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字词;了解罗布泊的消逝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同学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揣摩语言,体味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情感道德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 2、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地图导入课文 这是一张我国新疆地区的卫星地图,地图上有一只巨大的耳朵, 不但有耳轮、耳孔,甚至还有耳垂,可说是惟妙惟肖。再来看另一张地图,同学们能找到那只大耳朵吗?知道这么独特的地形是什么地方吗?(罗布泊)罗布泊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一起跟随作者吴岗去认识一下吧.(出示课题及作者)
2、首先让我们通过辞海和百度百科的几份资料进一步认识罗布泊。 3、字词检测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昔日罗布泊的美丽,哪几节写了今日罗布泊?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今昔罗布泊的面貌。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被称为生命禁区.(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对比印象) 2、剖析原因,列举同样悲剧。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讨论: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怎样的教训? 学生讨论明确: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出示图片)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合作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引用史料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之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个罗布泊的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罗布泊生活了百年。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例子?试列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果有图片资料更佳)。 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让地球的明天更美好。
六、课外阅读推荐
罗布泊探险网http://www.lopnur.net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神秘的罗布泊》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18084cctv-国家地理-故梦罗布泊http://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2634/01/index.shtml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了解罗布泊的消逝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揣摩语言,体味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3、情感道德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总结教训。 2、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地图,通过各种资料认识罗布泊 2、字词预习检测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来学习本文?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自读全文,要求: 1、思考课文哪几节写了昔日罗布泊的美丽,哪几节写了今日罗布泊?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今昔罗布泊的面貌。
明确: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被称为生命禁区.(出示图片和视频资料加深对比印象) 2、剖析原因,列举同样悲剧。组织学生再读课文,思考: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
学生明确:罗布消逝于20世纪70年代。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图片资料) 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怎样的教训? 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们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图片资料) 四、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本文是怎样达到这样震撼人心、振聋发聩效果的。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引用史料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2)拟人手法 (3)排比 3、体会抒情性:直抒胸臆 五、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个罗布泊的百岁老人,你该怎样向人讲述罗布泊的沧桑? 提示:A“我”与世纪同龄,和罗布泊共同生活了百年。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紧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例子?试列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咸海、洞庭湖的资料图片) 六、课外阅读推荐
罗布泊探险网http://www.lopnur.net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神秘的罗布泊》
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18084
cctv-国家地理-故梦罗布泊
http://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2634/01/index.shtml
课件44张PPT。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说教材学生说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流程说评价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作为报告文学,除了具备新闻特点以外,还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学情分析 我认为对于文章中表现的环保主题,学生比较容易从今昔对比中认识到。而通过朗读、讨论、揣摩,学生会对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1、知识与技能: 积累本文的生字词;了解罗布泊的消逝原因,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揣摩语言,体味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3、情感道德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说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探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教学重、难点教法兴趣诱导法
问答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口语、写作训练 学法圈点勾画式
合作讨论式
纠正补充式 导入解析标题整体感知文学赏析说话练习写作训练说流程拓展结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体裁:报告文学 作者:吴岗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庇护所 沧海桑田预习检测sèxùhéshìluǒgēbì-----《辞海》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认识罗布泊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百度百科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来的探险家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了其中2人的尸体,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汽车完好无损,水、汽油都非常充足。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百度百科 看到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你得到了些什么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本文?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过去的罗布泊:广阔、美丽、充满生机 。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今天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恐怖。罗 布 泊 的 变 迁牛马成群
绿林环绕 牛羊欢歌碧波荡漾河水清澈水丰鱼美枯木哭泣凝固的生命广袤却无人迹、寸草不生、不见飞鸟动物的遗骸最后的泉眼余辉中的昔日河床 再读课文,思考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具体原因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河流)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二是人们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四盲”P93)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吸取的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人类在后退。 已被吞噬的家园沙进人退的恶果青海湖湖水下降同样的悲剧月牙泉濒临干涸研读赏析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找找本文能达到这样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效果,原因何在。报告文学新闻文学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生动。
文章叙述事实,引用史料,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文章运用对比将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的历历在目,还有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以及直抒胸臆的句子的运用。
总之,本文的语言真实、形象、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产生了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小 结拓展一:想像一下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述说什么?提示: A“我”与世纪同龄,和罗布泊共同生活了百年。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紧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拓展二:课文最后提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位于中亚的咸海曾是世界上的第四大湖泊,但在过去50年它的面积已萎缩90%,被形容为地球“最令人震惊的环境灾难”之一。咸海位于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间,曾拥有近7万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给它补充水量的河流被用于前苏联实施的一个促进干旱地区棉花生产的项目后,它就明显地干涸下去。到1997年它的面积已萎缩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并分裂成两部分,其中较大的部分在乌兹别克南部,较小部分在哈萨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近日乘坐直升飞机视察这地方后说:“这显然是一个最严重的生态灾害之一,是全世界的环境灾难。我对此感到震惊。” ----网易探索4月7日报道? 咸海的卫星图像显示从1973至1986年再到2001年和2004年间咸海的萎缩过程 拥有“长江之肾”、“母亲湖”、“国际重要湿地”等诸多美丽光环的洞庭湖正严重“脱水”,患上了“肾衰竭”,甚至可能恶化为“肾坏死” ……二00九年十月,洞庭湖湖泊面积仅为五百三十余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五十四。十一月,城陵矶水位一度比多年平均值下降近三米。偌大的洞庭蓄水量约为六亿立方米,仅相当于岳阳的一个普通水库。 ……如不迅速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洞庭湖湿地将因缺水而大面积消亡,甚至可能演变成“长江罗布泊”。-----中新网1月24日电 课外阅读推荐罗布泊探险网http://www.lopnur.net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神秘的罗布泊》http://www.cigem.gov.cn/ReadNews.asp?NewsID=18084cctv-国家地理-故梦罗布泊http://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2634/01/index.shtml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