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教?材:中学历史(部编人教版2019年)九年级下册
课?时:1课时(共1课时)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一战结束后分别签署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两个条约,这两个会议重新划分世界新秩序,确立新格局,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课标要求:
了解《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背景;《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历史学习上已经具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也具有一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和评价能力。
2、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兴趣浓厚,但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史实储备较少,理解两次会议的影响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联系会存在困难,需要补充史料来完善、采用小组学习相互交流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史料,分析《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影响和《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掠夺性和不公平性;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争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
五、教学策略
本课整体设计采用三条主线:构建和平世界、国家矛盾、会议与条约。利用对比图片创设情境,提出疑问,调动学生兴趣;通过史料,让学生“走近”历史,充分感知历史。对于重难点采取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战之殇
盼和平”
【展示一战结束时巴黎和柏林人民同时庆祝的图片】
教师讲述: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一战结束,战胜和战败的国家都在庆祝,为什么会这样?
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战争中的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一战结束后,人们渴望构建和平新世界,能否实现?引入本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学生观看图片和一战影响的表格,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利用图片中匪夷所思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参照一战巨大影响的表格,过渡到战后和平,自然引出本课内容战后新秩序的构建和本课课题。
题目分析 【展示会议的英文名称】
本课标题中的两个条约,分别签署于一战后的两个会议,请同学们尝试翻译。 根据老师展示的英文,学生翻译会议的名称,将条约与会议对应。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英文词汇量,利用其他学科所学知识进一步学习世界历史,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迅速进入情境,融入课堂。
第一篇章
“各怀鬼胎
谈和平”
【展示关于巴黎和会的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教材。
教师提问: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在法德的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根据这一细节铺垫会议的背景。
活动探究:【展示巴黎和会前主要参战国的实力和参会目标】
指导学生分析国家综合国力直接影响外交话语权。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国家的重重矛盾进行分类。 学生自主学习,找到巴黎和会的基本信息并在教材中做好标记。
学生简单回顾法德矛盾渊源。
学生利用学案的扩展资料,讨论并小组发言。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利用已学知识铺设情景,追根溯源,突出法德矛盾的由来已久。
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和分析,了解参会各国“各怀鬼胎”,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
【展示列宁对会议评价和《凡尔赛条约》的文本图片】
教师借用列宁的描述,简单介绍会议过程,会议结果:签订《凡尔赛条约》,
签约地点:PPT背景的图片——镜厅。
观看PPT背景,简略了解即可。
利用同学熟悉的历史人物来介绍会议过程,更客观、更直接,同时让学生们感受一手资料的魅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领土:教师由“归还”切入说明纠纷由来,补充:作为补偿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1934年回归德国,但德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
【展示一战后的欧洲地图】
军事:参看地图教师层层提问,莱茵河两岸如此规划的目的?而德国东部没有类似的军事缓冲区,反映帝国主义国家针对苏俄,希望祸水东引。
教师提问:限制军队,却保留10万陆军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协约国担心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的真实目的。
政治:教师指导学生对比教材两幅地图,找出不同,总结一战使三大帝国瓦解:沙俄、德国、奥匈帝国。
【展示赔款数目和各国获得比例】
赔款:教师讲授:将赔款数目转换为黄金,介绍赔款的始末。
【展示殖民国家占领的地区】
殖民地:例举部分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并解释委任统治—殖民主义的新理论。
教师总结: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学生阅读教材,将会议内容分类
结合法德历史来感受会议的气氛和两国的矛盾。
学生结合之前的讨论环节,感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敌视。
并对比两幅地图的不同,找出瓦解和新兴国家。
感受巨额赔款带来的沉重负担。
体会德国人民的心情和渐渐浮起的情绪。
通过会议内容分析会议性质。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类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利用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
《凡尔赛条约》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条约的内容,介绍前因,理解后果,从而突破重点。
采取小游戏的形式,学生积极参与,直观的感受战争改变了欧洲格局。
学生对“金马克”并不了解,转换为黄金,庞大的数目震撼了学生,赔款获利最多的国家英法一目了然。
由现象归纳到本质,由浅入深,逐渐深入。
第二篇章
“弱肉强食
暂和平”
【展示殖民国家占领的地区】
过渡到日本侵占中国山东
【出示北洋政府电报】
简要中国的形势。引导学生由此得出历史认识和历史启示。
【展示中德两国民众走上街头的图片】
介绍德国民族复仇主义和希特勒复仇。
教师总结:巴黎和会上确立凡尔赛体系
学生回忆复习五四运动。
归纳“分赃”会议的影响
再现中国代表参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简要交代会议结果。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国际联盟图片】
过渡:巴黎和会确立西半球的新秩序,会中决定成立国家联盟。指导学生阅读“知识拓展”中的资料。
过渡:国联没有发挥作用,美国没有加入,也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为什么?
美国会善罢甘休吗?
学生通过资料阅读了解国联。
拓展知识。
言简意赅过渡到下一环节。
第三篇章
“亚太烽火
难和平”
教师讲授背景:
英、日、美等国在亚太地区军备竞赛。美国倡导划分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展示华盛顿会议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由问题“参会国家数量”过渡到《九国公约》。。
【展示《九国公约》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机会均等”是对先来还是后来的国家有利?损害哪个国家的既得利益?真正的受害者是哪个国家?引出华盛顿会议的性质
【展示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比表格】
教师总结:两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自行总结:条约分别对三国主要国家的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完成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回归课本,明确重点。
第四篇章
“尘埃落定
真和平?”
教师过渡:一切貌似尘埃落定,世界真的实现了人们渴望的和平了吗?
活动探究:【展示时人评价】
引导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
教师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一方面调整利益 暂时和平
另一方面并未解决矛盾 引发新矛盾。
学生小组讨论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紧扣本课主线,呼应本课导入环节。
培养唯物史观,养成辩证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思维。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
“剑拔弩张
弃和平”
【展示法国元帅福煦预言】通过图片展示历史事件,1919—1939 1921—1941
再现福煦20年休战的神奇预言。
课堂小结:一战后确立的新格局矛盾重重,无法调和,此时战争的潘多拉盒已经准备就绪,直到一个叫希特勒的战争狂人打开了它,人类将面临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论从史出,用真实的史实证实这一国际体系的不稳定,也印证同学们的评价。
将教学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
课堂小结即总结本节课要点,又隐含二战爆发的原因,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 和 《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欧洲、西亚、非洲) (亚洲、太平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调整利益 暂时和平
并未解决矛盾 引发新矛盾
教学反思
在此课的讲授中,我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加强了学生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深化了基础知识,锻炼了合作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