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4.孙权劝学
qīnɡ
tú
yé
shú
shè
ɡènɡ
当道,当权
推托
事务
研究儒家经典
只,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
谁,哪里
于是,就
到,等到
经过
谈论,商议
不再是
另,另外
擦拭
知晓事情
于是,就
3.通假字。(1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邪”同“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古时王侯的自称
独自,孤独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名称
另,另外
更加、更换等
指历史
过去的情事
只,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5.重点句子翻译。(8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跟读书人分别几天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的变化)这么晚呢!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6.作家作品。(6分)
司马光(1019—1086),字____,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____家、___家。他退居洛阳15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__________》,记载了从_____到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
君实
政治
史学
资治通鉴
战国
五代
一、课内阅读
1.根据课文填空。(共7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中的“经”
是指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和《____》等书。
(2)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易
书
诗
礼
春秋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D
【解析】A.于是,就/才;B.研究/治理;
C.介词,用,拿/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D.到,等到。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4.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5.分别说明文中的孙权、吕蒙、鲁肃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其各自的性格特点。(3分)
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对部下既要求严格,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吴国名将吕蒙:知过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吴国谋士鲁肃: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为朋友的进步感到高兴。
6.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4分)
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且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7.鲁肃赞吕蒙这一情节在写法上有何特点?(2分)
在写法上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用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二、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共11分)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炳烛而学》)
A
【解析】当涂:当道,当权。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年轻时喜欢学习,(就)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
10.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每空不超过5字)(2分)
11.两文都是谈学习,读完后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年纪大
事务多
【参考译文】
(二)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的年纪有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主呢?”师旷说:“眼睛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在昏暗中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共10分)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
推托
到,等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14.语段(一)主要以什么形式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又是如何突出吕蒙学识长进大的?(4分)
对话形式;通过鲁肃叹学,侧面突出了吕蒙学识长进大。
15.语段(二)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而语段(一)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4分)
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参考译文】
(二)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也很长时间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