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创新教案+课堂活动卡+课前预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童年的水墨画》(创新教案+课堂活动卡+课前预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18: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句分别想象出溪边、江上和林中的画面,体会出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教学本课会认字时,指导读准字音,如“染、爽”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爽”是后鼻音;“墨”读mò,不要读成mè。教学会写字时,可以根据熟字比较识记,如“浪”与“娘、粮、狼”等比较,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还可以从字的结构上指导学生书写。如“墨、染、竿、葫、蘑、菇”是上下结构的字;“腾、碎、拨、浪”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爽”字比较特殊,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写右边的两个撇点,最后写中间的竖撇、捺。另外注意,“染”上部右面是“九”,不要写成“丸”。
阅读理解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时可以从理解课题意思入手,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溪边》《江上》《林中》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再结合课后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谈一谈学习后的阅读感受。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积累运用
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共有13个,可以布置学生分类抄一抄。部分词语与植物有关,如“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部分词语表示的是动作,如“扇动、戏耍、拨动”,可以归类积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可以在自己的习作或日记中迁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起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生平简介:张继楼,1926年生,江苏宜兴人。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成就:主编儿童文学读物30多种,多部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报刊的儿童文学创作优秀作品评奖中获奖。
主要作品:《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种子坐飞机》《彩色的童年》等。
2.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操作指导 在聆听歌曲时,注意引导学生交流歌曲中提到的趣事,从而结合自身的生活勾起回忆,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走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二 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活动1 初读诗歌,学习字词
1.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3)先自主学习,然后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认一认:
课件出示 
水墨画  染绿  打碎  浪花  溅起  清爽
钓竿   葫芦  松针  蘑菇  扑腾  扇动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碎”是平舌音,读suì。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水墨画、水葫芦、斗笠。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什么是水墨画?
课件出示 这些水墨画上画了什么内容?怎么理解诗歌的题目?
②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课件出示 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把他们称作“水葫芦”呢?
“水葫芦”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短,叶子卵形,叶柄中下部膨大像葫芦,花淡紫色,有黄斑,浮生在水面,根垂生在水中。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③出示斗笠的图片。
质疑:你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谁戴着斗笠?
活动2 朗读诗歌,体会韵味
1.朗读课文,交流对诗歌内容的初步了解。
(1)指名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2)组织赛读,要读准,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操作指导 教师可以运用实物图片和组合诗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板块三 深入《 溪边》,体会诗情
活动1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了解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自由朗读《溪边》,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1)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的“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3)学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 人影怎么会被溪水染绿了呢?人影又怎么会“碎”呢?
联系上文,溪水边有许多垂柳环绕,使得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说明山溪呈现了绿色。而人影倒映在这样的水中,自然也呈现出了绿色。
上文说山溪是平静的,联系下文,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说明鱼儿跃出水面,水面荡起波纹,人影也就随着波纹的波动而“破碎”了。
课件出示 《溪边》画面优美,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的?
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并用生动形象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寥寥几句,便将“绿树、绿水、绿色的人影,再加上红色蜻蜓的点缀及儿童钓上鱼后的影碎、鱼跃、人欢”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活的画面。
活动2 展开想象,升华诗意
1.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课件出示 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2.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啊,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3.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人来写,有了人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地朗读。
操作指导 此处教学都可以按照“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诗意,如诗歌和图片相结合,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同时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回味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自己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
板块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活动1 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出示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墨、染、葫、蘑、菇”的书写。
“墨”上大下小。
“染”上部右侧是“九”,不能写成“丸”。
“葫”“蘑”“菇”都是草字头,上小下大。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活动2 掌握词语,背诵诗歌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操作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使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领略到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同时要注重运用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进而为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做好铺垫。识字教学应该使孩子逐渐体会自学生字的独特感受。要注意难写的生字,让学生背诵《溪边》,并使学生明白积累诗歌的重要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诗句。
