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测试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60分)
1.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尊严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默罕默德创立的是伊斯兰教,故C项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创始人,A项不符题意,排除;郑成功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其成功收复了台湾,B项不符题意,排除;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D项不符题意,排除。
2.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答案】A
【详解】
日本制定法律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故选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并有所改动,无法体现“差别较大”,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3.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古印度发明的数字由其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被称为
A.腓尼基字母
B.希腊字母
C.罗马数字
D.阿拉伯数字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阿拉伯人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答案】D
【详解】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是数百年民间文学的积累,据此不能判定巴格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D项符合题意;来自众多地区民间故事的《一千零一夜》继承发展了那些地区的古代文化,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也可以体现阿拉伯帝国一度疆域相当广阔,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5.《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在这场改革中,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进入了封建社会,故选D;①③指的是明治维新,排除ABC。
【点睛】
本题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学生需依据材料“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确定其描述对象后才可作出准确的推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并调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天方夜谭》
B.《吉尔伽美什》
C.《荷马史诗》
D.《摩诃婆罗多》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阿里巴巴”是阿拉伯文学著作《天方夜谭》中的人物,故A项正确;《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史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早期代表,《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文学著作,故排除B、C、D三项。
7.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答案】B
【详解】
大化改新是7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的改革。故B正确;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制度时期,排除A;明治维新是学习欧洲,排除C;工业革命是近代时期,排除D。故选B。
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答案】A
【详解】
国王亲临考场,见证成均馆儒生的“谒圣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别试”,在朝鲜王朝十分受重视,反映出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的影响深远,A项正确;“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说法绝对,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C项错误;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9.日本学习唐制的改革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废除贵族世袭制,加强中央集权,从此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故C符合题意,A排除;“城市自治机构”是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的历史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政教合一国家”是指古代阿拉伯帝国,故D不符合题意。
10.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时期,日本致力于学习中国文化和典章制度,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D项符合题意;是“明治维新”使天皇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A项错误;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不是大化改新导致的日本社会“实质性”变化,B项错误;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是大化改新的具体做法,不是“实质性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11.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A.军事采邑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回国后“仿效中国”开始了大化改新,B项符合题意;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典章制度不包括军事采邑制,A项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期日本以西方为榜样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革,C项不符合题意;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主要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国家实行,不是日本从唐朝学习的制度,D项不符合题意。
12.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给中国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C.将大量的希腊、波斯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
D.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创造的,不是阿拉伯人的创造,A项符合题意;阿拉伯人给中国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是历史事实,B项不符合题意;正是阿拉伯人将大量的希腊、波斯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C项不符合题意;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的确实是阿拉伯人,D项不符合题意。
13.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日关系史上,不欺压落后的日本,教化、引导日本社会进步,允许日本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反映了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唐朝政府开放的对日政策,B项正确;汉朝时期,中日交流有限,没有“敞开国门,大张教化”,A项错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与“敞开国门,大张教化”不符,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伊斯兰教的影响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
D.穆斯林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所以B正确;A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5.“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
)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绘的国家“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不同等级负责为统治者做不同的事务和“贱民”等,与中世纪实行种姓制度的印度相符,印度位于印度河流域,C项正确;两河流域的文明史上并未出现过材料中描述的种姓制度等类似的现象,A项错误;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与材料中描绘的“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和“秩序井然的动物园”等不符,B项错误;尼罗河流域没有实行过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6.(本题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和新罗作为两个重要邻国,向唐派遣的留学生人数最多。日本留学生大多随遣唐使来华。入唐的留学生身份各有不同,有药师、画师、乐师、匠、水手以及僧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唐代陆路、海路四通八达,东北有多条线路可到达日本。从7世纪初到9世纪末,日本来华留学生从规模小、人数与船只少、筹划简陋逐渐转变为规模大、人数多、筹划精密。大部分留学生都会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教育机构,下设六学馆:国学馆、太学馆、四门馆、律学馆、算学馆、书学馆。其中前三馆主要学习儒家典籍。律学馆主要学习各朝代的律令格式。知名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求学数十载,通晓中国文化,官至左拾遗。吉备真备涉猎广泛,天文历法、军事、音乐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大化改新(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时,留学生高向玄礼等被任命为国博士,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经济上仿照唐朝的租庸调制;又吸取了唐朝的律令格式的体例和原则,编制了《大宝律令》《天武律令》等一系列法典。
——摘编自赵蓉《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中国近代留日教育起步较晚,然而人数却最多。著名学者张海鹏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从1896至1937年,大约有十万之谱。”据调查,1900年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三个学校分别是宏文学院(专为中国学生补习日语的中等学校)640人振武学校(中等军事学堂)305人;法政大学速成科295人。“尽管他们在学业上并无太大的长进却在异国他乡饱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许多人归国后成了革命家、军事家、冒险家和新文化的闯将。”1927~1937年间,留日学生面对日本的对华侵略,把耳闻目睹和研究所得通过书籍、报刊、信件等媒介传入国内的同时,纷纷归国,请愿游行,或组织团体,创办刊物进行宣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留日学生身处敌邦,悲愤返归,到10月下旬,6000余人几乎全部回国,他们大多积极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但民国时期对日政策的决策者和主持者几乎全是留日归国学生,特别是南京政府对日外交从决策到实权,主要掌握在留日归国学生之手,这决定了国民党对日关系中的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摘编自孔繁岭、申在文《简论中国近代留日学生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日本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并分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赴日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2分)
