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检猊之故。不遑启居,检犹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鸟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丈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落苔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主要是见物象所引起的诗人的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王国维对晏殊词中相思爱情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通过对作者和读者的对比论证,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析,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兴”的作用。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只从表面理解作品,就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既是说诗能表达多种含义,也是说诗能感动众多读者。
D.王国维对《摊破浣溪沙》和《蝶恋花》如此解读,证明他是第三层次的读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耙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一-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
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
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一一基于江口的考察》)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
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侃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斛,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
取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
产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
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
计出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
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
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
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
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平之秋
老舍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西山北山的.
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叫出名字来的水果。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地有些醉意了!
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得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地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喇啦殉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地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同时,以花为粮的丰台开始一挑一挑地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摘自老舍《四世同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点题,北平冬季的黄风和伏天的暴雨进行对比,表现了北平秋的气候特点,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秋天的喜爱之情。
B.老舍先生从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鲜活生动地呈现了北平街头各色水果叫卖的场景。
C.文中划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街上铺店的摆放比作新娘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平人为亲友们送节礼的文化习俗。
D.老舍是京味作家的代表,《四世同堂》虽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其中这一段有关北平秋景的描绘不失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俗白精致,恰切的反映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8.请依照文中描写的内容,为老舍先生笔下的街市创作一副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联。(6分)
9.请将本文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秋天的描绘进行比较,概括说明在描写对象、景物特点与审美情趣三个方面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既细。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全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
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疽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墳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B.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D.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H.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闻强志,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与之相近的词有“博古通今”“博学多才”等。
B.随其流而扬其波,即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盲目地跟随别人行动。
C.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喻美德。比喻人具有高贵的品德和才能。
D.弹冠振衣,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将有官可做,因此互相祝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在为官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朝廷。
D.作者借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达了对昏驟无道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乐府诗,完成14-15题。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其中意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比兴,将思妇的情思喻为绵绵不绝的“青青河畔草”,营造了一种青草萋萋、情思般
延绵的景象。“绵绵思远道”是全诗的关键句之一,统领全篇,引起了下文思妇的一系列咏叹与想象。
B.“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前两句写入梦,中两句写梦中境况,末两句写梦醒后的情态。
C.从“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两句中,可见主人公独守空房,冷落凄清,无人可相安
慰,与他人形成鲜明对比。
D.“长跪读素书”表现了主人公思念之深,急切想要知道丈夫状况的心情,也表现了妻子
对丈夫的崇拜和恭敬。
15.从下列诗句中选择你认为最能契合《饮马长城窟行》中抒情主人公情感的一句,并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A.“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唐-温庭筠《望江南》)
B.“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春怨》)
