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来,是一个故事;
懂得了,是一个道理;
写下来,是一个成语。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现存五十五篇,《难一》是其中的一篇。
*
资料库:
*
一、趣读课文
二、妙点寻踪
*
一、趣读课文
一读:关注字词,读得准确
二读:关注句子,读得清楚
三读:关注人物,读得有味
1.一组容易读错的字词
鬻(yù) 吾(wú) 弗(fú)能 誉(yù)
*
一读:关注字词,读得准确。
2.一组难懂的字词
鬻:卖。 誉:称赞。在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曰:说。 吾:我。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或:有人。 弗:不。
*
一读:关注字词,读得准确。
3.两个特殊用法的词语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如何)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的人)
*
一读:关注字词,读得准确。
行者休于树
捕蛇者
*
二读:关注句子,读得清楚。
*
1. 读清楚句子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
1. 读清楚句子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扩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
2. 读清楚故事情节。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扩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得意味
*
2. 读清楚故事情节。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讥讽味
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根据字义选择合适的读音
*
2. 读清楚故事情节。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fú
借助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扩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联系上下文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太坚固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穿。”旁边有个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哑口无言,无话可说了。
*
2. 读清楚故事情节。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三读:关注人物,读得有味。
*
话 题:
我读出了卖矛和盾的人……
我读出了路人……
*
卖矛和盾的人:
得意洋洋、夸大其词、思想简单、说话前后不一致……
路人:
认真思考、含蓄表达、引人深思……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
二、妙点寻踪
话题:
文中的妙点在于……
提示:
可以从遣词用句、开头结尾、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思考。
八大妙点:
1.言简意深之妙; 2.人物鲜明之妙;
3.开门见山之妙; 4.人物互衬之妙;
5.层次清晰之妙; 6.对话描写之妙;
7.情节波澜之妙; 8.反问运用之妙;
敬请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