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唐诗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这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以平淡为美,苏轼、黄庭坚是其中的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了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继承和创新。
B.宋代诗人普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普通人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于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家客店
□
[法]都 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屋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发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屋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又一向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从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起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吗?”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B.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客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C.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这说明他是一个逃避苦难、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
D.老妇人客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5.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所谓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受破坏的程度,包括建筑物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等。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越重。其中6度及以上,建筑物将有被破坏现象。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越小。
地震烈度调查与评定是地震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为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二是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奠定基础;三是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
材料二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
涉及地区
涉及面积
9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139平方千米
8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大录乡、黑河乡、陵江乡、马家乡
778平方千米
7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
3
372平方千米
6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红原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
14
006平方千米
材料三 根据大量现场调查数据、仪器观测以及对本地区历次地震灾害相关研究的归纳,本次九寨沟地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但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因而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二是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8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重建后的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三是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当地政府正在科学审慎地制定自然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方案。
四是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援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震不仁,九寨沟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都是“造化钟神秀”,孕育不止几千年(诺日朗瀑布形成时间至少数万年)的景点,而今却近乎被毁于一旦。去过这两个景点的人或许会“痛其失”,而没去过的人则普遍遗憾还没去过,毕竟今后这两个景点能否恢复如初,还很难说。网上很多人讨论该不该对震后受损景点进行人工修复。就目前看,学界专家倾向于以自然修复为主:九寨沟景色是在自然地理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些决口或漏点固然可以进行人工修补,道路系统、旅游接待系统等也可适度修复,但生态恢复则要看“天”。景区修复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九寨沟景区摁下对外开放的“暂停键”之后,无论是当地政府、景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都要给其自然修复的时间。九寨沟是旅游胜地,当地财政收入也形成了“旅游依赖”。景区进入恢复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的来源被切断,有些民众也面临“断炊”风险。即便如此,当地政府、景区管理方也得抑制住“靠景吃景”的冲动,有些该“慢慢来”的急不得;对于什么时候能恢复开放,要有长远眼光,做长远打算,其规划也要和重建及生态恢复的进度统筹考虑。
(摘编自《新京报》)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震烈度能够反映地震发生地建筑物的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的程度,地震烈度值越大,破坏越严重。
B.虽然四川九寨沟地震达到了7.0级,但并不是受灾地区都遭受了同样程度的破坏,九寨沟县漳扎镇遭受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
C.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因为离震中相对较远,所以地震烈度值相对较低。
D.对九寨沟地震烈度的调查与评定能为其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并且能为四川省的地震防范提供帮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地震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因所处区域村寨稀疏,人口密度较低,所以造成的破坏与之前的同级地震相比并不大。
B.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九寨沟景区及周围城镇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所以在九寨沟地震中,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
C.九寨沟地震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九寨沟景区近期很难对外开放,当地财政应该也会受到影响。
