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14:14: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下册
4* 灯 笼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意蕴和主旨。
2.培养阅读的能力,学习妙用修辞的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在曲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 1925 年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代在山东当
老师,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 1930
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吴伯箫散文特点
知识链接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文体知识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神龛 幽悄
霍骠姚
读一读
字词检查
sòng

wǎng



qiāng
tuì
liáo

róng

shì gù
kān
qiǎo
piào
【斡旋】
【掌故】
【思慕】
【怅惘】
【铿然】
【争讼】
【静穆】
【熙熙然】
【人情世故】
【马前卒】
调停;调解。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词语解释
字词检查
安静庄严。
温和欢乐的样子。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自由朗读课文,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
(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12)说火,深化主题。
第一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整体感知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整体感知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整体感知
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从几个方面写的?
(3)挑着灯笼接祖父
(4、5)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6)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7)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8)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9)在纱灯上描红
(10)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11)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整体感知
(3)长幼情笃
(4、5)母子情深
(6)乡情民俗淳朴,给人温暖
(7)绽放着飞扬的青春
(8)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9)传统文化的雅致
(10)感受到朝代的更替变迁
(11)表达誓愿
亲情
民俗
文化
历史
第④段一句话为何单独成段?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更是母亲一生对我关怀备至的缩影,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写作时,学会把你认为很重要或者很精彩的一句话单独成句
精读细研
1.“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2.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精读细研
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联想到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精读细研
引用典故,借古喻今。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即使回忆童年生活,也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作者抒发这样的感慨有何意义?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敌,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深化文章主题。
精读细研
卒章显志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合作探究
1.材料琐碎,主题集中
2.小中见大
本文的小中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而然的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以叙为主,以议为辅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
4.语言特点
(1)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简净、抒情含蓄)
(2)书面语化(有韵味、有意境)
(3)多引古语
感悟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击敌
人,就一定会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感悟二:课文中,作者由追忆历史写到国难现实,表达出自己想要奋勇杀敌的愿望。作者跳出个人情怀,升华为家国情感,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志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但不论如何变,担当精神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拥有担当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作为中学生,我们现在就应树立担当意识,锻炼自己担当的魄力。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