【答案】(1)状况:人数多,留学生身份多样;留学生主要在国子监学习;学习内容以治国安邦的儒学经典为主;留学教育成果显著。(任答3点得6分)
原因:中国先进文明的强大吸引力;唐朝开放的国策;强大国力的支持;水陆两途交通的空前发展;唐朝实施开明的留学生政策和对留学生的礼遇为留学教育开展给予了政策上的保证;当时的日本国内矛盾尖锐,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起步较晚,人数却最多;多以革命救国为任,主要目的是猎取功名和革命排满;重视社会科学,尤以法、政、军最为时髦;学习时间短,带有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多带有双重日本观,对日本爱恨交织,但多数反日;通过各种方式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阴谋和罪行,唤醒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民国时期许多留日学生归国后在政府的军政部门担任要职。(任答3点得6分)
影响: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许多留日学生归国后成了革命家、军事家和新文化的闯将,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反日者为捍卫民族国家利益而不懈斗争,归国后多数投入到了抗日的洪流中;揭露了日本侵略罪行,提高了国民的爱国意识,对政府改变对日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亲日者在处理两国关系时,往往会有些妥协之举,甚而陷入汉奸的深渊;导致中国政府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对日关系中呈现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任答3点得6分)
17.(本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试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6分)
【答案】(1)措施:拓展疆域,鼓励通商;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意义:促进了蒙古帝国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
(2)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交流。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让商人自由经商”、“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始辟其路”,、“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了鼓励通商,拓展疆域,修筑道路,设立驿站,驻扎军队,派遣官吏等措施。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帝国时期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对促进帝国境内贸易发展,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当今“一带一路”建设等,具有积极意义。
(2)方式:根据材料二中“亲征花刺子模”、“进军撒麻耳干”、“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等信息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战争和和平两种。表现:根据材料二中“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主要有,前期以战争方式为主,注重技术交流;后期以和平方式为主,实现全方位交流。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同步测试原卷版
一、单选题(共60分)
1.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尊严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2.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
3.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古印度发明的数字由其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被称为
A.腓尼基字母
B.希腊字母
C.罗马数字
D.阿拉伯数字
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由此不能判定
A.《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
B.阿拉伯文化是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C.阿拉伯帝国疆域一度相当广阔
D.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5.《全球通史》中提到:“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重大”可以理解为
①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②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度
③促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④促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世界上著名的网络公司“阿里巴巴”是马云在1999年创办的。“阿里巴巴”最初是阿拉伯一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这部文学著作是( )
A.《天方夜谭》
B.《吉尔伽美什》
C.《荷马史诗》
D.《摩诃婆罗多》
7.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
A.幕府制度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工业革命
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
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深远
B.高丽王朝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
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9.日本学习唐制的改革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11.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A.军事采邑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12.关于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阿拉伯数字”和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
B.给中国带来了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
C.将大量的希腊、波斯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
D.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
13.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4.古代的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被定为国教,但在13世纪后相当长时间里伊斯兰教也是印度的国教。这是因为(
)
A.伊斯兰教的影响超过了佛教
B.突厥人占领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C.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实力弱
D.穆斯林已经占印度人口的大半
15.“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家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
)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6.(本题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和新罗作为两个重要邻国,向唐派遣的留学生人数最多。日本留学生大多随遣唐使来华。入唐的留学生身份各有不同,有药师、画师、乐师、匠、水手以及僧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唐代陆路、海路四通八达,东北有多条线路可到达日本。从7世纪初到9世纪末,日本来华留学生从规模小、人数与船只少、筹划简陋逐渐转变为规模大、人数多、筹划精密。大部分留学生都会进入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唐朝的最高教育机构,下设六学馆:国学馆、太学馆、四门馆、律学馆、算学馆、书学馆。其中前三馆主要学习儒家典籍。律学馆主要学习各朝代的律令格式。知名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求学数十载,通晓中国文化,官至左拾遗。吉备真备涉猎广泛,天文历法、军事、音乐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大化改新(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时,留学生高向玄礼等被任命为国博士,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经济上仿照唐朝的租庸调制;又吸取了唐朝的律令格式的体例和原则,编制了《大宝律令》《天武律令》等一系列法典。
——摘编自赵蓉《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中国近代留日教育起步较晚,然而人数却最多。著名学者张海鹏先生认为:“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从1896至1937年,大约有十万之谱。”据调查,1900年留日学生人数最多的三个学校分别是宏文学院(专为中国学生补习日语的中等学校)640人振武学校(中等军事学堂)305人;法政大学速成科295人。“尽管他们在学业上并无太大的长进却在异国他乡饱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许多人归国后成了革命家、军事家、冒险家和新文化的闯将。”1927~1937年间,留日学生面对日本的对华侵略,把耳闻目睹和研究所得通过书籍、报刊、信件等媒介传入国内的同时,纷纷归国,请愿游行,或组织团体,创办刊物进行宣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留日学生身处敌邦,悲愤返归,到10月下旬,6000余人几乎全部回国,他们大多积极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但民国时期对日政策的决策者和主持者几乎全是留日归国学生,特别是南京政府对日外交从决策到实权,主要掌握在留日归国学生之手,这决定了国民党对日关系中的妥协和抵抗的双重政策。
——摘编自孔繁岭、申在文《简论中国近代留日学生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日本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并分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赴日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12分)
17.(本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试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6分)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