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13.短文两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统筹( ) 藻饰( ) 吹毛求疵( )
逻辑( ) 迂腐( ) 豁然贯通( )
zhì( )碍 要jué( ) liàn( )达
shè( )猎 劝 jiè( ) 提liàn( )
chóu
zǎo
cī
jí
yū
huò
滞
诀
练
涉
诫
炼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8分)
C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对别人说的话千万不要寻章摘句,这样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B.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吹毛求疵,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C.这篇文章虽然篇幅很长,但语言平淡,读起来味同嚼蜡。
D.吴老师才华横溢,教学水平很高,常常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同学们受益匪浅。
4.(原创)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宁可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________。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材料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2)在上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2分)
关联词语运用不当,应将“宁可”改为“与其”。
示例:少读也不能算是耻辱(意思对即可。)
5.下列对本课这两篇短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作者反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所提倡的“不求甚解”既是一种虚心的读书态度,也是一种灵活的读书方法。
B.《不求甚解》一文在具体论述“不求甚解”的含义时,以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读书情况为例,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增强了论证力量。
C.《谈读书》一文笔法灵活,作者善用比喻、排比、对比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极有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培根认为读书应推敲细思,应根据书的类型采用不同读法,应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相结合;作者认为书不可以请人代读,因为结果会“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
【解析】作者认为书亦可以请人代读,但仅限于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
D
6.请简要分析《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4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首先摆出要批驳的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C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狡黠(xiá) 分散(sǎn) 咬文嚼字(jiáo)
B.诘难(jí) 怡情(yí) 大而无当(dàng)
C.聪颖(yǐng) 阐证(chǎn) 豁然开朗(huò)
D.相宜(yí) 蒸馏(liù)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文采 非议 滋滋不倦 狂妄自大
B.曲解 策划 开卷有益 浅尝则止
C.劝诫 炼达 高谈阔论 因小失大
D.要诀 周密 咬文嚼字 寻章摘句
D
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共8分)
材料一 人民网郑州4月23日电 4月23日上午,2020年“书香中原 全民阅读”活动在中原图书大厦启动,同时启动的还有第27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
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一级巡视员谭福森表示,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坚定文化自信、打造精神家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二 有关调查报告指出,学校阅读教育既要显示硬件实力,更要注重激发活力。学校要给孩子配备图书,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激发其阅读的欲望;还要激活硬件、提升软件,给老师做持续培训,使老师成为阅读领域“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对孩子进行有效辅导,让图书馆、图书角变得人性化、有温度。
材料三 有关报告还指出,家长要关心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情绪;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家长自己也坐下来专心读书,做孩子的榜样;和孩子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和成果。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2分)
(2)请根据上面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探究阅读教育的正确方式。(2分)
示例:2020年“书香中原 全民阅读”及“第27届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启动。
①学校阅读教育既要显示硬件实力,更要注重激发活力;②家庭阅读教育要用心。
(3)用简洁的语言从下面两个图表中,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4分)
①大多数孩子喜欢阅读;②孩子最期待读自己喜欢的书。
(原创)读书是一种审美
①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知、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读书是一种审美,读书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②书是精神产品,也是艺术品。一本好书来自一个杰出的思想者,像载着思想的船,填满了真理和美。书是美的呈现。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或一篇佳作时,那优雅隽永的文字、巧妙精彩的修辞、辽阔深邃的意境、跌宕曲折的故事,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书中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这种对美的体验与感知就是审美。
③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文章。书的世界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变幻无穷。书中有万般景观、千般气象、百般人物。走进书的世界,可以游历名山大川、人间胜景,可以观赏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可以向哲人先贤请教悟道,与旷世知己相见恨晚……
④读《诗经》,就像来到一片没有污染的原野,体味先民质朴的情感和率真的生活,精神很快放松下来;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觉得田园是如此美好,心境随之变得闲适安逸;读《瓦尔登湖》,如一泓清凉的湖水将心灵荡涤纯净,明白人可以活得简单些。不同的书籍都能带给我们审美的喜悦,收获兴奋,享受美感。
⑤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投入情感,产生情感的波动。当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我们的心会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随主人公一起喜怒哀乐,有时怦然心动,有时拍案叫好,有时跺脚叹惜。尤其是阅读一些英雄题材的作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和阅读的深入,主人公那凛然的正气、勇敢的言行、蒙受的冤屈、不屈的抗争和正直的品格都会在我心里激起共鸣,钦佩、愤怒、同情、亢奋……种种的情感在我胸中交织荡漾,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感情的激动和心灵的契合,其实就是在审美。
⑥人之所以需要审美,除了愉悦自己外,更多是为了完善自己。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明白世界和生活都可以有更好的样子。读书是一种欣赏活动,而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化自己的过程。进入书的世界,浸润在纯粹美妙的意境里,接受书中传递的正能量,涤荡心中的污秽与杂念,心灵将会更加充实,精神将会更加和谐,生命将会更加丰盈。
⑦作为审美的读书,不能有太强的物质功利性,那些为了升学、职称和应付检查的读书,是勉强而为,是不会产生美感的。那些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的阅览,根本来不及发现和想象,也就谈不上审美。审美是一种再创造,需要我们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发现、哲理的思考。
⑧“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读书,不仅能给我们深刻的美感和持久的愉悦,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得体;可以增强我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使我们变得更加敏锐善感,能够发现生活中多姿多彩的细节,感受不一样的美丽与愉悦。
(作者:吴黎宏。有删改)
4.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读书是一种审美?请简要概括。(3分)
①书是精神产品,也是艺术品。读书过程中对美的体验与感知就是审美。②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读书时,感情的激动和心灵的契合,其实就是在审美。③读书是一种欣赏活动,而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化自己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5.第④段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相结合。举读《诗经》、陶渊明的诗句、《瓦尔登湖》的事例,将《诗经》比作一片没有污染的原野、将《瓦尔登湖》比作一泓清凉的湖水,具体有力、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不同的书籍能带给我们审美的喜悦,收获兴奋,享受美感。(意思对即可。)
6.说说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3分)
7.下面的材料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读《三国演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勇猛,“千里走单骑”的忠义,“刮骨疗毒”的坚忍,“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的屈辱,让人心绪随之起伏。
“更加”表程度,三个“更加”连用,论证了“读书是一种欣赏活动,而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美化自己的过程”的论点,强调了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意思对即可。)
第⑤段。这则材料列举《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例子,阐述了读书时会不自觉地投入情感,产生情感的波动,可以作为“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的事实论据,故放在第⑤段合适。(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