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州市书生中学 高一历史返校考试卷
命题人: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 分钟) 2021.0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 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 )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3.三国时期,造成鼎立局面持续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吴蜀联合对抗曹魏 B.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 司马氏夺权影响魏国统一 D. 三国经济发展形成相对均势
4.北魏广建佛窟,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便始凿于这一时期;南方佛法兴盛,后人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而北周武帝却下令灭佛。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 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思想 B. 中外思想冲突不断
C. 神权与王权的矛盾尖锐 D. 佛教的影响力较大
5.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行天竺③日本“遣唐使”来华 ④张骞通西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 减节冗费 B. 合理用人 C. 增加税赋 D. 增加生产
7.金世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之为( )
A. 开元盛世 B. 大定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8.“在清军对台湾已形成大兵压境的有利态势下,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台策略是( )
A. 依靠压倒性武力统一台湾 B. 以政治和谈方式统一台湾
C. 借助外国的武力统一台湾 D. 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
9.“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提出这些主张最有可能的是( )
A. 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 康梁维新派 D. 民主革命派
10.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其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内的“租界”(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 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了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11.民国三十五年9月某结婚证上证词:“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謹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箋,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譜。此证!”下列对此结婚证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国共团结抗日形势下缔结婚约 B.折射了中国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
C.结婚证用语明显受白话文的影响 D.此证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12.学者傅斯年曾说:“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对以上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力的觉悟”是指开始摈弃天朝上国的盲目自信态度
B.“政治的觉悟”是指努力在中国尝试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
C.“文化的觉悟”是指抨击封建道德,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
D.“社会的觉悟”是指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 )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4.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中国近代一些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应该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李鸿章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同盟会、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统一战线、抗日
15.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 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B. 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C. 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D. 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16.当时透过各种新闻报道和传闻的流通,北洋政府统治区的城市,逐渐出现了一个“党军”的新形象。此处的“党军”应指( )
A. 湖北新军 B. 国民革命军 C. 红军 D. 解放军
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其不能真正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
A. 国民党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矛盾加重 B.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
C. 蒋介石排斥异己,但力量不足以消灭其他军阀 D. 国共对峙,斗争激烈
18.1936年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
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19.“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战是( )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20.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
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2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
物价暴涨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 )
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 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
C.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 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
22.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23.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到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跨越。到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性决策出自 (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25.古代希腊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执政官,而我国古代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机构就其实质而言( )
A.地域决定政治 B.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 D.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26.世界文明之源是亚非文明,亚非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①地处大河流域 ②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③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④以农业经济为主 ⑤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7.“中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概念,也可叫“中世”、“中古”,主要适用于欧洲。后来,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以下对“西欧中世纪”概念解释中,不恰当的是( )
A.希腊罗马文化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期之间的时代 B.可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制时代
C.是一个神权至上、文化毁灭的黑暗的时代 D.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
28.十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学者到西欧去考察,他对于西欧的感观,最可能是( )
A.对西欧落后和民俗鄙陋大加批评 B.对统一西欧的强大政权印象深刻
C.对西欧经济和城市的繁荣赞赏不已 D.对西欧的大学林立感到惊讶不止
2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的某个朝代:“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现象不属于该朝代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0.历史地图是学习战争史的重要资源,下列地图所反映的战役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唐书》所载830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时期 两宋 明清
任官前出身 50%以上的进
士来自平民 43%的进士来
自贫寒家庭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据材料一指出三代(夏商周)官制的名称,并指出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特点。(4分)
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8分)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辞。” ——陈独秀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5分)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5分)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光明世界”的含义是什么?陈独秀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6分)
历史返校考答案
1-10 BDDDA DBDBD 11-20 BDDAC BBCCC 21-30 BADDB ACADB
31.答案:(1)实行世卿世禄制(世官制);秦国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成为职业官吏)。(4分)
(2)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不断增长。(4分)
积极影响:科举制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为贫寒阶层改变命运(处境)提供了更宽的途径,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4分)
(3)区别:明代科举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专用文体为八股文。(4分)
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4分)
32.(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政治: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
思想:西学东渐(4分)
(2)态度:利用儒家思想;(1分)意图:为其宣传维新思想找依据;减少变法阻力。(4分)
(3)态度:全盘否定传统儒学。(1分)
作用:猛烈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维护共和政体;使人们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4分)
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 (2分)含义:资本主义社会确立;(2分)
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思想文化的斗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