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60分)
1.“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答案】C
【详解】
殖民扩张过程中的黑奴贸易是把奴隶从非洲横渡大西洋运往美洲。材料中“许多人死在航程上”“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等说明是殖民者进行的黑奴贸易,C正确;新航路开辟不符合“卖给另一个奴隶主”的信息,排除A;鸦片贸易是贩卖鸦片,不符合题意,B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与题干中“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不符,排除D。
2.科斯马斯在《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中否认地球存在对环点(地面上关于地心对称两点)这一说法,他的理论在整个中世纪都有着强权捍卫者的支持。直至16世纪初期,该理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B.“地圆说”的提出
C.新航路的开辟拓宽认识
D.宗教改革的影响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证实了“地圆说”的正确性,从而冲击了《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中否认地球存在对环点的说法,故C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该理论没有起到冲击作用,故AD错误;“地圆说”必须得到证实才能冲击该理论,故B错误。
3.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推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引发欧洲市场商业革命
D.实现欧洲的近代化发展
【答案】B
【详解】
材料“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B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4.下图是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图。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掠夺美洲日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C.英国圈地运动不断深入
D.西班牙葡萄牙主导海外商路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16世纪到18世纪的美洲金属大量涌入欧洲,说明的是欧洲掠夺美洲日趋加强,A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17世纪的海上强国是荷兰,D排除。故选A。
5.有西方学者说:“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文。“这说明,罗盘钟推动了
A.欧洲人视野的开阔
B.世界文明加速传播
C.欧洲资产阶级夺权
D.西欧开拓世界市场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罗盘应用于航海,对新航路的开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将相对孤立的世界各地连接起来,促进了西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故选D;视野的开阔和文明的加速传播都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结果,不是罗盘针直接推动的结果,排除AB;欧洲资产阶级兴起和夺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和罗盘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
6.15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与主要岛屿的海岸线,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这反映出当时
A.洲际海运活动正式出现
B.欧洲各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
C.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根据材料“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可知人类具有了全球眼光,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故选C项;在15世纪以前,就存在着洲际的贸易活动,故排除A项;B项“各国”说法错误,故排除;此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7.“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出(
)
A.欧洲北部崛起和地中海地区的衰落
B.大西洋航线开辟后经济贸易中心转移
C.第一次工业革命展开
D.英国取得了殖民霸权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和国家停滞不前,西欧的尼德兰、瑞典、英、法等国和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等城市迅速发展,实质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B项正确;欧洲北部崛起和地中海地区的衰落只是现象不是实质,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1765年),C项错误;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才取得了殖民霸权,D项错误。
8.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此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掠夺的发展
C.商业革命的出现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答案】A
【详解】
材料所涉及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存在亚洲手工业生产为主导、全球范围内奴隶贸易广泛盛行和欧洲主导国际贸易的史实,据此推断应该是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这一分工的出现,故选A;BC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BC;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9.1531年,世界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A.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B.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答案】C
【详解】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C正确;题干涉及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而非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A;B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当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排除;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0.据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等。这一剧变是因为
A.食物结构的变化
B.新航路的开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丝绸之路的畅通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栽培的蔬菜品种急剧增加,出现了原产美洲的南瓜、辣椒、番茄等,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引发物种交流,B项正确;食物结构的变化是蔬菜栽培品种增多的影响,不是原因,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蔬菜栽培品种迅速增多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丝绸之路不再畅通,D项错误。
11.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引起世界物种的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起价格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B
【详解】
据材料“16世纪50年代开始”可知,此时是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B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而不是科学发展的影响,A错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C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物种交流的影响,而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不符题意。
12.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纷纷传入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状况有助于
A.缓解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
B.彻底改变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成熟
D.推动明清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详解】
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且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成为我国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会增加粮食产量,这有利于缓解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压力,A正确;1368年明朝建立,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两者时间差距较大,明初高产作物尚未传入中国,排除B;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模式全面成熟,排除C;明代实行海禁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者均非对外开放,排除D。
