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2课时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2课时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2 10:4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
七年级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品背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七律·长征
6、老山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事情的方法。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四”难。
4.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新知导入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后,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自学检测
guàn
huáng



pān
qiào

jué
shuì
hān
zhuō

zhuì
chù
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请整理出记录这个过程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从某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大半天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部队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指战员历经险阻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再读课文
1、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三部分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时间
地点
人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红军战士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小组合作
填写表格
再读课文
再读课文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再读课文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力量。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课堂小结
  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文章按照时间和地点的来安排叙事的基本手法手法已经有所掌握。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思考探究第三题、第四题
下节课我们进行具体文段的细读品析。
6、老山界
陆定一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
1、深入学习一下这篇记叙文的叙事方法。
2、感受生动的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意思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探究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11——32)红军翻越老山界。
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3.攀登雷公岩;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5.山顶所思。
第三部分:写作者的感受。
细读品味
自主探究
一、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1)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2)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3)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
3、研读尾段: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赏析感悟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自主探究
2、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自主探究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自主探究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5、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自主探究
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浑身打着颤”、“把身子蜷起来”
“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大自然的夜景是那样美妙,星星好像宝石缀在夜幕上。
自主探究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探究
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自主探究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自主探究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技法点拨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
七组。把星星比作宝石
、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
反复的运用比喻非常形象的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技法点拨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
排比、夸张。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课堂总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像老山界那样的陡山,还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困难,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是摇头退缩,还是昂首挺胸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显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要学习红军战士们那种直面困难、不断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布置作业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板书设计
决定翻山—老山界—开篇点题。
翻山经过
下山之后—困难“小得很”—呼应开头,深化中心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短缺
忍饥爬山
吃饭难
设备笨重
敌人追击
处境难
乐观精神
顽强意志
老山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