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节 浮力(第十章)
科目:初中物理人教2011课标版
教学对象:八年级下册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内容解析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学会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把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本课知识的主要线索是: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诊断分析,得出结论,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获得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猜想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关注科技发展的意识。
2.养成乐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协助精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本节内容较多,侧重观察、分析和探究过程。顺利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在于,明确目标,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概括和推理能力,能正确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策略设计(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突出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兴趣为切入点,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力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挖掘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具体设计:新课引入--讲授新课--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练习巩固。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幻灯片)
1.天气逐渐变暖,同学们想玩水吗?把同学们带入第一张幻灯片死海。设问:人为什么能漂浮在死海中嬉戏、看书呢?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幻灯片)热气球为什么能浮在空中呢?
3.教师总结:显然,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托的力。引出浮力定义,并板书题目:第十章第1节 浮力
把学生带入情境
1.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是因为人受到重力和海水给人向上托的力
2.因为热气球受到大气给它向上托的力。
3.学生通过死海、热气球认识浮力
?利用幻灯片(人在死海嬉戏、躺在海上看书和现时尚的热气球旅游)创设?情境,抓住学生好奇心,吸引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二)讲授新课 (幻灯片)
一.浮力
1.定义:
2.方向:
3.施力物体:
4.符号:
5.生活中还知道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6.引导: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
演示 ①注水的粉色气球放在水底缓慢上浮
②圆柱体缓慢下沉
7.如何验证圆柱体受到浮力?
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烧杯、水
F拉
拉浮浮浮
G
F浮
8.演示:验证方案
9.分析物体在水中受力
二.浮力的测量
通过上面的演示和受力分析,得出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称重法:F浮=G-F拉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指导学生将空饮料罐按入水中,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教师提醒:浮力可能跟多个因素有关,探究时注意用控制变量法
师生共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浮力产生原因
1.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2。师生互动,分析水中立方体受力,得出结论
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竖直向上
3.液体或气体
4.F浮
5.学生激烈讨论、交流 ,竞相回答
6.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①粉色球上浮,受到浮力
②圆柱体缓慢下沉也受到浮力
7.小组讨论,积极回答设计方案
8.现象:浸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变小
9.重力、拉力、浮力
学生齐读公式和方法
小组积极讨论,大胆猜想,竞相回答:
可能跟物体密度、体积、形状、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等有关
学生自主探究,完成黑板上表格,积极性很高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无关。
观察现象,激发兴趣
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两组幻灯片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
?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开阔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知道沉在液体底部的物体也受浮力。
利用Flash动画分析物体受力,?动态观察,激发思维,学会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通过观看Flash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利用演示实验和一组Flash让学生动态观察,分析浮力产生原因,增强课堂趣味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课堂同步练习 (幻灯片)
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B.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竖直向上的浮力
C.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
D.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
2.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变为零
3.小玲将一块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又将此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力计两次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矿石受到浮力的大小 ( )
4.物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3N,则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是( )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解释
练习1。 B
练习2。 C
乙
甲
练习3。 1.6N
练习4。 8N
利用多媒体展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
(四)?课堂总结 (幻灯片)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浮力定义
浮力测量
浮力产
生原因
决定浮力大小因素
利用媒体流程图巩固本节重点内容,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五)?课后巩固知识
同步练习:达标检测
检测学习效果
七.媒体设计思路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八.教学评价设计
随讲随评,随时对学生的思考、行为等学习状况进行评定
九.板书设计
第1节 浮力
一、 认识浮力 三、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浮力测量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十.教学反思
? 浮力是初中八年级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中注意层层入深,步歩推动,围绕浮力的定义、测量、决定因素、产生原因展开教学活动。采用大量图片认识浮力,特别是设计的“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实验、决定浮力大小的实验、浮力产生原因的实验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得出相应结论。练习与知识点相对应。由于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加强了对物理现象、公式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感觉吃力,课堂反应热烈,兴趣浓厚,效果明显,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外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坚持来源于生活,应用到社会的原则,结合“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主要是一些开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作业。
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但还有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如教学环节的处理、语言的过度、多媒体的高效利用、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等,在后续的教学中还需着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