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运动场上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美术 学段: 第二学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7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美术课堂上要“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属于以人物为主的儿童画表现系列,通过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对比、分析、实践等环节,学习运用动态线表现运动人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唤起创作的欲望。 本课引用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要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所以我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并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效主导课堂,给学生提出有新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运动场上 学生情况:学情是一节课的起点。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校四年级学生“表现运动人物”的情况,我在课前安排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因此我及时进行了如下的总结与分析。
1.从调研结果中我总结出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1)人物比例关系不准确;(2)引起人物动态变化的关键部位不明确;(3)人物动作呆板、僵硬。
2.所以我决定以学生的认知主导课堂:
(1)通过照片与学生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基本比例;
(2)通过借助“木人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引起人物动态变化的关键部位。
(3)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作品和教师直观演示,引导学生掌握动态人物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式:谈话式、探究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借助教具及多媒体设备解决重难点。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人体结构和人体运动姿态变化的重点部位,会运用动态线表现出一个动态人物,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造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探究、演示、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动态线辅助表现运动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渗透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人体动态变化的重要部位,学习用动态线辅助表现动态人物。
(二)教学难点:生动地表现运动姿态。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2分钟) 1.师生共同欣赏运动会摄影作品。
2.引出课题。参考摄影作品,像老师一样(展示范画,见图1、图2),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板书课题)
(图1) (图2)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回忆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
(二)新授(15分钟)
1.赏作品
看了老师的速写作品,你有什么感受?老师的作品哪最吸引你?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人物动态表现很生动。
小结:要想把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表现得出色,就要把人物的动态描绘得生动、传神。(板书:动态、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教师速写作品,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围绕教学重点进行发现与探究。
2.过渡
教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四组其它班同学的作业,看看是不是能给你一些启发。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连接。
3.人物比例
教师:第一组
作品有什么问题吗?(见图3、图4)
(图3) (图4)
学生:发现问题,头画的太大了。
教师:四年级十岁的小朋友身体的比例大约是2个头长,腿大约是3 个头长。
小结:作画时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了解人物比例的相关知识。
4.人体动态变化的重要部位
教师:第二组
有没有把小运动员跑步的动态表现得准确呢?(见图5、图6)
(图5) (图6)
学生:发现问题,手臂和四肢用的弧线,感觉很软。
教师: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关节。哪些部位和关节能引起动态的变化呢?老师给你请来一个小帮手—“木人模型”,请小组同学合作试着摆一摆,借助它来还原小运动员冲刺的一瞬间,在实践过程中请你找一找:人体动态变化的重要部位。限时半分钟。
学生汇报:拿木人模型进行汇报。
小结:人体运动姿态变化的重要部位:颈部和腰部的旋转、屈伸,带动了头和躯干的倾斜和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使四肢产生了丰富的动态。(见图7)
(图7)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和活动人学具进行探究与协作学习,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并了解人物运动规律。
5.画动态线
教师:我们把这些关键点连起来,这就是人物的动态线。(见图8)
(板书:方法)
(图8)
学生:尝试用硫酸纸拓画表现人物动态线。
【设计意图】借助白板,掌握概括人体动态线的方法,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6.夸张的手法
教师:第三组
这两张投篮的作品和照片相比,有什么不同?(见图9、图10、图11)
(图9) (图10) ( 图11)
学生:第一张学生作品很写实,第二张人物身体的一些部位和照片不一样。
教师:效果怎么样?你喜欢哪一张?
学生:喜欢第二张。
小结:动作和表情夸张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板书:要求、夸张)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感受作品中人物动态的各种夸张手法。
7.添细节
教师:第四组
哪张把细节表现得更加充分?(见图12、图13、图14)
(图12) (图13) (图14)
学生:有衣褶、头发飞舞的这张。
教师:仔细观察,衣褶主要出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衣褶多出现在人物动态关键部位,多因挤压或弯折引起。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了解细节刻画会使作品更加生动。
8.师示范
表现踢球的小运动员。先找人动态线,再细致刻画。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
(三)学生实践(17分钟)
1.实践内容:参考摄影作品,以动态线作为辅助,用线描表现一个动态人物。
2.实践要求:(1)人物比例基本准确。(2)人物动态生动、夸张。
(3)注意细节刻画。 (4)完成后将人物剪下,贴在背景板。
学生创作过程中参考图片。(见图15、16、17)
(图15) (图16) (图17)
【设计意图】在艺术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高造型能力。
(四)教师辅导
1.人物比例
2.人物动态是否生动、夸张
3.人物是否有细节的刻画
4.剪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作业要求和学生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五)展示方式(1分钟)
展板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共同再现运动场上的精彩场景。
(六)评价方式(3分钟)
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评价要点:1.表现动态人物的方法是否掌握。
2.人物基本比例是否准确。
3.人物动态是否生动、夸张。
4.作品是否注意细节的刻画。
【设计意图】发现作业中的优点,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的习惯。
(七)拓展(1分钟)
下节课我们要向艺术大师学习一些构图的知识,(见图18、19)表现多人运动的场景,有了今天的课作为基础,我相信大家下节课的作品更加生动!
(图18) (图19)
【设计意图】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自评、互评、师评评价方式相结合。
评价量规: 1.表现动态人物的方法是否掌握。 2.人物基本比例是否准确。
3.人物动态是否生动、夸张。
4.作品是否注意细节的刻画。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对比学生作品,探究表现方法 课前有针对性地搜集学生表现的人物动态作业,和摄影图片进行分组对比,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观察、探究。从而解决人物比例问题;总结人体动态变化的重要部位;发现夸张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以及细节刻画会使作品更加生动。并在此过程中加入白板演示,学生实践等环节,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二、线条示范板演,指导学生创作
“线条造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区对美术教师基本功的要求,本课我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指导自己适时适度地示范,分步骤、边说边画、用动态线板演踢球准备射门的小运动员,能够对学生创作起到有效指导,满足学生对美术技法学习的需求。
三、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科育德
在结合本课教学目标、体现学科特色的思考下,本课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中设计了学科育德。如学生拍摄的运动会照片的欣赏引入、小组探究的互帮互助、师生共同完成运动场景的创作、营造健康激励的评价氛围等,均与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相配合,达到自然衔接,促进目标达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