2.能说出在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巩固复习,引出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溪边”,欣赏了富有童趣的“钓鱼”图,谁能把这首富有童趣的小诗背诵一下?(指名背诵、全体背诵)
2.想一想: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小诗的?(如:朗读、想象)
3.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跟随作者的脚步,到“江上”、到“林中”去欣赏另外两幅“童年的水墨画”。
操作指导 一定要加强背诵的反馈,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把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板块二 走进《 江上》,感受乐趣
活动1 走进诗歌,分享快乐
1.指名朗读诗歌。
课件出示 读一读这首诗,说一说:你在江上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2.这首诗描绘的是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场景,读了这首诗,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同桌之间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
3.组织学生交流。
句1: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1)说说这句诗吸引你的理由。
(2)这句诗中说到了“像刚下水的鸭群”,那么,谁“像刚下水的鸭群”?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这样比喻,突出孩子们游泳本领强,在水中灵活。)
(3)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么“拍水戏耍”?(孩子们像泥鳅那样一下子钻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水淋淋的小脑袋;孩子们在水里追来逐去,又喊又叫;孩子们挥动着双臂,猛蹬着双腿,正在比赛,想看一看谁游得快……)
(4)指导朗读。
句2: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1)说说这句诗吸引你的理由。
课件出示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在水中十分欢快,水面上一双双小手不停地挥动着,溅起一片片浪花。他们互相追逐,互相泼水,水面上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2)读出欢乐。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对诗歌的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句3: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说说这句诗吸引你的理由。
(2)读了这句诗,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个男孩子忽然钻进了水中,不见了身影。一会儿,他从另一处钻出了水面,露出一个水淋淋的脑袋,乐呵呵地露出两排银牙。)
(3)读出乐趣。
活动2 展开想象,分享乐趣
1.尝试将刚才想象到的画面连起来说说。
2.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江上戏水的乐趣。
操作指导 教学中应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为什么?”为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并展开想象,使学生真正地感受诗歌的魅力所在,真切地感受江上戏水的乐趣。
板块三 学习《 林中》,触碰童趣
活动1 有序引导,感受《林中》
1.过渡:江面上拍水戏耍的画面真是既热闹又快乐。下面让我们再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发生了什么童年趣事呢?
课件出示 让我们到“林中”去看看,那里又会发生什么童年趣事呢?
2.指名朗读。
3.作者在林中见到了什么?请读读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松树刚洗过澡”是什么意思?联系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联系下文及观察图片可知,其实是刚下过雨。作者这样写,就赋予了松树人的特征,生动、有趣。
(1)你们看见过“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吗?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2)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把小蘑菇钻出泥土说成戴着斗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可知,蘑菇顶部与斗笠特别像,用动词“戴”,就赋予了蘑菇人的特征。 接着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小蘑菇比喻成开放的山花,特别形象、生动。
①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你想看看小蘑菇戴着斗笠在树下开放的样子吗?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蘑菇的可爱。
课件出示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能想象出孩子们的样子以及采蘑菇的情景吗?
一群孩子戴着斗笠,挎着篮子,唱着歌,来到林中。他们在树林中寻找蘑菇,一边采一边嬉戏,欢声笑语在林中回荡。
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课文时要表达出舒畅、欢快、昂扬的情绪。
课件出示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里的两个“斗笠”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后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活动2 合理想象,读中取乐
1.整体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
2.指导整体朗读,读出林中采蘑菇的乐趣。
操作指导 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绘的物象展开想象,感受“松林、松针、雨珠、小蘑菇、孩子们”所共同构成的林中意境,从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板块四 仿写诗歌,提升能力
1.质疑升华主题。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珍藏的场景,这篇课文的作者用诗歌的方式回忆了童年时在“溪边钓鱼”“江上戏水”及“林中采蘑菇”的趣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童年趣事呢?(自由交流)
2.启发拓展练习。
如果我们也能把这些趣事写成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那多有意思啊!请同学们学习作者的写法,尝试创作一首儿童诗,如果能够给它配上一幅反映儿童诗内容的画就更好了。
3.推荐阅读张继楼的《街头》。
课件出示 
街 头
张继楼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操作指导 此环节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带给人们的别样乐趣与情感,教师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达欲望,打开学生的表达之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感这一使命,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同时通过儿童诗,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的功能,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童年的水墨画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阅读思考:说说这三首诗歌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简要写写你读了诗歌后产生的感受。
诗歌
描绘的画面
阅读感受
溪边
江上
林中
★活动建议
1.反复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2.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把看到的画面内容填在表格中。
3.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诗歌的感受,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童年的水墨画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1.课文共有(   )首小诗。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工整地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梳妆  平静  戏耍  拨动  清清爽爽  斗笠
(1)垂柳把湖面当作镜子,为自己(    )打扮。
(2)雨终于停了,小伙伴们在院子里快乐地(    )。
内容感知
1.垂柳把______________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一样平静。
2.戏水的孩子们好像刚下水的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____________一样。
资料搜集
1.搜集张继楼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童年的诗歌。
阅读质疑
1.例:“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