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3-02 14:4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固体的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基础上引入的,内容与生活 生产和科学技术联系密切,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是对整章物理知识“有用观”的升华。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力量,关注科技的两面性,加强安全教育。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3.知识与技能: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会用之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流体在流动时,在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在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难点:了解飞机机翼的形状,及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合理地解释现象的能力。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特别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 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老师适时地穿插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2.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本节主题进行活动,观察现象,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
3. 教学手段:自主实验为主,辅助以多媒体设备进行引导。
4.评价方法: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与推荐。
设计思想:基于以上分析,这堂课的主导思想以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实验→观察解释的流程进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互协作,在实验过程中体会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在体会的过程中完成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六、现代信息技术资源
PPT、视频、一体机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步骤与方法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设计意图及信息技术应用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的两名同学在放学后值日时的一段聊天对话。
在这段对话中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题1:等动车的时候为什么要站在黄线以外?
问题2: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从而明确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两位同学解决他们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概念的学习
采用旧知引导的讲解法,讲解概念
流体概念的讲解:液体和气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流动性。由此引出流体的概念。
流体压强的概念讲解:只要讲解清楚流体的概念,便顺理成章的给出流体压强的概念。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引发思考
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学生需要理解并快速记忆概念
设计意图
清明小长假刚刚过去,很多学生会外出旅游,这个话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视频中的内容是本班学生的真实故事,而且视频中谈论的话题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信息技术应用
在课件中插入,之前需要录制、编辑视频(例如添加字幕等)。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重、难点不在概念的学习,并且这两个概念都很好理解,所以采用旧知引导的讲解法。
信息技术应用:
PPT的播放
三、实验探究
1、教师引导实验
请学生到教室前面来演示实验,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吹气。
做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再做实验看结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由教师引导共同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两张纸原来是什么运动状态的?
(3)为什么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4)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什么?
所以纸受到了使它们向中间靠拢的力的作用。
(5)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
(6)吹气改变空气的什么?
纸之所以向中间靠拢,是因为吹气改变了纸两侧的压强,而越用力吹气效果越明显。所以我们猜想流体压强的大小和流速有关。
2、学生探究实验
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流体压强的大小和流速有关,那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继续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1~4组完成探究1
5~8组完成探究2
9~12组完成探究3
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同时,要填写好实验报告。(注:鼠标浮到“实验报告”上,按操作可链接到实验报告。)
3、实验汇报
每个探究实验选一个小组来进行汇报,由完成相同实验的小组进行推选。每组派两名同学进行汇报,一名同学演示,一名同学总结,这两名同学也由组内成员推选。
由学生实验总结出现实验结论:
在气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4、拓展实验
气体有这样的规律,液体也是流体,它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拓展实验
实验器材:两只漏斗由胶皮管相连、铁架台、接水盆、乒乓球、水
实验方法:向上面的漏斗倒水
得出实验结论:在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
一名学生演示
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纸会被吹向两边
学生会看到纸会向中间靠拢,越用力吹,纸会靠得越近。
学生思考并回答:
(1)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2)静止的
(3)我们向中间吹了气
(4)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5)压强
(6)改变了空气流动的速度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学生根据教师描述的方法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
想让学生靠自己探究完成课前要解决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设计了一个教师引导实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面探究。但又不需要教师将全部的探究内容都替学生完成,只点到为止,剩下的内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
物理课堂上只要是学生能完成的实验都要让学生来完成,包括演示实验。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容易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知识点。
设计意图:
实验是学习物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从中找到规律,归纳出结论。
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中取长补短,不断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分组做不同的实验,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还能够从不同实验得到普遍规律。
设计意图:
小组汇报给学生展示的舞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采用组内容和组间的相互评价来推选汇报人员,让学生学会对别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信息技术应用:
一体机的实物展台。将学生的实验报告通过实物展台展示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
前面的三个探究实验都是能够证明气体这种流体的压强和流速关系的实验,都是流体,液体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的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只用了一个演示实验来证明,在液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用类推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1、解决问题
解决课前视频中,同学提出的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
第2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观察飞机机翼的形状。
机翼对比实验
实验器材:长方形机翼、曲线形机翼
实验方法: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的位置用力沿水平方向吹气。
对比两个机翼哪个更容易飞起来。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一现象的原因
引导学生解释飞机产生升力的原因:机翼上方气流的速度较大,对机翼上表面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的速度较小,对机翼下表面的压强较大。这样,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因而有压力差。
2、生活中的现象
(1)播放视频《天才的建筑师——草原犬鼠》
在此处暂停,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犬鼠把洞口做得高低不平?