D.九寨沟所处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所以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这给灾后救助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做好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有删改)
[注] ①翳,装箭的器具。②褶,骑服。③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因随刺史出巡辖境时,另乘车驾,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古人以“干戈”作为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文中指不缄封的奏章,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诚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他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直到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兵士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遣兴三首(其一)
□
杜 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借“月”渲染离别时凄惨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用“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时孤独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青泥岭上蜿蜒盘旋、曲折难行的山道。
(3)李商隐《锦瑟》中连用两个典故,表现物我混同的境界,并抒发失去美好事物的无限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________。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________,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________,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________,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正文,其中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用户登录”的基本环节,不超过7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前,某中学发出“未来7天,落叶不扫”的倡议,校园内启动“只捡垃圾,不扫落叶”的模式。校园里香樟树的红叶与银杏树的黄叶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地毯。不少在读学子、毕业校友、校外人士纷纷走进校园。人们置身校园,信步于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毯之上。学校此举收获如潮好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学校的炒作。
请以“落叶的遐想”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PAGE
-
10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唐诗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这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宋代诗坛以平淡为美,苏轼、黄庭坚是其中的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解析: A.“更多的是……”曲解文意。原文用的“但”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C.“所以……”强加因果。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唐诗终于和宋诗成为了……”理解不当。唐诗已达中国古典诗歌史的高峰,宋人努力让宋诗与之比肩。原文“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中的“与”是介词,前后的对象不可调换。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第三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了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解析: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证明其前面的观点,即“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对唐诗有继承和创新。
B.宋代诗人普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普通人为抒情主人公。
C.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于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解析: “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答案: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两家客店
□
[法]都 德
在那小村的边界上有两所大客店,静立在街的两旁。
那边,是一所高大的新建筑,尽是热闹、生动的气象。门都敞着,门前停着驿车,远客们在墙阴遮挡的大道旁酣饮。庭院里挤满了骡马和车辆,车夫在棚下躺着,等候夜间的凉气。屋里溢出狂暴的呼号和叫骂,酒杯在叮当相碰,拳头在乱击着桌子。还有一种清脆欢快的歌声超出一切喧嚣之上,震得窗户都在颤动。
这边呢,静悄悄地像是没有人住。大门前乱草丛生,窗扇都已破碎,一株脱皮的冬青树横悬在门上。进门来是一间狭长的屋子,荒凉而惨淡,从三个没有帘子的窗口中透入些微光,屋子越发显得荒凉难堪;桌子上放着积满灰尘的破玻璃杯;一张黄色小榻和一张书桌,似乎都在那里打瞌睡。好多的苍蝇,聚集在天花板上,爬在窗户上。推开门,只听见一阵嘤嘤嗡嗡的翅子声。屋子尽头,有一个妇人紧靠窗子站着,眼睛茫然地向外边张望。这是一个衰老的农妇,皱痕满面,容色灰暗。
“你要什么?”她擦了擦眼睛说道。“我想在这里休息,还想喝一杯酒。”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
“这不是一所客店么?”
妇人长叹了一声:“就算是吧。可是,为什么你不到对面去呢?那里多热闹呵。”“我受不了热闹,我想安静地休息一会儿。”
不等她的答复,我就在一张桌子旁边坐下。看出了我说的是实话,这女店主才显出忙碌的样子。她打开门,搬过酒瓶,擦净杯子,竭力想驱散那成群的苍蝇。今天来了一位客人,显然是一件郑重的事情。这女人不时停步,手摸着头,像是因为东西不齐、供应不周而觉得失望。她走进后面的屋里去,我听到她的大钥匙在摇动作响,听到她在摸索锁孔,在开面包箱,在洗拭盘子,时时传来沉痛的悲叹和掩抑的抽咽。这样过了一刻钟,我面前有了一盘葡萄干,一块干面包,石块一般硬,还有一瓶新制出来的酸酒。
“替你预备好了。”这古怪的老妇说完,又回到窗口去了。我一面喝酒,一面想些话来和她攀谈。
“不常有人到你这里来吧?”
“从没有一个客人,先生。比起从前真差得远了。这里本是换马的地方,还要替打猎的人们预备晚餐,终年有牛马在这里往来停留。但是,自从我们邻家的铺子开张以后,就什么都完了。客人都跑到对面去,觉得这里太无趣味。实在呢,这屋子里确乎没有一点儿快乐处。我既长得不好看,又一向害着热病,我的两个小女孩也都死了。对面店里可大不同,他们终日地欢笑。有一个从阿莱来的女人——一个美貌的女人,衣上镶着好看的花边,脖子上挂着三串金珠——在看管店房。驿车上的车夫就是她的情人,所以把车子赶到那边去。她又雇了几个轻贱的女孩做使女,怎能不得顾客的欢心?车夫们不惜绕着远道从她的门前经过,可我呢……”
她迷惘地、冷冷地说着,前额还紧紧地压着玻璃,显然是对面店里的事情能引起她的注意。突然间,大道那边起了一阵骚动,驿马车轧着尘灰向前移动了。鞭声在空中爆裂,跑到门外的女孩们都喊道:“再会呵!再会!”那里又发出一种洪亮的歌声,压下了别的声音,就是我刚才所听见过的。这歌声飘来,使女店主浑身颤抖。她回过身来对我说道:“你听见没有?那就是我的丈夫,唱得好吗?”我茫然望着她。
“什么?你是说他……?”
