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2.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人文主题
体会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爱子之心和身为国家领导人不搞特殊的伟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完成本课预习卡。
2.查找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
课时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聚焦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交流对毛主席的认识。
2.教师导入: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是一代伟人,但他也是普通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提示:“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忠骨”指忠臣的遗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谁?
预设: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中光荣牺牲,毛主席的内心极度痛苦和其对毛岸英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文中“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毛岸英。
3.教师简介毛岸英和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由两个部分组成(由两个典型场景组成)。
2.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交流: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见到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电报后,心情无比悲痛。
第二部分写了毛主席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问题,艰难抉择之下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
教师补充说明:两个部分的事并不是连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不同时间。
4.小结并引出学习任务:面对爱子牺牲这件事,课文用两个典型场景来体现毛主席既作为父亲又是主席的深切情感和复杂内心。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内心的。
四、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人物内心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见到电报时毛主席有怎样的表现。
3.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深入思考,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①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心情:毛主席没有说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时,他的内心很不平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预设:在想毛岸英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在想和毛岸英见的最后一面……
②引导学生关注数字:“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毛主席特别伤心、悲痛。
(2)“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启发学生思考:毛主席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预设:毛主席想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忍不住呼唤起儿子的名字。
②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细节:“食指按住紧锁的眉头”,你从这一细微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内心巨大的悲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从神态、动作描写中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有利于学生以文本为媒介,走进主人公内心。(3)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①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毛岸英从小经历坎坷,和父亲聚少离多;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
②追问:“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从这句话中,你觉得毛主席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预设:内心极度痛苦,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回不来了的现实。
课时目标
1.聚焦第二部分,找出描写毛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毛主席的伟大胸怀。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毛主席失去爱子时悲痛欲绝的心情。那么关于毛岸英的尸骨安葬问题,毛主席又是如何抉择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二、聚焦第二部分,感受伟人胸襟
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从整体上感受毛主席作出艰难抉择的痛苦;再品读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的伟人情怀。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的两种意见、建议。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讲解:志愿军司令部之所以发回这样的电报,一是因为人们知道毛主席想见他的儿子,二是因为中国有“叶落归根”的风俗,三是因为这是对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讲解:朝鲜要求将毛岸英的遗骨葬在朝鲜,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3)学生交流讨论: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毛主席会如何做?
2.学生在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神态的句子,思考并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到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预设:强忍、无限的眷恋。
(2)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踌躇”是什么意思?毛主席是反悔了吗?毛主席犹豫的时候在想些什么?
预设:“踌躇”是“犹豫”的意思,这里并不是说毛主席反悔了,准备收回自己的决定,而是用两个反问说明毛主席不愿相信岸英牺牲了,他希望岸英活着回国,他们父子可以彻夜长谈。他在想自己签了字,可能就真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了。
(3)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毛主席在做出决定之前内心巨大的悲痛和不舍。
3.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文中毛主席的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体会他身为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2)引导学生思考后交流:读了这两个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前一个句子是有血有肉的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后的、唯一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是凡人的情感。后一个句子是一位伟大的领袖的决定,是一位父亲历经艰难、痛楚后的伟大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伟人的宽阔胸怀的见证。
(3)引导学生读读这两种想法,说说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主席、一个怎样的父亲。
预设:舍己为公的主席;爱子情深的父亲。
(4)通过分组朗读,体会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4.出示句子: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读了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2)联系后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作为父亲和领袖的毛主席那天晚上的矛盾心理吗?
预设: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这是常人的情感。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和伟人的风范。
(3)拓展延伸,教师补充资料:12年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此时主席已近七十,年近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其实毛岸英的牺牲给毛主席带来的悲痛一直延续到毛主席逝世。人们在整理毛主席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毛主席的衣橱里有一叠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东西不是毛主席的,而是他的爱子毛岸英的。
三、结合课题,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结尾的诗句:毛岸英牺牲在异国他乡,而毛主席强忍巨大的悲痛,做出了让爱子和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样长眠于朝鲜的决定。课文最后用一句诗作为收尾,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1)小组合作,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了解的英雄人物故事。
(2)教师巡视点拨,注意判断学生搜集的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故事是否与这句诗相匹配,相机进行引导。
(3)启发学生思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这句话结尾?
预设: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即使不能归葬家乡又有何妨,每一寸土地都是忠烈之士的埋骨之所。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情况和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追问:毛主席作出的决定和这句诗有什么关系?
预设:毛主席最终作出的决定也正体现了这句诗的内涵。
3.让学生再次齐读课题,感受毛主席以国家为重的伟人胸怀。
4.小结:文中多次呈现了毛主席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他丰富的内心情感,也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一位父亲、同时也是国家领导人毛主席内心的柔软与坚强。
四、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拓展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
埋忠骨接到电报——失去爱子,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彭总司令:请求回国安葬
朝鲜方面:要求葬在朝鲜尊重朝鲜人民
的意愿
忍痛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常人的情感
伟人的胸怀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主席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悲痛的心情、艰难的抉择为主线来学习课文。我先由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思、了解这句诗在文中指代什么事情为由头,给课文铺垫了厚实的情感基础,而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体会其深沉的丧子之痛;通过研读描写毛主席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设身处地地想象毛主席艰难抉择的情景,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句子蕴含着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学生从中深刻地感悟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常人情感和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的超人胸怀。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让学生运用读读、画画、议议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议、说,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掌握写人方法。这样一步一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心灵主动与文本对话。我还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一步一步地理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