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题
一、中考链接
1.( 2020湘潭)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2. ( 2020日照)杜甫( 712-770年)在《垂老别》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诗中所描述社会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五代十国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3. ( 2020临沂) 《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言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4. ( 2016临夏州)毛泽东曾说: “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说“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5. ( 2020遵义)唐朝诗人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成,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造成这一惨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二、基础训练
1.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 “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3. 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
A.导致“开元盛世”的出现
B.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权
D.安史之乱最终取得胜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安史之乱的重要影响是( )
A.安史之乱的爆发,标志着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覆灭
B.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C.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5. 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令,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6.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们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C.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7.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平定了安史之乱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8.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9.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 )
A.李渊、黄巢 B.李世民、朱温
C.李渊、朱温 D.李世民、黄巢
10. 《旧唐书》称,安史之乱后“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下列关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后果,表述有误的是( )
A.南方地区遭到浩劫
B.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C.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
D.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11. 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D.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12. 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该材料描述的是( )
A.黄巾起义 B.安史之乱
C.五代十国的更迭 D.黄巢起义
13.唐朝灭亡后,并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是经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没有出现乱世英雄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唐朝后期经济崩溃,无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国
D.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
三、材料解析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以名官。景云二年(717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由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新唐书》卷五十
(1)节度使的设置始于哪个朝代?据材料分析,节度使有什么权利?
(2)该朝著名的节度使叛乱是什么?有何影响?
(3)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了什么局面?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
材料二 《旧唐书》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材料三 黄巢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材料四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南宋)王应麟撰、章太炎重订《三字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效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意义?
(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在起义中黄巢提出了哪一口号?
(4)材料四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什么?“五代”建立的地区在哪儿?
(5)通过回答上述问题,说明了什么现象?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材料二: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重用奸佞李林甫、杨国忠,致使朝政黑暗腐朽。
材料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
(1)材料一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
(2)材料二中记述了上面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请说出其他两个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了两点危害?
参考答案
一、 中考链接
1-5 CCCBC
二、基础训练
1-5 DCBAB 6-10 BCCCA 11-13 DCD
三、材料解析
1.(1)始于唐朝。拥有土地权、兵权、行政权和财权。
(2)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3)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1)安史之乱。安史叛乱被平定。标志着唐朝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节度使(或方镇)。藩镇割据局面。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严重削弱了唐朝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875年,黄巢领导发动起义,后攻入洛阳、占领长安,建国号“大齐”。均平。
(4)907年,朱温建后梁,唐亡。中原地区。
(5)唐朝的衰亡。
3.(1)安史之乱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权力加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