C.“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方知海非深。”(唐-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D.“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E.“衾冷添炭寒增衣,夜读更深早歇息。君旁此刻无人伴,饮食起居当顾己。”(无名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洪炎《野步》诗:“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
陵源。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也使得情感更为绵延深挚。曹操的《短歌行》中所引用《诗经?郑风》中的句子也运用了叠词:“①______,②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_______,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______,不绝缕",也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⑤
____,⑥
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是乡土中国礼尚往来的朴素观念,在一些地方却异化为一种的“人情礼”,发人深省。
(
)。据记载,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今天,礼尚往来成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种方式,婚丧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推杯换盏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难以磨灭的人情。
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人们习惯以“我”为中心,涟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亲疏。而_______的人情交往,则如同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人情旋涡”,甚至简单化成一种价格,使这种“人情旋涡”越旋越大、越旋越快。“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一边渴望人间温情,一边抱怨人情_______,这样的现象恰恰在呼唤人情味的回归。
要有人情味,别背人情债,关键就是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画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化俗不易,贵在因民。”让人情债失去市场,才能让人情味重新回归。让我们走出人情的围城,摆脱人情债的_______,在新时代的风尚中无拘无束地健步前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
寡淡
变化
束缚
B.方兴未艾
变味
淡薄
困扰
C.愈演愈烈
变化
淡薄
困扰
D.愈演愈烈
变味
寡淡
束缚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情味是甜的,弥足珍贵B.弥足珍贵的人情味,是甜的
C.甜的是人情味,弥足珍贵D.人情味弥足珍贵,更是甜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
B.在南北朝诗人陆凯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C.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故事。
D.南北朝诗人陆凯在折梅花时,偶遇北去的信使,于是托付他将花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范晔,留下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佳话。
20.仔细揣摩下面文字的内容和句式,补写岀空缺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③
古人以史比镜,或冠以资治。历史好像一座孽镜台,能照出我们做事的前因后果与是非功过:谁创下千秋基业,惠及子孙后代;①
,殃及后代子孙。历史也像一本医案,记录着国民的疾病与健康、症候与结果:人们看了未必能找出去病除根的良方,但至少可以看出些卫生保健方法,②
。历史又像是一座路标,③
:这里是连续的转弯,需要减速并谨慎驾驶;那里是平坦的大道,但也不能太快,防止平路上的倾险。
21.请参考下面一则笑话,任意自选两个汉字,根据其字形变化的特点,编写一则笑话或故事。(所选汉字不限于提示范围)(5分)
包山寺僧天灵者,博学通文。有一秀才嘲之,曰:“秃驴的'秃'字如何写?”僧应声答曰:“把秀才的'秀'字屁股略弯弯掉转就是。”
(摘自《笑林广记》)
提示:师一一帅
大——犬
人——天
本——末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假如你是某中学鹿鸣文学社的一名成员,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①鹿鸣文学社的刊物《书香青春》已经在本校范围内发行十年了,在2021年首期《书香青春》出版之际,请代表文学社全体成员为这一期杂志写一篇卷首语,题目自拟。
②在鹿鸣文学社社长换届选举中,你被推选为新一届社长,即将在本学期期末的文学社年会中发表演讲,请写一篇《就任鹿鸣文学社社长的讲话》。
要求:根据所选任务内容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参考答案
语文
1.(3分)C(A,原文中除"物象"外还有"事象"引起诗人的兴,而且并未论及主次;B本文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D,兴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王国维对晏殊相思爱情诗关于事业学问的感发,而不是对诗词本身情思的理解。)
2.(3分)C(文章有重点论述"读者"方面,但没有对比论证。)
3.(3分)C(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指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没有指出感动的读者的多少。)
4.(3
分)C("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于文无据)
5.(3分)B("通过打造……两项举措"与原文不符)
6.(3分)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7.(3
分)B(没有触觉描写)
8.(6分)(恰当使用文章描写对象3分,符合对联格式、平仄要求3分)参考范例∶
梨子白,苹果红,葡萄蓝紫,十分颜色;栗子甜,
木瓜香,
羊肉诱咽,百味人生
9.(6
分)(每个角度2分,共6分)
描写对象,《故》描写对象多是自然景物,《北》的描写集中在市井生活景物特点,《故》清,静,悲凉,《北》热闹、喧嚣
审美情趣,《故》体现诗意的高雅及闲逸的文人气韵;《北》体现对市井生活的欣赏和喜爱。
10.(3分)A
11.(3
分)D(释义应为"弹冠相庆"的意思)
12.(3
分)C(不是为官期间)
13.(1)(5分)秦惠王对此感到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患"1分,"佯去"1分,"事"1分,大意2分)
(2)(5分)楚国人随后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而抱怨子兰。(状语后置1分,"咎"
1分,"反"1分,大意
2分)
14.(3分)D(并不能表现出崇拜和恭敬之意,汉代人的标准坐姿——跽坐,也就是跪坐方式,结合语境"跪"当指"跪坐")
15.(6分)(匹配2分,从内容角度分析2分,情感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音信皆无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梦中相思、相见"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方知海非深"
——相思无地"残灯明灭枕头敬,谙尽孤眠滋味"——
梦觉辗转
"衾冷添炭寒增衣,夜读更深早歇息。君旁此刻无人伴,饮食起居当顾己。"——
照顾好自己
16.(6
分)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
③其声呜呜然
④余音袅袅
⑤暖暖远人村
⑥依依墟里烟
17.(3分)D
18.(3分)A(根据上文"人情礼""发人深省",可知此处用"人情味"作句子的开头,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可排除B、C两项。根据下文"然而,人情债却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可知此处应先说"人情味"的味道,再道其"弥足珍贵",可使上下文表述更整齐。)
19.(3分)D(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介词"在"应放在主语"陆凯"后;二是搭配不当。"成就"与"故事"不能搭配。)
20.(6
分)(评分标准∶每句2
分,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①谁犯下深重罪孽
②警惕再犯同样的疾病
③标记着我们经过的里程并警示我们
21.(5分)答案示例∶
师—帅
一师平日邋遢,蓬头垢面,生甚不喜。某日,师问∶"如何能帅?"生答曰∶"师若将发理掉,就帅了!"
(能以两个相近字形构成合理的故事情节给2分;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完整给2分;故事有趣或较有意义给1分)
22.(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