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1.邓稼先
yáo
yān
xiè
sònɡ
xūn
jū
zhòu
yínɡ
yù
chàn
tǐnɡ
lù
奠
拓
孺
筹
挚
裹
xiān
xiǎn
yān
yīn
选聘
驰骋
C
【解析】“可歌可泣”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用在这里显然不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总票房大约有28亿左右。
B.赴美国普渡大学读书的邓稼先,无时无刻思念着家乡的亲人。
C.邓稼先即使在“两弹”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骄傲自满。
D.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A.“大约”与“左右”重复,删去其一;B.“无时无刻”后加“不”;C.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即使”改为“虽然”。
D
5.(原创)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当时,核武器研究__①__任务重,__②__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纵然如此,于敏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钱三强的要求。__③__。“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于敏说。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虽然 ②但是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而且
D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2分)
示例一:他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示例二:他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投身核武器研究的选择
阅读课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一节,回答下列问题。
6.请简要概括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异同点。(4分)
相同点:两人各是本国的原子弹设计领导人,是国家的功臣。不同点:两人在性格和为人上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锋芒毕露,喜欢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邓稼先是一个忠厚平实、不喜欢引人注目 的人,真诚坦白,朴实无华。
7.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描写的原因。(3分)
通过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对比,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8.请谈谈你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的理解。(4分)
这句话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解析】B.锋芒毕露(lù);C.宰割(zǎi);D.彷徨(pánɡ)。
A
2.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七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8分)
(1)【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
请根据示例,为活动再设计两个内容。(2分)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忆点滴关爱
集孝亲名言
(2)【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
请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一个语句,完成关于邓稼先的赞词。(4分)
赞邓稼先
带着一颗拳拳赤子心,
怀着一腔殷殷爱国情,
他品行纯正无愧中国男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踏遍戈壁共草原,
无须马革裹英灵。
这就是邓稼先!
这就是“两弹”魂!
他功勋卓著堪称核弹英雄
他目标坚定献身国防事业
(3)【梦】民族的复兴梦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请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2分)
为中国梦而奋斗,书写人生传奇。
(原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
——一个曾经绝密28年的名字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20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人民日报 》2019年09月19日 04 版)
3.选文中的哪些事例表现了于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尚品质?(4分)
①为了研制氢弹,于敏隐姓埋名28年;②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③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将自己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中;④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氢弹研制成功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4.画横线的内容运用了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细节描写生动写出了于敏埋头研究、做密集报告、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的情景,表现了于敏身先士卒、废寝忘食、执着科研、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质。
5.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4分)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我国成功研制氢弹的时间之短,表现了以于敏为代表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不甘落后、赶超世界、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6.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运用比喻,将中国的核武器比作“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突出了以于敏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研制的核武器对祖国、对民族的贡献巨大,其意义之重大,高度赞颂以于敏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为研制核武器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