她脸上现出伤心的神情,但又柔声答道:“自从两个女孩死后我只是悲泣。这屋里充满了忧郁和苦痛,自然没有人肯来了。受不了这样的烦闷,我可怜的约瑟就跑到大道那边去喝酒了。他有一口好嗓子,那阿莱的女人就教他唱歌。听啊!他又在那边唱了。”
她僵直地站着,神魂恍惚,颤抖着,泪珠从颊上滚下。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她惊愕地注视着我,立着不动,像是没有听懂我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对我的话很怀疑,她不相信我真的会光顾她的客店,足以看出店里无人光顾时间之久。
B.顾客都不约而同地光顾对面客店,即使等待也愿意,其中有顾客喜新厌旧的心理原因,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
C.丈夫痴迷于对面酒店,跟着那个女人唱歌,这说明他是一个逃避苦难、脆弱、轻浮而不负责任的男人。
D.老妇人客店衰落的原因有对手的恶意竞争,有男主人的软弱轻浮,也有女主人的沉溺痛苦不能自拔。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性正是小说韵味所在,令读者久久回味。
解析: “同时也与老妇人的客店卫生条件差、饮食质量不高、服务不周到有一定关系”说法错误。这只是眼前的现状,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并不清楚,所以因果关系错误。
答案: B
5.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主要有环境的对比(两家客店的现状)、主要人物的对比(丈夫和妻子的表现)、次要人物的对比(“我”和众人的想法)。这些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答案: 对比的手法。两家客店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丈夫的逃避、贪图快乐和妻子的忍受痛苦形成对比;“我”想拥有清静和众人贪图热闹形成对比。
6.作为小说另外一个主要形象的约瑟,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作者为什么如此安排?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题干中的“始终以暗线的形式出现”已经说明本文结构上采用明暗线交织的方式。作者把约瑟置于暗线,能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妇人,而约瑟和其他人物一样,是次要人物,应该这样写;且这样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同时在有限的篇幅内,作者可以着力刻画老妇人的形象和客店的环境。
答案: ①作者这样安排使小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②约瑟与自己的妻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暗一明、一虚一实,使小说更跌宕多姿,活泼灵动;③约瑟与众多光顾对面客店的顾客一样,只是人物群像中的一部分,没有突出描写的必要;④约瑟处于暗线中,使作者能用更多的笔墨,对老妇人和客店的环境加以更充分的表现。(答出三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所谓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受破坏的程度,包括建筑物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等。我国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等级越高破坏越重。其中6度及以上,建筑物将有被破坏现象。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越小。
地震烈度调查与评定是地震事件应对与处置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为抗震救灾工作部署提供依据;二是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奠定基础;三是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
材料二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
涉及地区
涉及面积
9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139平方千米
8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大录乡、黑河乡、陵江乡、马家乡
778平方千米
7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绵阳市平武县
3
372平方千米
6度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红原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迭部县
14
006平方千米
材料三 根据大量现场调查数据、仪器观测以及对本地区历次地震灾害相关研究的归纳,本次九寨沟地震灾害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此次地震震级大,达到了7.0级;震源偏深,有20千米;地震影响范围除四川外,还包括甘肃部分地区。但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加之当地防震减灾能力近年来不断提升,因而本次地震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程度远低于青海玉树7.1级地震。
二是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8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重建后的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三是本次地震对九寨沟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旅游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对当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当地政府正在科学审慎地制定自然遗产保护和恢复重建方案。
四是震区属于高山峡谷区,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导致人员伤亡和部分道路交通中断,增加了救援和人员转移安置难度。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震不仁,九寨沟火花海和诺日朗瀑布,都是“造化钟神秀”,孕育不止几千年(诺日朗瀑布形成时间至少数万年)的景点,而今却近乎被毁于一旦。去过这两个景点的人或许会“痛其失”,而没去过的人则普遍遗憾还没去过,毕竟今后这两个景点能否恢复如初,还很难说。网上很多人讨论该不该对震后受损景点进行人工修复。就目前看,学界专家倾向于以自然修复为主:九寨沟景色是在自然地理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些决口或漏点固然可以进行人工修补,道路系统、旅游接待系统等也可适度修复,但生态恢复则要看“天”。景区修复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在九寨沟景区摁下对外开放的“暂停键”之后,无论是当地政府、景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都要给其自然修复的时间。九寨沟是旅游胜地,当地财政收入也形成了“旅游依赖”。景区进入恢复期,意味着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的来源被切断,有些民众也面临“断炊”风险。即便如此,当地政府、景区管理方也得抑制住“靠景吃景”的冲动,有些该“慢慢来”的急不得;对于什么时候能恢复开放,要有长远眼光,做长远打算,其规划也要和重建及生态恢复的进度统筹考虑。
(摘编自《新京报》)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震烈度能够反映地震发生地建筑物的损毁、自然景观变化的程度,地震烈度值越大,破坏越严重。
B.虽然四川九寨沟地震达到了7.0级,但并不是受灾地区都遭受了同样程度的破坏,九寨沟县漳扎镇遭受破坏的程度最为严重。
C.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因为离震中相对较远,所以地震烈度值相对较低。
D.对九寨沟地震烈度的调查与评定能为其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并且能为四川省的地震防范提供帮助。
解析: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来看,对地震烈度的调查与评定的确可以“为其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但并没有提及“为四川省的地震防范提供帮助”。
