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课件 (共46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 课件 (共46张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22: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关于这些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呢?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去看看古人是怎样迎接新年的?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看到了什么?在诗人王维那个年代,人们又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9 古诗三首

苏醒

我会认

屠刀


加倍
bèi
我会写




音符
欲望
销魂
牧民


借助

白酒
jiè
jiǔ

兄弟

独立

异乡
hún

佳节
jiā



xiōng


任何

多音字


把手

刀把

chǔ
处置
chù
到处

shǎo
少数
shào
少年
[行]辨读:xíng(步行)háng(银行)
运用:妈妈步行(xíng)去银行(háng)办了点事。
[为]辨读:wéi(作为)wèi(为了)
运用:黄继光作为(wéi)一名优秀的战士,为(wèi)了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近义词
反义词
词语对对碰
岁——
暖——
遥——
独——
时节——
异乡——
新——
暖——
借——
遥——
异——
少——










时候
他乡
元日
【宋】王安石
课文朗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主要作作品:《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等。
知识链接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词语解释
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除,过去。
爆竹:
屠苏:
指屠苏酒。古代风俗在农历正月初一,家人需先幼后长饮屠苏酒来庆贺新春。
千门万户:
千家万户。
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词语解释
新桃:
新的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在大门上,称为桃符,认为它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
瞳瞳:
初读课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 日
【宋】王安石
理解诗句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两句诗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理解诗句
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初升的太阳,然后,用新的桃符换掉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句诗写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元日》一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日
板书设计
辞旧迎新
欢度佳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旭日初升)
总把新桃换旧符(吉祥好运)
中心思想
《元日》一诗通过描绘人们过年时放鞭炮、饮屠苏酒、贴春联的场景,表达人们的欢乐心情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作业
清 明
【唐】杜牧
知识链接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文学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清明》《江南春》《泊秦淮》等。
纷纷:
指雨持续不停地下着。
这里指心情有些茫然、惆怅。
词语解释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断魂:
初读课文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去,
牧童遥指杏花村。
理解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旅途中的人走在远离家乡的路上,不由得怀念着已故的亲人,心情极度哀伤、烦乱。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绵绵,人们扫墓、祭奠亡魂路上悲伤的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悲愁之情。这里的“欲断魂”极妙地表达了这种精神状态,与“雨纷纷”的环境遥相呼应。
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请问附近哪里有酒馆?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去,
牧童遥指杏花村。
理解诗句
一个“借问”,一个“遥指”,话不多,动作不多,却写得极富神韵,同时刻画了人物的情态。通过牧童俏皮的一指,抹去了诗人心头的阴云,使人感到悠远的意境,使全诗的气氛豁然明快。
句中“借问”和“遥指”用得很妙,你能说出它们妙在哪里吗?
《清明》一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同时借助清明节的特殊传统意义,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以及对家里亲人的思念。突出天涯游子的孤独之感。
清 明
清明
板书设计
悲愁之情
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
欲断魂
借问
酒家
何处有
牧童
遥指
杏花村
借酒浇愁
中心思想
《清明》一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蒙蒙细雨的情景,以及作者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及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怀念已故亲人哀愁凄凉的心情。
背默这首古诗。
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他多オ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文学成就: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主要作品:《鸟鸣涧》《山居秋暝》《鹿柴》等。
九月九日:
农历的九月初九,即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佩戴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回想;记得。
词语解释
独:
孤身一人。
忆:
异乡:
他乡。
为:
做;作为。
客:
漂泊在外的人。
逢:
遇到。
佳节:
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加倍,更加。
词语解释
遥知: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倍:
登高:
古时习俗,每年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上高处。
遍:
全都。
茱萸:
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的香味,茎可入药。
初读课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次遇到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后两句是诗人的联想,抒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及孤独寂寞之感。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很朴实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人们思念不在一处的兄弟,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亲情;尤其是在节日,这种感情会更浓烈。“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抒发了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感情,所以至今常被引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愁苦
想象
板书设计
兄弟登高
遍插茱萸
异乡异客
倍思亲
中心思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课后习题解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本文共三首诗,第一首《元日》写的是过年时的热闹场景,朗读时要用欢快的语气来读。第二首《清明》写的是清明节祭奠亲人的路上的场景,应用悲伤的语气来读。第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客居他乡、孤身一人、思念家乡的场景,读时应用落寞、伤感的语气来读。
(2)背诵课文。
[教师指导]背诵课文时在熟读、速读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
(3)默写《清明》。
[教师指导]默写时注意“纷、欲、魂、酒、牧、遥”等字的写法。
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元日》写的是春节,《清明》写的是清明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重阳节。《元日》写的是人们过年时放鞭炮、饮屠苏酒、贴春联的情景。《清明》写的是清明节时,行人祭奠亲人路上悲伤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客居他乡,孤身一人,思念家乡,想象家乡亲人登高望远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