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河中石兽
第1课时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1课时
这首诗中,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少壮工夫老始成”;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不能只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还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作者简介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等。
作品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晚期的腐朽和黑暗。《阅微草堂笔记》
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初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将生字拼音批注在课文中。
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自己读给自己听。
四人一小组,三人分段轮读课文,一人听读点评。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要求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疏通文意
方法指导
①古文多是单音节词,可利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如:“物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成语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古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敲古文中相对应字的含义。如:“一老河兵闻之”与成语“闻所未闻”“闻鸡起舞”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疑难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②阅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③曳铁钯(曳:拖)
④尔辈不能究物理(究:研究、探求)
⑤是非木杮(是:代词,这)
⑥湮于沙上(湮:埋没)
⑦盖石性坚重(盖:因为,原因是)
⑧但知其一(但:仅,只)
疑难句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疑难句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疑难句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译
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
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课文朗读
朗读指导
①文言文中虚词能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本文最后一句中的“矣”表示感叹,“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②要抓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不同的句
式有着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反问句的感情更强烈。
③注意人物角色的不同,不同的人物说话时的神态等不同,其语气、语调也不相同。如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笑”,但两者的“笑”却不同。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
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用不同的语调逐段吟咏课文,直到全文熟读成诵。
积累词句
古今异义
①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
今义:阅读。)
②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④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⑤但知其一(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闻之笑曰(代词,这件事)
为
之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第2课时
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故事。
《河中石兽》讲的是人们寻找十多年前沉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
概述故事
第2课时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石兽落水十余年后,寺僧们在原地和下游打捞却一无所获。
理清情节
第二部分(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应在原地沙下寻找。
第三部分(第3段):写老河兵的分析。他认为应当在上游寻找,人们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了石兽。
评说人物
在这个寻找石兽的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他们提出的寻找石兽的方法也全然不同,请同学们深入文本分析一下,看看他们的方法孰对孰错?为什么?
对于寻找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理解内容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
数里外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评说人物
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四人一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一会儿原地打捞,一会儿又去下流打捞,代表的是不经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拓展延伸
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并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
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人的经验,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注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不同事物的特殊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名言你还能说出几句呢?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课文
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能主观判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
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组织一场阅读报告会。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寺僧
求之下流
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失败
老河兵
求之上游
成功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