13.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减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A
【详解】
咖啡是美洲的作物,17世纪初期,世界已经连为一个整体,随着物种交流,咖啡在欧洲流行开来,A正确;B错在“同化”,排除;题干中没有罗列其它的社交媒介,无法得出咖啡馆是主要的设计媒介,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在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4.“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这一变化”
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
【答案】B
【详解】
根据“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等内容可知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欧洲的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故选B;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这一变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排除C;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15.纹章瓷始于16世纪,盛行于I8世纪,18世纪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各类纹章瓷约60万件,其中1722年运到英国的40万件瓷器中多数为纹章瓷。据瑞典学者统计,曾有300多个欧洲家族到中国订制过纹章瓷。纹章瓷的大量西传,得益于
A.中西合璧制瓷技术高超
B.东西方贸易联系的密切
C.中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D.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详解】
纹章瓷产于中国,主要销售于欧洲,尤其是英国,结合纹章瓷盛行时期为18世纪可知,这一时期英国逐步确立了殖民帝国,扩大了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因此纹章瓷大量西传,B正确;制瓷技术高超不是纹章瓷大量西传的主要原因,排除A;18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6.(本题22分)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规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得到成功,征服改岛并使他的居民纳贡。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地……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眼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材料三
江苏下江民间半植木棉,太仓属地尤为多。妇女终岁纺织,以资生活。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掺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濡滞。上海自设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浙江过去家家户户纺纱织布,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后,‘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
——于素云等《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四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过去我们评价殖民主义时几乎从政治斗争角度考虑,简单地站在所谓人民的立场上,并非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角度去考虑分析、评价。只有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历史影响,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何娟《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指出“我”是哪位著名航海家?“陛下”是哪国王?“印度大陆”实际上是哪里?并归纳他们远洋航行的真实目的。(8分)
(2)材料三中描述了什么历史现象,它造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殖民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答案】(1)哥伦布;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美洲;获得黄金。
(2)传统纺织业的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对欧洲: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殖民地: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进步;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详解】
(1)航海家、国王和印度大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的支持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目的:根据材料“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可归纳出目的是获取黄金。
(2)现象:材料“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体现的是传统纺织业的衰败。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纺织业的衰败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显著表现,其中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原因:根据材料“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后”可知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可从对世界、对欧洲、对殖民地等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看见其破坏性,也要看见其建设性。
17.(本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航路开辟使大量贵重全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制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規模的开展。地理大发现之前,虽然中国丝绸早已远销西欧,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购买力低的影响,因而西欧人消费的中国丝绸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掠夺黄全为目的的西欧殖民者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在利欲的驱使下,中国商人或“市通则转而为商”,或“市禁别商转而为寇”,采取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贸易交往。16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破土而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高度。这客現上要求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国际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摘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6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因素。(10分)
【答案】(1)变化:贸易中的商品数量、品种増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原因:新航路开辟前,西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西欧缺乏贵重金属,主要通过中介民族与中国进行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贵重金属,中西交流增多。
(2)有利因素:新航路开辟,海外市场扩大;西欧的购买力增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贸易交往利润丰厚。不利因素:中国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航路开辟使大量贵重全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制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規模的开展”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贸易规模扩大,贸易中的商品数量、品种増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原因:根据材料“地理大发现之前,虽然中国丝绸早已远销西欧,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购买力低的影响,因而西欧人消费的中国丝绸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西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西欧缺乏贵重金属,主要通过中介民族与中国进行贸易;根据材料“航路开辟使大量贵重全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制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規模的开展”、“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掠夺黄全为目的的西欧殖民者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贵重金属,中西交流增多。
