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说和做
shuò
lǚ
kǎi
dié
pài
wù
迥
锲
窥
沥
jiào
xiào
dǒu
dòu
闲暇
遐想
瑕疵
【解析】“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B
4.下面一段话的三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依次写出你的修改意见。(3分)
①诗人臧克家的家乡是山东诸城人,他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②他自幼受家庭影响,良好的打下了古典诗文基础。③他的经典之作《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删去第二个“人”
将“良好的”放到“打下了”后面
在结尾添加“的悲苦生活”
5.(原创)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4分)
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作为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为救国救民不断上下求索,为中华文化教育事业进步无私奉献;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和平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壮烈献身。他们是良知的代表、社会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是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身上凸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向往真理、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投身社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
D
(1)文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2分)
(2)在文段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2分)
仍然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比喻
排比
阅读课文“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回答下列问题。
6.概括选段叙述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2分)
写闻一多先生是“做”了再“说”。
7.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本段为过渡段,承上启下。既照应开头的“做了”,
又自然引出下文对闻一多先生“做了但没说”的描写。
8.请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4分)
(1)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子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比作“群蚁排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写的字多而且工整。 示例二:这句话采用细节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写的字多且工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
(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吃尽”“消化尽”等词语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研究,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执着追求的精神。
【解析】A.锲而不舍(qiè)。
A
2.(郑州期末改编)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汉字,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在这场惊心动__①__的战斗中,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以无私奉献的精神,__②__释了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还有各行各业的“最美逆行者”,他们是警察,是环卫工,是社区服务者……正是他们不__③__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守岗位,同心协力,我们的疫情防控才取得阶段性成果。
A.①魂 ②诠 ③顾 B.①魄 ②荃 ③顾
C.①魂 ②荃 ③辜 D.①魄 ②诠 ③辜
D
3.(原创)《说和做》记叙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下面是钟南山院士的“说”和“做”,请你阅读材料后发表你的看法。(5分)
钟南山院士以他的专业务实和求真敢言感动了中国。2003年,在抗击非典过程中,他的一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2020年春,中国大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他,发出“新冠肺炎病毒可以人传人”的预警;也是他,向公众提出“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建议,自己却成了 “逆行者”, 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他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抢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满满的行程安排, 风尘仆仆。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不怕牺牲、勇担重任,就在于他们心怀天下、大义直言。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英雄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令人肃然起敬!
(原创)
追念闻一多先生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④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
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⑤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⑥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作者:冰心。有删改)
4.选文第①段从闻一多先生的诗写起,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
因为闻一多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所以回忆他时,从他的诗写起。
5.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直接引用闻一多的话语,请结合闻一多的事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境界。(4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闻一多之所以后来能面对反动派的枪口毫不畏惧,拍案而起,慷慨直言,绝非是逞一时之能,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立誓为民请命,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6.文章结尾说“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为什么说闻一多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3分)
①闻一多的爱国行为壮烈,令人敬佩;②闻一多的爱国精神不朽,令人鼓舞;③闻一多用他的死激励着我们担当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7.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3分)
①追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②赞美闻一多先生正直无私、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③鼓励我们向闻一多先生学习,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8.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形容人刻苦学习的文字。(120字左右)(5分)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示例:她聚精会神地埋头计算着,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来,滴到纸上,她无暇顾及;客厅电视里传来综艺节目的声音,她充耳不闻;餐桌上飘来的饭菜香味,也奈何不了她对作业的专注。她已经完全沉浸到学习之中,与作业融为一体,难舍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