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题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类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整理信息、判断信息的正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 1.通过探究基因,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亲缘关系。
2.通过探究身体、探究化石寻找人类进化中直立行走的证据。
3.运用生物学基本观点解释人类进化。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探讨1861年英国《PUNCH》(笨拙)周报对达尔文嘲讽的漫画。
引入新课——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观察漫画:
说出漫画中的人物是达尔文,漫画将达尔文的肖像与猿结合,嘲讽达尔文。 观察、分析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初步探究人类的起源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人们在争论的问题——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作出假设】通过传说、邮票、女娲造人图、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上帝造人图,说出神创论假设:物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寻找证据】拜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讲述达尔文环球考察、收集资料,回国后观察分析的过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的进化等诸多证据。
【得出结论】证据不支持神创论的观点。
以《名利场》(Vanity Fair)的漫画回应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得到认同,
指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思考漫画背后的故事,
欣赏邮票、壁画。
说出两幅图的传说是:
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Kindle电子书籍。
分析证据:
根据证据不支持假设,判断假设不成立。
倾听,了解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联系生活,作出假设。
应用信息技术,搜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获取信息,寻找证据。
方法:科学探究、论证法。
探究二、深入探究人类起源 【提出问题】人类是怎样从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基因】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揭示亲缘关系。
播放央视影音搜索的视频《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组织学生活动。
进一步思考: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哪一种现代类人猿?
【探究环境】为什么森林古猿进化上会分支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
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探究现代类人猿、人类、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与环境相适应的运动方式的异同。 思考:
观看视频,比较基因相似度,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在多媒体上移动现代类人猿的图像,完成补充关系图并互评。
说出四种现代类人猿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说出:
1.现代类人猿和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主要是森林,而人类在地面生活。
2.现代类人猿和森林古猿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树栖攀缘臂行,人类直立行走。 问题驱动,引发思考。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搜索《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视频,剪辑片段。
运用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思考新问题。
探究三、探究从猿到人的进化 【提出问题】从森林古猿到人类,最显著的是运动方式实现臂行向直立行走的转变。运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环境】播放视频《东非大裂谷》,引导学生想象、猜测直立行走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森林减少。
引导学生根据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释运动方式的变化。
【探究结构】展示央视影音的视频截图——类人猿和人类脚背屈度图,引导学生体验、对比,并尝试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释,不同的结构适应不同的运动方式。
【探究化石】进化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用维基百科Wikipedia搜索引擎搜索human,展示露西化石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脚踝关节结构的异同,推断露西的运动方式。
播放央视影音搜索的视频《人类的起源》(露西化石部分)。
展示视频截图分支的大树演示的人类进化图、书籍《岩石里的头盖骨》纵横交错的河网演示的进化图。
【探究生活】展示维基百科搜索的人类进化时间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制造工具、火的使用、烹饪、穿衣等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组织全班交流。
【探究思维】展示人类的脑容量进化数据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图,引导学生分析进化趋势及影响。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基本的生物学观点、获取信息技术的途径、对待现代类人猿和环境的态度。
【课后探究】展示资料,提出问题——人类还在进化吗? 根据环境影响生物的观点,从环境变化的角度思考运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想象并说出环境的变化:地壳运动、气候剧烈变化导致森林减少,变成稀树草原。
说出由于环境的改变迫使森林古猿放弃臂行,向直立行走转变。
学生活动:做脚背屈动作。
对比人类和类人猿的脚背屈度,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
认同结构的改变使得直立行走成为可能。
指出教材露西化石的骨骼的结构名称。
通过观察,比较现代类人猿、人类、森林古猿的脚踝关节,寻找直立行走的证据。
说出露西的脚踝关节和人类的比较相近,而与现代类人猿不同,推断露西和人类的运动方式相同——直立行走。
了解进化不同的观点。
分小组讨论:
第一、二组讨论:直立行 运用环境影响生物的基本观点思考新问题。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搜索《东非大裂谷》视频,剪辑片段。
信息技术:央视影音《经纬——人类的起源》。
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体验。
信息技术:维基百科
Wikipedia搜索引擎。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man.
应用信息技术,搜索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获取更多的信息。
小组合作互助、补充、互评。
全班交流、深入思考。小组评价。
培养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技能训练:
回归学习目标。
【课后阅读】好书推荐: 《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岩石里的头盖骨》
《人类的简史》 走、制造工具、离开非洲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第三、四组讨论:最早穿衣、烹饪、用火对人类进化的意义。
交流、补充。
对比数据,分析趋势为脑容量增大,脑的发育、语言产生、思维发达的意义。
阅读短文资料,区分事实和观点。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作答、思考、课后阅读。 总结提升:
课后探究的延续。
信息技术:
亚马逊Kindle电子书。
拓展阅读。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使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
四、当堂演练 1.森林古猿是人类的祖先,其进化到人关键的一步是 ( D )
A.制造工具 B.使用工具 C.产生语言 D.直立行走
2.在森林大量消失的状况下,森林古猿来到地面活动,它们逐渐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进化成人。直立行走对人的巨大影响是 ( C )
A.运动更加灵活,活动没有障碍
B.活动范围扩大,生活资源丰富
C.解放了前肢,为前肢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条件
D.捕猎更方便,使食物充足
3.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的是 ( A )
A.火的使用 B.丰富的语言 C.直立行走 D.群体生活
4.有关人类的起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 B.人类是女娲用泥土捏出来的
C.人类是天外飞来的 D.人类是由森林古猿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5.研究表明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C )
A.长臂猿 B.黑猩猩 C.森林古猿 D.猩猩
6.下列关于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运动方式相同 B.脑发育程度相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D.都有语言文字
7.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B.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C.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从化石可看出,少女露西可能采用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8.客观事实是提出观点的依据。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陈述,属于事实的是 ( B )
A.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50万至20万年前
B.北京周口店地区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
C.北京猿人、亚洲直立人起源于非洲
D.其他地区20万~50万年前,没有北京猿人生活
9.如图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表示的物种名为 森林古猿 。?
(2)依据已有的证据,古人类学家推测,在①之前自然环境曾发生过对人类起源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 森林大量消失 。?
(3)从①到②表示人类开始向着 直立行走 的方向发展;从②到③表示人类开始 制造和使用工具(或制造工具,或使用工具) 。?
(4)从③到⑦,除着装发生了变化外,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 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复杂(或产生了语言) ,由此推测,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内部结构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大脑越来越发达 。?
【课堂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深度融合,细致地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生物学的学习资料,收集并处理信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深度的备课输入教师的知识体系,整合教材与丰富的素材,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细致解析概念间的关系,浅显的输出,引导学生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探究寻找证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证思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