(2)根据材料“航路开辟使大量贵重全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制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規模的开展”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海外市场扩大和西欧的购买力增强;根据材料“16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破土而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高度”可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据材料“在利欲的驱使下,中国商人或‘市通则转而为商’,或‘市禁别商转而为寇’,采取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贸易交往”可知,贸易交往利润丰厚,促使商人采取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根据所学知识,由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中国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交往。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步测试原卷版
一、单选题(共60分)
1.“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景
2.科斯马斯在《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中否认地球存在对环点(地面上关于地心对称两点)这一说法,他的理论在整个中世纪都有着强权捍卫者的支持。直至16世纪初期,该理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B.“地圆说”的提出
C.新航路的开辟拓宽认识
D.宗教改革的影响
3.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哥伦布。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推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引发欧洲市场商业革命
D.实现欧洲的近代化发展
4.下图是美洲流入西欧的贵金属数量变化图。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掠夺美洲日趋加强
B.工业革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C.英国圈地运动不断深入
D.西班牙葡萄牙主导海外商路
5.有西方学者说:“罗盘针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它放开我们的眼界,领导我们到世界主文。“这说明,罗盘钟推动了
A.欧洲人视野的开阔
B.世界文明加速传播
C.欧洲资产阶级夺权
D.西欧开拓世界市场
6.15世纪以来,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17世纪末,全球所有大陆与主要岛屿的海岸线,已被大致准确地描绘在欧洲人的世界航海图上。这反映出当时
A.洲际海运活动正式出现
B.欧洲各国的殖民地遍及全球
C.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
7.“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出(
)
A.欧洲北部崛起和地中海地区的衰落
B.大西洋航线开辟后经济贸易中心转移
C.第一次工业革命展开
D.英国取得了殖民霸权
8.在世界近代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此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掠夺的发展
C.商业革命的出现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9.1531年,世界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A.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B.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10.据统计,我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魏晋时期增加到35种,至清代进一步增至176种,如南瓜、辣椒、番茄、菜豆、洋葱等。这一剧变是因为
A.食物结构的变化
B.新航路的开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丝绸之路的畅通
11.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引起世界物种的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起价格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中心的转移
12.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纷纷传入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状况有助于
A.缓解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
B.彻底改变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成熟
D.推动明清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13.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北美的纽约、费城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咖啡馆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A.世界物种交流范围逐步扩大
B.欧亚地区饮食结构减趋同化
C.咖啡馆成为了社交主要媒介
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4.“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这一变化”
A.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
15.纹章瓷始于16世纪,盛行于I8世纪,18世纪中国销往欧洲市场的各类纹章瓷约60万件,其中1722年运到英国的40万件瓷器中多数为纹章瓷。据瑞典学者统计,曾有300多个欧洲家族到中国订制过纹章瓷。纹章瓷的大量西传,得益于
A.中西合璧制瓷技术高超
B.东西方贸易联系的密切
C.中国积极拓展海外贸易
D.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6.(本题22分)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规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得到成功,征服改岛并使他的居民纳贡。
材料二
陛下可以统治此地……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眼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污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材料三
江苏下江民间半植木棉,太仓属地尤为多。妇女终岁纺织,以资生活。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掺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濡滞。上海自设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浙江过去家家户户纺纱织布,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后,‘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
——于素云等《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四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殖民主义作为资本主义一部分,它对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有罪恶,也有贡献。过去我们评价殖民主义时几乎从政治斗争角度考虑,简单地站在所谓人民的立场上,并非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更替角度去考虑分析、评价。只有科学地认识殖民主义产生、发展,以及历史影响,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答案。
——何娟《关于殖民主义历史影响的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的描述,指出“我”是哪位著名航海家?“陛下”是哪国王?“印度大陆”实际上是哪里?并归纳他们远洋航行的真实目的。(8分)
(2)材料三中描述了什么历史现象,它造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殖民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8分)
17.(本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航路开辟使大量贵重全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制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規模的开展。地理大发现之前,虽然中国丝绸早已远销西欧,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购买力低的影响,因而西欧人消费的中国丝绸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掠夺黄全为目的的西欧殖民者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在利欲的驱使下,中国商人或“市通则转而为商”,或“市禁别商转而为寇”,采取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贸易交往。16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破土而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高度。这客現上要求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国际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摘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6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因素。(10分)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