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老
山
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分析文章内容,初步理解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导入新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仙,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河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惊惶(
)
军阀(
) 缴租(
)
蜷身(
)
点缀( )
搀扶(
)
呜咽(
)
咀嚼(
) 澎湃(
)
酣然入梦(
)
huáng
fá
jiǎo
quán
zhuì
chā
n
wū
yè
jǔ
jué
péng
pài
hān
字词积累
检测
词语积累
呜咽: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读一读
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出题
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文章以什么顺序写的呢?
时间
变化
地点
转移
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拍照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
?
下午
山沟
红军
沿山沟前进
傍晚
瑶民家
宣传部同志
攀谈、吃粥、
贴标语
天黑
山脚
红军
爬山
夜里
山腰
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腰
红军
冻醒观景
?
黎明以后
山路上
红军
爬山、写标语
帮助伤员
下午
山顶
下山路上
红军
看景致、煮粥
1.记叙一件事情时,文章结构一般是如何安排的?
2.本文是这样安排的吗?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果
①
交代起因——决定翻越老山界(1段)
②
记叙经过——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2段)
③
说明结果——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3段)
分析结构
抢答
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恰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合作交流
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相关语句填表。
困难表现
困难情况
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
奋勇登山
睡觉难
路窄不平,
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
观赏夜景
吃饭难
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
继续前进
处境难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
嘲笑讥讽
拍照
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内容探究
1.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合作
2.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一支军队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必须靠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运输队和医务队都是这支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方支援,他们也是整个队伍的一部分。翻越老山界中普通的士兵表现出的这种坚强和勇敢我们已经领略,那么带着伤员翻山则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这支军队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3.为什么补叙医务队的情况和敌人的枪声、飞机声?
谢谢(共35张PPT)
老
山
界
陆定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语句,体会词句的意蕴。探究写景的妙处。
2.结合背景知识和文章内容,探究红军战士具有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深层原因。
品读感悟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
1.夜晚翻山
2.半夜露宿山中
3.下山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合作
1.夜晚翻山
景物描写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体会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可以删去这段描写吗?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展现出了山峦的险境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抢答
2.半夜露宿山中
景物描写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描写和感受夜景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
明确:这几个动词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冻醒后的感受,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到,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说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镇定从容。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亡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情怀。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的,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体会此段中“缀”的作用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景物描写
3.下山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其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合作
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品味语言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抢答
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红军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深层探究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红军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合作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红军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
红军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4月间,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毛泽东在三十六石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而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
红军为什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感召力?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红军是怎么自我动员、自我鼓励的?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红军是怎么自我动员、自我鼓励的?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红军是怎么自我动员、自我鼓励的?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红军是怎么自我动员、自我鼓励的?
主旨归纳
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结构图解
难
走路难
吃饭难
睡觉难
处境难
线索:时间变化、地点转换
红军战士:坚强不屈、乐观
老山界
随堂练习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请写出两句以声写静的诗句。
示例: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拓展阅读
阅读《金色的鱼钩》,回答问题。
1.①让“我”不要感情用事,应顾全大局;②如果“我”不吃,老班长吃鱼骨的秘密就会暴露,让“我”赶紧吃,给两位小同志做榜样。
2.战士们喝下鱼汤,老班长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3.“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且老班长将鱼让给三个病号,自己只是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我”不忍心喝下鱼汤,却又迫不得已,所以很沉重。
参考答案
4.(1)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2)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参考答案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