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主题解说
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结构图解
◆疑难探究
1.师: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生: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师: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生: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A.笼统(lǒng) 怆然(chuàng) 冷涩 (sè) 铢两悉称(chēn)
B.寂寥(liáo) 姑且(qiě) 颦蹙(cù) 信手拈来(niān)
C.意蕴(yùn) 附丽(fù) 蛾眉(é) 心旷神怡(yí)
D.谚语(yàn) 直截了当(jié) 譬如(pì) 栩栩如生(x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用典,正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
B.现实中,人们在工作总结时,总是热衷谈成绩,谈实效,而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打算,往往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C.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俄罗斯喀山展出的球星巨幅镶嵌工艺画像,凹凸有致,栩栩如生。
D.商场里陈列的各种金银首饰,闪闪发光,绚丽多彩,令人目不忍睹。
【点拨】“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用在这里不合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点拨】A项,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B项,成分残缺,在“爱心送考”后加上“的活动”;D项,句式杂糅,删去“由于”“的原因”。
4.(原创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尽美尽善的条件很多。但是第一要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理,要“和自然逼真”。
B.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C.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D.《无言之美》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点拨】括号应在句号里面。
5.(2019·黄冈中考)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从内心深处里他一直很不喜欢《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等电视节目。”这个句子中的“从内心深处里”充当状语。
B.“阳光明媚”“差得很远”“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左传》相传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作。
D.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点拨】左丘明是春秋末期人。
(2019·甘肃中考)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
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
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
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6.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D )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7.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8.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9.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①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②“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③“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④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10.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一: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示例二: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甲乙均可,能结合“距离产生美”做正确解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