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短诗三首
语文要素
阅读: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人文主题
热爱自然,永葆童心,感受人间至真至纯的母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
2.能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繁星和大海的图片。
2.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漫”,会写“繁、漫”等7个字,会写词语“繁星、藤萝”。
2.学习《繁星(七一)》《繁星(一五九)》,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能背诵诗歌。
3.理解两首短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在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位独特的女诗人。作家巴金这样高度评价她:“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她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她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对,她就是冰心。一个用爱心写作的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诵读她的短诗。(板书课题:短诗三首)
2.教师多媒体出示作品的相关资料。
师:《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小诗集,一共收录了164首小诗,所以每一首诗的题目后面都跟着数字,表示序号。
3.品味诗题“繁星”。
学生通过联想,感受题目的比喻意义。
零碎的诗句是诗海中的一朵朵微小的浪花,然而也是光明闪烁的,如同点点星光,镶嵌在心灵的夜空中。
4.学写生字“繁”。
师:“繁”字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安排紧凑,左上的“每”的横折钩为了避让,要变成横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2.朗读展示,适时正音。
预设:要读准“藤”的后鼻音,膝的读音为xī,不要读成qī。
3.结合语境,指导“啊”的字音变化。
预设:“啊”在“大海啊”中读yɑ;在“母亲啊”中读nɑ。
4.出示生字“漫、灭、藤、萝、膝、躲”。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哪个字难写,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教师范写,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
“藤”“膝”的最后一笔都是点。“灭”“萝”两个字的首笔都是横画,注意不要写得太长。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
1.教师教读诗歌,体会音乐美。
(1)读好节奏。
①读好诗歌,首先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节奏是指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②教师范读。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③学生跟读,自由练读。
(2)读好停顿。
①读好节奏之后,诗歌中还有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这叫作停顿,如:“这些事——”“回忆”后面要有停顿。
②教师范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好诗中的节奏和停顿。
(3)读好重音。
①重音指一个词、词组或句子里重读的字。目的是突出思想情感,表示强调。
②教师示范朗读。
③全班齐读。
(4)读好韵律。
①押韵是指诗词歌赋中,某些诗句的尾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
②了解本诗的韵脚。
③全班齐读诗歌。
教师小结:《繁星(七一)》这首诗一共五行,前两行字数不一,后三行字数相等,句式整齐,整首诗排列如乐谱般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充满了音乐的美感。
2.品析——想象诗的图画美。
(1)《繁星(七一)》这首诗中“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月夜图。请你再读诗歌,说说你的感受。学生交流回答。
预设:我感受到了诗人非常爱自己的母亲,依恋母亲;我感受到了夏夜的美好,明月、藤萝、母亲在一起,有一种温馨幸福的感觉;我感觉这是诗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这回忆很美好,就像梦一样……
(2)请你仿照诗歌的内容和格式,试着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出示范例:
春天的早晨,
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3)学生书写创作,同桌交流。
(4)指名朗读。
(5)教师小结:宁静的月夜真美啊!皓月当空,洒下皎洁的清辉,寂静的园中只有夏虫的鸣叫。微风轻拂过树梢,藤萝的枝叶在窃窃私语。还是孩童的我,躺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喃喃细语,讲述悠远的故事。这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3.诵读——感受诗的情感美。
(1)诗歌饱含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诗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和谐的韵律、优美的意境上,也蕴藏在词语、句子、标点和修辞中,更流露于读者深情的吟诵之中。冰心的《繁星(七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呢?
提示:声音基调是轻柔的、和缓的;情感基调是留恋的、喜悦的、温馨的。
(2)诵读诗歌:第一遍男女生分角色诵读;第二遍全体合诵。可设计动作,教师配乐,语言渲染,多么甜美温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试着把这样的画面读给老师听。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男生和缓的语调)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女生轻柔的语调)
4.过渡:三首诗中,还有一首也在表达诗人对母亲的爱。
出示《繁星(一五九)》。
(1)关注句式,读出节奏:体会句式的相同、揣摩节奏的细微变化。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引导学生关注称谓,读出语气。(“母亲啊!”“我”“你”,充满深情的呼唤感)
(2)理解关键词句。
教师提问:诗中有两处“风雨”,你理解它们的含义吗?
预设:真正的风和雨;人生的挫折和困难。
引导学生想象“风雨”情境,加强对母爱温暖的感受。
再次朗读,体会“风雨”的不同意思。
(3)整体朗读。
①引导学生关注“啊”,表现出作者呼唤母亲时的情深意切。
②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生活中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尽力保护的场景;也可给出典型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对母亲的依恋与赞颂。
(4)引导背诵。
教师小结: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节课我们从她的两首诗中品出了浓浓的母爱,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诗、品诗。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
2.背诵《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这两首诗。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涛”,会写“涛”字,会写词语“波涛”。
2.学习《繁星(一三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能背诵诗歌。
3.理解短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背诵,导入新课
1.回顾诗歌学习方法。
诗歌美谈有三法:教读体会音乐美,品读想象图画美,诵读体会情感美。教读品读与诵读,三法牢记诗学会。
2.上一节课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表达对母亲的爱,那另一首短诗诗人在表达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繁星(一三一)》这首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关注韵律:注意读准生字“涛”,关注“光”“香”“响”的韵脚,指导学生朗读ɑnɡ韵时要读饱满。
(2)关注a的读音:借助语音变化体会诗人的直抒胸臆,快意倾吐。
(3)关注称谓:与《繁星(一五九)》联系对照,这首诗是“我”站在“你”(大海)的面前发出的深情呼唤。
(4)关注标点:注意反问句的特殊语气。
2.感悟情感。
(1)引导学生朗读“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体会诗人对大海的一往情深。
体会连续反问的着重点在于强调最后一句,气势逐渐增强。
(2)补充资料,理解深层意蕴。
①出示冰心描写海的片段。
师:冰心的诗文中写海写得多,写得美。有时,海在她的笔下是活泼的(出示句段: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有时,海在她的笔下是神奇的(出示句段: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顷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
诗集《繁星》当中写海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出示: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打我的磐石,现在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冰心曾说:每回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②思考并交流:从这些资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冰心会这样爱海呢?
教师小结:海在冰心的笔下是有生命的,有着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海是冰心的朋友,与她形影相依。这是由于冰心自小生活在海边,对海非常熟悉,也源于冰心“爱的哲学”,将宽广、博爱的海作为精神的寄托。
3.熟读成诵。
(1)过渡: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难怪她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大海。谁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诗歌。
(2)她的思潮里总是有大海波涛的清响。填空读。
大海啊!
哪一颗__________?
哪一朵__________?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__________?
(3)她如此深沉地爱着大海。填空式齐背。
大海啊!
哪__________?
哪__________?
哪__________?
4.教师小结:同学们,冰心的诗中不仅有浓浓的母爱,还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己童年生活、成长的回望。如果打开诗集《繁星》,继续走进冰心爱的世界,你一定会收获更多。
三、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课后阅读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对于古典诗词,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表达起来情感相对明晰,易于理解,所以很多现代诗的教学局限于诵读和对内容的理解,缺乏对现代诗的审美内涵的挖掘,这对现代诗所蕴含的文学魅力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本课所选的三首小诗,语言清新隽永,意蕴明白晓畅。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是分析诗歌内容,剖析诗歌意蕴,而是以《繁星》中的三首小诗为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感受现代诗歌的音韵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热情,掌握一些赏析现代诗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在今后的现代诗教学中,我会积极结合古诗,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现代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