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4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课件(4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22:0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有农家孩子的勤劳与纯朴,有小孩的稚气未脱与奇思妙想,也有牧童晚归的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童年生活,虽时隔久远,却又如同近在眼前。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课件
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 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难点)
学习目标
目录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BACKGROUND INFORMATION
第一部分|背景资料
作家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诗题材广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较为突出。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作家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诗人,字廷秀,学者称其“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中兴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宿新市徐公店”“舟过安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怀;语言浅显直白清新自然,富有情趣,被称为“诚斋体”。
作家简介


雷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
其诗见清代厉鹗(e)编辑的《宋诗纪事》
卷七十四。
WORDS AND PHRASES
第二部分|字词百花
识字表



yún

gòng

zhì

gòng
左右
2+6,共8画
G

字义:幼小。
组词:供职
点击“蓝色”出现注释



zhòu
写字表






词语表








































同音字


zhì











































































zhòu
bēi
yún



gòng:口供 供职
gōng:提供 供给
巧记:阿姨供( gòng )职的公司给她提供( gōng )了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
多音字



gòng
gōng
表示“从事”“祭祀时摆设祭品”“口供、供词”等意思。
表示“供给,供应”“按期拿出钱款还贷”等意思。
辨析

天刚亮的时候。例:拂晓、破晓、鸡鸣报晓。
知道。例:通晓、家喻户晓。
使人知道。例:揭晓、晓以利害。
多义字


词语释义




(sì shí):四季。

(zhòu):白天。


(yún tián):在田间除草。


(jì má):把麻搓成线。

(gòng):从事。


(tóng sūn):指儿童。


(gè dāng jiā):每个人都有专长。当家,古诗词中常指内行、擅长或出色。


(bàng):靠近。

(qìng):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jīn pén tuō xiǎo bīng):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zhì zǐ):幼小的孩子。


(hán yī):带有凉意的水纹。漪,水中的波纹。

(xian):含在口中,用嘴叼着。这里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jìn):淹没。

(bēi):池岸。

(qiāng):曲调。


(xìn kǒu):随口。


(héng niú bèi):横坐在牛背上。

TEXT SCENERY
第三部分|课文风景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
2
这里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
1
这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出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流露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2
1-1
1 古诗三首


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在家搓麻线,村庄中的成年男女各有各的专长。儿童虽然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却也靠近桑树荫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语言浅显、朴实、自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译文
赏析
1-1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3
4
寒天“弄冰”,写出了炽热的童心美;“金”盆“彩”丝穿“银”冰,写出了画面之美。
3
“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写出了声音美。
4
1-2
清晨,幼小的孩子将夜间冻结在金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来,将冰块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银钲拿在手中。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过树林,忽然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玉石破碎的声音。
全诗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诗将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时的得意一一呈现出来,表达出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译文
赏析
1-2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5
6
前两句写景:两个“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景象;“衔”字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半挂在山腰的情景;“浸”字写出了落日、青山倒映水中的情态。这两句围绕池塘,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用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显得色彩绚丽,恬静悠然。
5
与前两句的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非常生动活泼。牧童傍晚归去,不是牵着牛,而是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他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将牧童调皮天真、悠闲自在的样子,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6
1-3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要溢出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落日淹没于水波中。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去,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不成曲调的乐曲。
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诗人围绕“村晚”二字落笔,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把人引入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译文
赏析
1-3
结构图示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庄儿女
童孙
勤劳忙碌
天真可爱
对乡村生活和儿童的喜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1
结构图示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欣喜
小心
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得意
懊恼
《稚子弄冰》
1-2
结构图示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写景
写人
自然美景
牧童晚归
对乡村美景和儿童的喜爱
《村晚》
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绘了农村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乡村生活和儿童的喜爱之情。
《稚子弄冰》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表达出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
感悟:读着这些诗,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古人生活的辛勤,儿童的天真活泼与无忧无虑。
主题思想


比较《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你有什么发现?
疑难探究


探究:相同点:这三首诗均描写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充满童真童趣。
不同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成人的忙碌来衬托儿童学着大人劳作的勤劳与天真可爱;
《稚子弄冰》着重表现的是儿童模仿、创造的乐趣;
《村晚》则表现的是儿童的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1.笔调清新,抒情自然。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乡
村男耕女织、日夜忙碌的图景。紧张的劳动之后,在桑树荫下学种
瓜的小童进入画面,其天真纯朴令人喜爱,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自然流露。
写作特点


2.用语浅白,充满情趣。
《稚子弄冰》用直白的语言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稚子弄冰的情
景,这一幕看似简单却充满了童趣,短短数语便把诗人对儿童的喜
爱之情表露无遗。
写作特点


3.由景及人,人在景中。
《村晚》开篇写景,勾勒出“青草”“池塘”“落日”“寒
漪”,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乡村晚景,为人物的出场安排了
特定的背景,接着由景及人展开画面。
写作特点


EXERCISE NAVIGATION
第四部分|习题导航
点拨: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朗读、背诵时语气要亲切自然,语调要轻快活泼。
默写时要注意诗中易写错的字,如“耘“丰”和“耕”不要混淆;“昼”字的下面是“旦”,不要写成“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习题导航


答案示例: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的眼前浮现出乡村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的画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读着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冬天的清晨,一个小孩不怕寒冷,从金属盆里取出一块晶莹透亮的冰,他小心地用彩线把冰串起来,提在手上,轻轻敲打,听着冰块发出的美妙声音,他一脸的怡然快乐。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我看到一幅牧童晚归的场景:牧童横坐在牛背上,走向村庄,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意吹着。他那调皮天真的样子跃然纸上。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习题导航


EXTRACURRICULAR RELATED
第五部分|课外相关
知识积累


描写儿童的四字词语
>




































知识积累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
舟过安仁(其三)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美文感悟


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阅读小语
弄:逗弄。
1
2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3
卧月明:躺着观赏明亮的月亮。
1
2
3
1.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
自悟空间
童年往事,最深刻的记忆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这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有农家孩子的勤劳与纯朴,有小孩的稚气未脱与奇思妙想,也有牧童晚归的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童年生活,虽时隔久远,却又如同近在眼前。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