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1 23:1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1221740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经济大危机发生的背景、特点、表现;知道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内容、作用;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济大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明白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经济复苏,但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罗斯福的故事,引导学生感知挫折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难点:评价罗斯福新政。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1945);
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
他是继华盛顿、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美国总统。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罗斯福采取那些措施挽救危机?为什么这些措施被称为“新政”?
(二)、讲授新课: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经济繁荣的表现: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率先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价格为265美元,是当时福特汽车厂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卖得起的奢侈品。但是,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材料一: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 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 “因为煤太多了。”
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工资增长2%,而工厂生产率却增长55%。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但是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股票投机
材料三:20年代初,股票投机成风。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以其账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每天,大批市民挤在交易所内,观看着行情显示屏。人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又涨了多少?”
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民众把有限的积蓄用来购买股票,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极大危机的爆发。
相关史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一些美国作家对这些现象作出了尖锐的批评,德莱塞就是其中之一。1925年,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的悲剧》出版,揭露了部分美国青年唯利是图的心理状态,美国社会追名逐利的不良现象,以及美国政坛的腐败和黑暗。
材料研读:
美国总统胡佛
胡佛村
1928年,胡佛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宣称:“现在,我们美国人距最终战胜贫困是如此之近,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方面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然而,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许多家庭失去了住房,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人们将这些棚户区称为“胡佛村”。
想一想:1928年,胡佛为什么能够说出如此自信的话?
3、经济危机的爆发: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当天有11个金融家自杀了。
相关史事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交易所里的人们陷入巨大的恐慌,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股票价格下跌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连自动报价机都来不及报出最新价格。一天之内,数万投资者破产。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4、表现:
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的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

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
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大量玉米、小麦、棉花和牛奶,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倒进河流。
5、特点:
材料1:从金融业迅速波及到几乎所有部门;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
波及范围 广
材料2:一般的经济危机持续一年最多不过两年,而30年代初的危机持续了长达5年之久,有的甚至更长。
持续时间长
材料3: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减少了36%,失业工人3000多万,几百万农民破产,上万家银行倒闭。整个资本主义的损失比一战的破坏还要严重。
破坏程度 大: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人物扫描:
罗斯福(1882—1945)出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后来从政。罗斯福在39岁时,因患有严重的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罗斯福1932年赢得总统大选,到他去世时连续4次当选为美国总统。面对经济大危机,他在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对自己立下誓言,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材料研读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1933年3月4日 罗斯福就职演说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材料: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了《紧急银行法案》;同时,由国会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
(1)、整顿 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 恢复银行信用。
材料: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指导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材料:“罗斯福政府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不得少于40美分”-----《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以表现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2).加强对工业的 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谈判的权利,并规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 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3、意义:

生产恢复图 失业率下降图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材料: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旗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罗斯福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我则采取折衷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这样我们既不会失去老树干,也不会失去新枝。”……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的措施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有什么经验值得吸取的?
1、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2、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利益;
3、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
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6、要勇于创新
(三)、本课小结:
1929—1933年发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让资本主义国家遭受到空前的影响,空前繁荣的美国受到沉重打击,为了化解危机,罗斯福放弃了美国自由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国经济,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四)、课堂练习:
1.1929—1933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C  )
A.生产过剩B.第一次世界大战 C.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股票价格暴跌
2.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总额减少了2/3。这说明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B  )
A.传播速度特别快 B.破坏性特别大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3、罗斯福新政的“新”最本质的体现是( B )
A.实行“产业复兴法” B.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稳定农产品价格 D.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4、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实施了一系列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下面有关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B.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C.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D.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5、美国在《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通过)生效的第一年,屠宰了2 300万头牛,640万头猪,减少了300万公顷小麦和400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美国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C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C.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D.增加失业者就业机会
(五)、板书设计: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经济繁荣的表现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3、经济危机的爆发:
4、经济危机的表现
5、经济危机的特点:
二、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3、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