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
第三节
力的存在
第1课时
*
2-2.3 力的存在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
二、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手握玻璃瓶,它发生了形变吗?如何证明?
*
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的运动状态有没有发生改变?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手捏瓶子,是______把______捏扁了。
人推箱子,是______把______推动了。
马拉车,是______ 把______拉动起来。
手
瓶子
人
箱子
马
车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
讨论:
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不一定,比如说磁铁的磁力
*
鸡蛋打石头,为什么鸡蛋反而碎了呢?
*
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来自于那里?
*
1.下列关于力的作用效果,正确的是:( )
A.大的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小的力不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B.力作用在软的物体上会发生形变,作用在硬的物体上不会发生形变
C.手指用力按在石头上,石头不会发生形变
D.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形变,有些在力消除后能恢复,有些则不能恢复
D
*
2.下列不属于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是:( )
A.物体由运动逐渐变为静止
B.物体的运动速度由慢到快
C.物体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D.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3、甲、乙两位同学去溜冰,他们站在冰面上,这时甲推了乙一下,则( )
A.甲静止、乙后退 B.甲后退、乙静止
C.甲、乙同时后退 D.甲、乙都保持静止
C
*
4、光脚踢足球,球飞了出去,但脚也有点痛。球飞走了是由于________对______ 的作用力的结果,脚感到痛的是_________对 _________的作用力的效果。以上事实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
脚
足球
相互的
脚
足球
*
仿写一段话:要求包含本节知识要点
篮球赛中,皮蓬发球,传向乔丹(静止-运动),乔丹一个空中接力(改变篮球的运动方向),球进了。不过乔丹一时太高兴,撞在马龙身上,结果自己疼的要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马龙更惨,脸都被撞歪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2.3 力的存在 教学设计
坪地中学 龚建通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的领悟知识的内涵所在;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充分的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质疑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结构。《力的存在》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前面,学生学习了运动和能形式、运动的分类,这些都必然和力挂钩。它们是力的一些具体体现,而对力的学习,也必将加深对运动的理解,同时对力的理解也将为八年级上册压力、浮力等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二、本节解读。本节先通过树枝晃动来感受到风的存在,引入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接着,通过若干实例去归纳得到了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后面,又同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里,力的概念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的概念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力学的内容非常必要,所以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和介绍这几个概念。三、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也开始尝试用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逻辑抽象思维刚刚起步不久,还是非常不足,这点从上一章学习光学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来。所以,现在对于力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肯定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所以,这里,如何从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中,去理解或者得出抽象的概念,如何为学生搭好这个跨越的阶梯,是对老师的一个考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现象概括出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从而确认力的存在;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力的作用效果和作用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对力的存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二、教学难点:对力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红色和黄色的气球各30个,装满红墨水和带有胶塞、玻璃管的大瓶子一个二、 学生准备:常用的水瓶、直尺等
教学流程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展示风吹动树枝的图片。师问:“这幅图片的景象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出现?”生:“台风来临的时候。”师再问:“你能看到风吗?”生答:“不能。”师问:“那你是怎样知道风的存在的。”生答:“通过树枝被吹弯了这个现象去判断风的存在。”师:“我们用肉眼也看不见力,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力的存在呢?”二、力的作用效果(一) 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如水瓶、直尺等做实验,然后完成学讲稿,交流展示。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就得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但对于“微小形变”的理解学生是很可能有疑难的。用墨水瓶配毛细管的实验去证明。三、力的作用效果(二)先每个小组分发黄、红球各一个,小组实验,然后归纳、交流和展示。本处的要点,是让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含义。利用课件加以深化理解“速度的方向不变但大小改变”和“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改变”这两种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做完以后,让小组长把气球收起来,防止有些学生一直在玩气球。四、力的概念这里是本节的难点,要求学生自己去归纳力的概念。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又给出了4个例子,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至少要涉及两个物体,并且通过特意标明的动词和提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然后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顺理成章的介绍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再次通过气球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再通过分析手拍桌子、鸡蛋打石头等例子,去加强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理解。六、课堂小结让学生用简要的几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七、随堂小测:2分钟做题,2分钟展示、讨论,1分钟统计情况。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这个相对简洁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同时也得到了科组内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反复修改得到的。2010年3月31日上完公开课后,评课的老师反应上的有些“专业物理老师的味道”,当然也有老师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比如说手握瓶子这个实验,玻璃管液面上升可能有手上温度的影响,这个问题后来经过备课组老师讨论,认为可以用温水取代里面的冷水。同时,因为是公开课,学生略显拘谨,气氛不够活跃,有老师提出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可取的方案。
一、类比引入
二、学习新课
(一)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归纳、交流、展示
提问,引导归纳
(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进行实验,并记录,小组交流,展示
指导实验,归纳,辨析
用实例引导
学生分析,归纳
(三)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归纳、交流展示
教师指导实验提示、讲解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提示、补充
学生归纳、补充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示、讲解
学生做题、回答
四、即时反馈
五、布置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