答案: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地震虽然影响范围较大,但因所处区域村寨稀疏,人口密度较低,所以造成的破坏与之前的同级地震相比并不大。
B.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九寨沟景区及周围城镇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所以在九寨沟地震中,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
C.九寨沟地震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造成较严重破坏,九寨沟景区近期很难对外开放,当地财政应该也会受到影响。
D.九寨沟所处地区属于高山峡谷区,所以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较为严重,这给灾后救助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解析: “所处区域村寨稀疏,人口密度较低”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重灾区除景区人口集中外,其他区域村寨稀疏,总体人口密度较低”。
答案: A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做好景区的灾后重建工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题干,找准答题范围。既然是“灾后重建工作”,答案就应该集中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在原文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呼吁的做法等,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①生态恢复要以自然修复为主;有些决口、漏点可以进行人工修补,道路系统、旅游接待系统也可以适度修复。②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规划,不可急功近利。③政府要为因景区恢复而影响收入的民众找出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有删改)
[注] ①翳,装箭的器具。②褶,骑服。③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解析: 抓住人名“绍”“琰”,地名“黎阳”“延津”“许”“官渡”,动词“曰”等断句。人名一般在开头,地名一般在结尾,“黎阳”后要断开,可排除C、D两项;同样,地名“许”后也应断开,可排除B项。故选A项。
答案: 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因随刺史出巡辖境时,另乘车驾,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古人以“干戈”作为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文中指不缄封的奏章,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诚实。
解析: “干戈”是盾牌和戈。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他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直到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兵士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 曹操内心并未认定曹植为太子,而是犹豫不决,原文中有“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采分点:被动句,充斥,去,乃。
(2)采分点:征,傅,服乘,驱逐。
答案: (1)崔琰已被遣放,可是贼寇强盗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去,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2)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
[参考译文]
崔琰字季珪,是清河郡东武城人。年少时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喜好击剑,热衷于武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他才开始感奋激发,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能买来的粮食很少,郑玄就停学遣散了各位学生。崔琰已被遣放,可是贼寇强盗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去,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哀痛百姓的爱心,追求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整治军队,在延津驻扎,崔琰又规劝说:“天子在许都,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我们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吃了败仗。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兵士,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氏兄弟亲自使用武力相互争斗,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先传布仁德的名声,慰问百姓了解民俗,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去计算兵士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文帝。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书规劝说:“我听说沉溺于出游打猎,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您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毁弓矢器具,舍弃骑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崔琰)被任命为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因有才而得到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是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爱、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看重崔琰的公正诚实,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遣兴三首(其一)
□
杜 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解析: 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故该句说的是兄弟间的情意。
答案: B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答案: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生活无法安定。(意思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借“月”渲染离别时凄惨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用“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时孤独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青泥岭上蜿蜒盘旋、曲折难行的山道。
(3)李商隐《锦瑟》中连用两个典故,表现物我混同的境界,并抒发失去美好事物的无限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别时茫茫江浸月 绕船月明江水寒
