彩,恰当选用褒贬词,做到情感鲜明,语言得体;要注意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消除词语的歧义,做到准确表达。
第二,句子连贯,思路清晰。连贯也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
连贯,指的是句与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表意合乎逻辑事理,表达脉络清晰,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要做到语言连贯,需要做到:(1)话题要保持统一,不要轻易改变主语;(2)句序要保持合理,按照一定顺序,使表达紧密妥帖;(3)注意前后衔接与呼应,语气通达,文气流畅。
第三,明白如话,要多朗读多修改。朗读,是修改文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中一边嘴里念,一边耳朵听,就能发现文章中的毛病。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缺少过渡或前后意思重复、有些地方表达不清楚、有些修辞方式欠妥等,这些问题都能在朗读中发现。
第一题:片段写作:写景状物
思路点拨:
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特别之处,如形状、色彩等。写作时可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
【写作例文】
那五彩缤纷的菊花,千姿百态,有的像喷泉,绽出金丝银线;有的像绣球花朵,环抱成团;有的像海葵,花瓣弯弯曲曲。那引人注目的悬崖菊朵朵怒放,挺立在高高的花架上,像孔雀开屏,像凤凰展翅,又像少女拖着裙带,亭亭玉立。近看,红的火红,黄的金黄,层层叠叠的花聚在一起,像
一个个小绒线球,花蕊则像一个个小蘑菇。白花则另有一番情趣:单层花瓣,稀稀落落,像一片放大的晶莹的雪花,而那绿色的花蕊好不密集,像许许多多的蚕卵,挨挨挤挤。红、白、黄三色花从花盆垂挂下来,长长的、宽宽的,简直就像一条五彩缤纷的瀑布,好一派磅礴的气势!还有那“富士雪峰”,是一朵雪白的案头菊,花瓣又厚又多,中间那弯弯曲曲的花瓣稍稍向里卷着,最外层的花瓣微微地伸展出来,整朵花成为圆形,远远看,就像一座气势逼人的雪山,那结实的枝干上伸出的几片绿叶,就像山下的一片草原。
第二题:用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方法作文
思路点拨:
可以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行扩写,扩展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想好写哪几个方面,写出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要想好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没有包含思想感情的“纯写景”文字是难以打动别人的。文章写好后要多改两遍,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写作例文】
石榴树
四合院,一种最具北京民居特色的建筑,它承载了老北京几百年的风雨,蕴藏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的姥姥家就曾经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子里。
姥姥家的小院虽比不上大户人家那样气派,却永远是那样的干净,处处洋溢着生机,尤其是种在院子里的一棵石榴树,更是为小院平添了几许情趣。
每年开春,从枯干的树枝中探出头脚的几片嫩叶便是我家报春的使者。随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许多花苞也在绿叶的陪伴之下挂在了枝头。这些
花苞被浅绿色的硬皮包了个严严实实,但在和煦的阳光的照射下,晶莹的花苞内依稀可见几许红色——红色的花瓣正等待着绽放的那一刻。为了激情绽放的那一刹那,它在幼小的花蕾中积蓄着能量。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满枝燃红了。仲春的风轻抚过枝头,偶有细雨沐泽,那树便像一个小孩子,贪婪地吮吸着这上天的恩赐。娇艳欲滴的花瓣如细雨般,翩然落下。院里、院外的胡同里,铺满了红色的花瓣,恰如一条红丝巾飘然坠地,似要渗入那芳香的泥土之中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番景象吧。
渐渐地,落尽花瓣的红色花蒂膨胀了起来,宛如精致的葫芦形状的青色风铃,轻摇,吟唱着夏之序曲;树上的叶子也在不知不觉当中由嫩绿逐渐变成了深绿。那是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颜色。在炎炎烈日的照射下,叶子表面还能泛起一层油光,姥姥常常跟我解释说,这层油光正是石榴树健康的象征,预示着这一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正如姥姥所说,每年的秋天便是收获石榴的大好时节,一个个红红的仿佛娃娃般咧开嘴笑的大石榴压弯了树枝。每到此时,也总是姥姥最得意的时候。无论是谁做客或是去谁家做客,总不忘带几个石榴送给人家。久而久之,每年的这个时候,也变成了我家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逢八月十五
中秋节,姥姥也不忘在家里盘中摆几个裂开的大石榴——那一粒粒红钻般的籽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晶莹剔透——祈求来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转凉。劳累了一年的石榴树也进入了休眠期。然而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现在,姥姥家的小院已不复存在,唯有那石榴树屹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姥姥常说石榴树是通灵性的。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
【名师点评】本文以时间为序,细腻描写了姥姥家的石榴树从春到秋,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凸显了石榴树给生活平添的情趣,给自己童年带来的快乐,也寄托了小作者对承载童年记忆的四合院生活的眷恋。当童年生活的小院变成废墟,面对屹立在废墟上的石榴树,小作者轻轻地问:“伴随我童年生活的石榴树,今年,你还会开花吗?”这忧伤低回、怅然若失的一问,有一种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
第三题:月亮
思路点拨:
1.写作前,可以查阅一些描写月亮的诗文。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喜欢写月亮?月亮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情感?这些情感寄托在别的事物上行不行?
2.在查阅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你对月亮的感受。
3.写完后读一遍,认真修改润饰,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写作例文】
月 亮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中秋节来到了。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地出去,等着月出。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村庄、山川、田野,好像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地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
闲适。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无私,月亮的默默奉献,还有她那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许,月亮上的黑点是蕴藏着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
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高山平地。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即。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
【名师点评】文章行文自然妥帖、情感细腻、文笔老到,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短短一篇文章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惬意的月出图景,让人情不自禁沉浸其中,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