(2)演示实验——神奇的管子
实验器材:彩色碎纸屑、软管
实验方法:管子一端放在彩色纸屑上方,另一端用手快速摇动。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看到
这样的现象;和生活中的那种工具原理类似
(3)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两支笔管理、盛水的烧杯
实验方法:向B管吹气
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什么有这样的现象?
和生活中的哪些工具原理相同?
(4)航海规则为什么规定两艘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两个瓶盖、盛水的深盆、注射器
实验方法:用瓶盖模拟船,用注射器向两船中间注水,模拟水流
观察现象
解释现象
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其它同学认清听。
学生做实验
学生回答看到的现象:曲线形的机翼更容易飞起来。
由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结合图来回答。
学生解释现象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吸尘器
学生做演示实验
学生:看到B管喷出了水雾
学生解释
学生:喷壶
学生做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两向中间靠拢
学生解释现象
设计意图:
让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回答自己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设计意图:
用对比实验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物直观学生更容易找到原因。
设计意图:
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入进来,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设计意图:
一些生活工具的简单原理,让学生明白物理很有趣,很有用,只要有心一些小发明创造并不难实现。发明创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总结
设计意图:
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对这节课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使课堂内容完整系统的得到归纳,便于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当堂检测
抽查检验学生的检测情况
抽取原则:随机
教师检测情况
学生在答题纸上做答
与老师一起检验被抽查学生的答题情况
设计意图:
当堂知识当堂掌握,通过当堂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信息技术的应用:
将被抽查学生的答题纸放在一体机的实物展台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七、作业
学生课后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习过后从生活中去寻找和本节课相关的现象,但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流程图
开始
新课导入
视频

教师由视频内容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概念讲解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做引导实验并提出引导性问题
学生参与思考,回答老师问题
学生和教师参与总结
教师总结
实验结论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教师布置探究
实验并巡视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教师组织学生
进行实验汇报
学生参与分析总结
教师进行拓展实验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由提出问题的学生自己来完成
来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引课视频中的任务
学生进行现象的解释
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中的现象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结束
九、板书设计
第九章 第4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流体压强
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 压强
三、飞机的升力产生的原因
机翼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
十、教学反思
课题的引入采用学生近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入,且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引导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出流体压强的大小与流速有关,接下来再引导学生断续探究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实验,所提供的器材也都是生活中随处可得的材料,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并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学生得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规律。
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巧妙的将其给出,让学生去分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比较实验,学生更感兴趣。课堂时间有限,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不能一一举出,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过后能从生活中找到和本节课相关的现象,但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应该再丰富一些,再多给学生一些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分组实验展示的小组太少,应多几组展示,充分体现其成果;评价语言不要太小,应多给学生鼓励和信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语言太平淡,没有波澜。针对以上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注意,并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探究实验报告
第_________小组
做一做
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_________或__________
2.两纸靠拢,说明纸的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
变,这是因为纸受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3.吹气,加快了两纸中间空气的_____________
4.越用力吹气,两纸靠扰得越近,说明受到的向内侧的压力的作用效果越________,力的作用效果用_____表示。
探究1:
会跳的杯子
a.通过________的方法,加快了空气的流动;
b.增大了________ (位置)的空气流速;
c. 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上述位置的压强变________(“大”或“小”);
d.此现象说明:在气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
硬币“跳高”
a.通过________的方法,加快了空气的流动;
b.增大了________ (位置)的空气流速;
c. 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上述位置的压强变________(“大”或“小”);
d.此现象说明:在气体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
漏斗吹乒乓球
a.通过________的方法,加快了空气的流动;
b.增大了________ (位置)的空气流速;
c. 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上述位置的压强变________(“大”或“小”);
d.此现象说明:在气体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