(2)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________。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________,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________,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________,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解析: ①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此处强调发展的过程,不强调发展的结果,所以用“方兴未艾”。②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不合语境。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符合语境。③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此处不合感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符合感彩。④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没有遗漏。此处强调“没有遗漏”,所以用“面面俱到”。
答案: C
18.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解析: “取诸”就是“取之于”的意思,不能说“取诸于”。对“文化”只能用“挖掘”,不能用“融合”,“文化与旅游”才用“融合”。另外,“挖掘”的状语是“深入”,“融合”的状语是“深度”。综上所述,可得出答案为D。
答案: D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解析: 第二段主要在谈打造旅游项目时融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是魂”,由此排除B、D两项。所补句子的第三个分句是对第二个分句的解说,所以应是“创新性改造”,由此排除A项。
答案: C
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正文,其中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牵涉:一件事情关联到其他的事情或人。不合语境,可改为“包括”。②应邀:接受邀请。对象用错,可改为“邀请”。③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谦敬错位,可直接将其删掉。④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不合通知发出者的身份,可改为“希望”。⑤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对象用错,可改为“到达”。
答案: 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
21.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用户登录”的基本环节,不超过7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分析流程图可知,用户登录时须选择用户身份然后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根据用户身份进入各自界面;如果验证未通过则须重新登录。作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答案: 用户登录时在选择用户身份后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系统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则分别进入各自界面;若验证未通过则重新进行用户登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前,某中学发出“未来7天,落叶不扫”的倡议,校园内启动“只捡垃圾,不扫落叶”的模式。校园里香樟树的红叶与银杏树的黄叶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一层地毯。不少在读学子、毕业校友、校外人士纷纷走进校园。人们置身校园,信步于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毯之上。学校此举收获如潮好评,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学校的炒作。
请以“落叶的遐想”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源于一则真实的报道。从材料所呈现的内容看,不管学校的动机如何,留下落叶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据此,文章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立意:
(1)落叶唤醒师生的美好情怀,是校园文化应有之义。(2)落叶可以让人感悟自然之美,是课堂的延伸。(3)不扫落叶,让自然而然的世界复归本源,是一种很好的做法。(4)落叶不扫,美了一个校园。这留给师生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校园,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本真规律的追求和认知。
当然,如从批评学校炒作等角度去论述,只要在材料及其含意的范围内,也符合题意。
[例文]
生活需要诗,但未必在远方
——落叶的遐想
高晓松的一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一谈及理想,必曰“诗与远方”。难道诗一定在“远方”吗?我看未必。
“只捡垃圾,不扫落叶”,这本身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举措,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校内外人士极大的关注与反响。不少在读学子、毕业校友、校外人士纷纷走进校园,信步于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毯之上。落叶触动了人们隐藏在心灵深处对自然、对诗意向往的那根弦。可见,诗可能在“远方”,也可能就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现实的假象容易蒙蔽人们的认知,迷惑人们的心灵。当视线被城市中林立的高楼、闪烁的霓虹灯遮断时,人们就容易做出生活没有诗的误判。飘落在水泥路上的树叶虽然被扫进垃圾桶或随流水进入下水沟,却无法从我们的心中消失。
如果我们把这“诗”理解为每个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情怀,那么,留住落叶、唤醒师生的美好情怀,不也正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吗?因为生活与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教材、题海和分数,还要有情怀。如果不扫落叶所撩拨出来的情怀,能直入人心而让人铭记,那么这也是一种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了以灌输作为教育的唯一手段,以那些远离现实的高大上的道理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忘记了心灵的教育其实更需要自然的启示与美好情怀的唤醒。因为,启示与唤醒能让人终生难忘。历史上的那些君子、圣人以及英雄人物固然可以用来励志,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冲动,从而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不要以为校园只有落叶,花花草草在不同季节的枯与荣,运动场上同学们矫健的身影,三尺讲台上老师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一不是美好的影像。小草儿虽已枯黄,但它明年还会重新生长;元旦的寒风虽刺骨,但那一张张新年贺卡却处处充满着温情……这些不都是隐藏在每个人心里的美好情怀吗?
因此,“诗”未必在远方,可能就在眼前,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加以启示与唤醒,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充满诗意的人。
[点评] 文章根据试题的要求立意,提出“生活需要诗,但未必在远方”的论点,通过论述,得出“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加以启示与唤醒,那么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充满诗意的人”的结论。文章第1段释题;2、3两段分析材料,指出“只捡垃圾,不扫落叶”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在于落叶触动了人们心中对自然、对诗意向往的那根弦;4、5两段论述唤醒美好情怀作为教育手段的重要性;第6段具体阐述校园里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好情怀;第7段收束全文,深化论点。文章起承转合,层次清楚;论述时注意表述的分寸感,具有思辨性。
PAGE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