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11: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操(魏)
孙权(吴)
刘备(蜀)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家居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
作者简介
编年体
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文体知识
多层次朗读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第二步:读出句意。
第三步:大声朗读。
第四步:读出语气。
第五步:背诵全文。
卿(  )  涉猎( )
岂(  ) 邪(  )   
遂(  )  孰若(  )
qīnɡ


suì
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shè liè
shú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范读课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代君对臣或朋友、夫妇之间的爱称。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古时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语气词,后写作“耶”。
二、读懂文意
当初,这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于是,就。
到,等到。
经过。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只,只是。
罢了。
表示比较选择,哪里比得上。
从事学习。
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黄梅西南。
即“议论”,谈论。
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重新。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读书人。
于是。
连词,表承接。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译 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的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启示?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复述
劝 学—
就 学—
论 议—
结 友
详写
略写
详写
略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情节结构
鲁肃之所以愿意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华,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巨大长进。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三读、
读出语气、感情和 人物特点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劝)
(赞)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
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读书;
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多角度谈启示
1.开卷有益。
2.劝人要讲究策略。
3.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知错就改
5.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6.不能因事情的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原因)
学必有得
鲁肃叹学
非复吴下阿蒙
印证变化
板 书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 大有所益(好处)
吕蒙就学:蒙乃始就学
结友而别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长进,成年人也是如此。
总结全文
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本文篇幅短小,只用了四句话(孙权说了两句话,鲁肃和吕蒙各说一句),就让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不同的口吻,并可以揣摩出他们的神态和心理。如孙权,作为国君,在对部下、爱将的劝说中,既有硬性要求,又不乏温和、现身说法的启发性态度。吕蒙开始用军务繁重来推脱,后来在孙权的要求、指点和鼓励下,“乃始就学”,体现了他的转变,在大有长进之后,他说的“士别三日”一段话颇有见地,充满自信。鲁肃是个忠厚长兄,看到吕蒙“论议”上的长足进展很是高兴,“大惊曰”,他惊异的神情和后面的话表现了他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还给人以很多的启示,可谓言简意丰。
写作特色
吴下阿蒙 意思是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吴下,就是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市;“下”表示处所。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字表示亲昵的意思。吴下阿蒙,三国时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这句话在语气上体现出吕蒙十分自信,让人感受到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确实学有所成;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表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这句话在语气上体现出吕蒙十分自信,让人感受到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确实学有所成;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一个成语,表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劝学
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师旷劝学
孔子劝子路学习
劝学格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 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