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课前活动
一:成语
猫鼠同眠
:
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照猫画虎: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二:《飞鸟集》
您的阳光对着我的心头的冬天微笑,从来不怀疑它的春天的花朵。
图片欣赏:
猫
郑振铎
了解作者郑振铎
(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注音:
污涩
红绫
怂恿
怅然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sè
líng
sǒng
yǒng
chàng
quán
bēi
chéng
wàng
不经考虑地说出断定的话
鼓动别人去做
不愉快的样子
①
②
③
5
整体感知: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2、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它们的亡失或屈死,“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第一、二次养猫: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一次:
花白猫
(1—2)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次别
内
容
项
目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很活泼
更加
活泼
宠
物
宠
物
病死
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一缕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板书
第三次养猫(重点):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三次:
丑猫
(15—34)
次
别
内
容
项
目
遭人遗
弃,拾
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脱了好几
块毛之后,样子更难
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
无,大
家不喜
欢,不
大注意
它。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精读探究—体会情感
1、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品味语句: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
地位低下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品味语句: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
更显活泼
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品味语句: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么似的。
3、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动词传神
轻捷活泼
富有情趣
可爱活泼
本领之大
令人意外
品味语句:
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是”字
加强语气更体现我自责之情
问题探讨: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
平等地对待生命
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
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
课后第2大题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①“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弱小者总是不幸的。
②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
自责的感情。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共19张PPT)
猫
郑振铎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省长乐县,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和叶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1927年“
四·一二”
政
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1929年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郑振铎(1898—1958)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忧郁
污涩
怅然
蜷伏
惩戒
凝望
诅骂
怂恿
叮嘱
yōu
yù
sè
chàng
quán
chéng
níng
zǔ
sǒng
yǒng
dīng
zhǔ
郑振铎(1948年)
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作者在课文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二次养猫: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一次:
花白猫
(1—2)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次别
内
容
项
目
从隔壁
要来的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花白的毛,很活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很活泼
更加
活泼
宠
物
宠
物
病死
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一缕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板书
以刚才表格里填写的内容为素材,用作者的口气为这两只小猫写一则悼词:
天堂里的花白小猫:虽然你在人世间只停留了两个月,但你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你的病来的如此突然,即使是三妹的红铃铛,也无法挽救你的生命。你离去后,全家人的心里都很酸辛,最难过的莫过于三妹了,因为她早已把你当作她的小侣了。
“远方”的黄色小猫:
第三次养猫(重点):
来
历
外
貌
性
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第三次:
丑猫
(15—34)
次
别
内
容
项
目
遭人遗
弃,拾
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脱了好几
块毛之后,样子更难
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
无,大
家不喜
欢,不
大注意
它。
被我
打伤
致死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态度
结局
感情变化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从隔壁要来
舅舅送的
蜷伏在家门口
花白
黄色
不好看很瘦、毛烧脱
很活泼
更有趣更活泼
忧郁懒惰
喜欢
喜欢
不喜欢
死了
丢失
屈死
难过、酸辛
怅然、愤恨、诅骂
难过、良心受伤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
对比
思考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冤
案
案件定性:
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2、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反思篇
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
同学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
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板书
说说感受
谈谈收获
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
怎样的感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
的过失?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
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
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答: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答:“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
地调查研究便清率地作出了判断。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
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答: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
想感情。
(
30_34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
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
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
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
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
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主
题
理
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
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共14张PPT)
郑振铎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貌、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
2、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及其蕴含的人生哲理。
??
?3、形成公平公正、善待生命的情感价值观。
(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一、基础梳理
1、作者简介
污涩(sè)相称(chèn)红绫(líng)
怂(sǒng)恿(yǒng)
一缕(lǚ)
怅(chàng)然
蜷(quán)伏
惩(chéng
)戒
妄(wàng
)下断语
2、正音正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作者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家人对它的态度、结局和家人对此的反应。
来历
外貌
动作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反应
隔壁要来
花白的毛,白雪球似的.
滚来滚去,扑过来抢,
又扑过去抢。
活泼
很喜欢。心上感着
生命的新鲜和快乐
病死
三妹:难过。
“我”:心里一缕的酸辛
来历
外貌
动作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反应
舅舅送的
浑身黄色
乱跑,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爬树,抓蝴蝶,抓老鼠
更活泼
被它吸引,为它提心吊胆
被捉走了
三妹:很不高兴
“我”:怅然,愤恨诅骂
来历
外貌
动作
性情
家人态度
结局
反应
张婶拾来
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终日懒惰地伏着
忧郁,懒惰
没有兴趣,若有若无
冤打致死
“我”:良心受伤,更加难过。
(1)、一天,我下楼时,听到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了?”
(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吃惊
慌乱
迷惑)
(一口咬定
语气强烈)
(否定反问
语气更强)
三、合作探究之
有感情的朗读下列对话,再现当日的情景。
1、“冤案”的造成有哪些因素?
(1)第三只猫本身不讨家人喜欢。
(2)第三只猫经常对着鸟笼凝望。
(3)被发现时嘴里正在嚼着东西。
这也有错?
文中“我”养的三只小猫最终都是非常意外的结局,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感觉到三次明显的飞来横祸吗?
作者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衔接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合作探究之
1、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2、为人处事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能全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
3、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让我们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