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17: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
6 老山界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后,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读一读
预习检查
xiē
pān


qiào
hān
guàn

歇歇脚
攀谈
苛捐杂税
呜咽
峭壁
酣然入梦
灌输
骨碌
咀嚼
gū lu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整体感知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时 间
地 点
事 情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与瑶民攀谈
山脚下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山顶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精读细研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精读细研
态度
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开始,她看到红军时,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地接受了。
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合作探究
2.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合作探究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景物描写部分,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通过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合作探究
讨论:第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第18段的描写行不行?
不行。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时壮丽宏伟的景象,表现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合作探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这样写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一样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对长征必胜的信念。
合作探究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
“像山泉在呜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这些声音的特点:远、近、大、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合作探究
讨论: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畅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老山界—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困难“小得很”—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短缺 忍饥爬山 吃饭难
设备笨重 敌人追击 处境难
乐观精神
顽强意志
老山界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拓展探究
积累拓展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