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
开学考试
考试时间:6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
A.世袭 B.中央任命 C.恩荫 D.科举选拔
3.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
①元代的行省制 ②明代的内阁制 ③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④美国的联邦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今年的热播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下列官职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是( )
A.刺史 B.郡守 C.同平章事 D.三司使
5.“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7.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畅通与保密 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监察
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0.《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1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12.《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
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B.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得到西方列强支持D.注重广大民众利益
13.某次大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是:“以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至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据此判断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遵义会议
14.“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口号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D.“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
15.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民族自决” ④“高度自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美国的挑拨和煽动下,处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特别是邻近中国的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对新中国存在种种疑虑和偏见。如何处理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新中国以主动姿态采取的举措主要是( )
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参加日内瓦会议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谋求重返联合国
1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两极格局走向解体C.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D.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18.《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其原因是( )
A.在平民的要求和斗争下颁布 B.法典赋予平民一定利益
C.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 D.法典给予家长绝对权力
19.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
A.多为藩属关系B.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C.城邦即为城市D.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0.提到罗马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罗马法。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 )
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B.习惯→成文法→习惯法→法律总结
C.法律理论→ 法律总结→ 成文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21.古希腊的雅典首席将军伯利克里指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当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22.谈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很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次完美的政治设计。其“完美”体现()
A.确立责任内阁制B.以妥协方式确立民主制C.实行了议会主权D.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
23.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集中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及其实践的美国国家机构是( )
A.总统 B.最高法院 C.国会 D.邦联议会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或众议员不得在其当选任期内担任合众国政府任何新添设的职位”“在合众国政府供职的人,不得在其任职期间担任国会议员”。这一规定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代议制原则
25.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都体现了( )
A.联邦制原则 B.议会中心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公正平等原则
26.在世界近代史上,有个国家曾被称为“各种政体的试验场”、“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个国家应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7.《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
A.武装斗争夺取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夺取资产阶级资本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2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策略 D.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9.二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为此兴起了( )
A.不结盟运动 B.亚非独立运动 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和平外交运动
30.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服曼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
A.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 B.接受马歇尔计划
C.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三: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4分)
(2)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4分)
(3)结合材料三,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1787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12分)
32.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5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5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4分)
西宁市海湖中学2021年3月春季开学考试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C C A A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A D C A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C A C D A A D
二、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1)坚持:终结帝制,实现共和。(2分)
妥协:“驱除鞑虏”变为五族共和(采取清帝退位并优待清室方式结束革命)(2分)
(2)表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或答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4分)
(3)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6分)
方法:①中央与地方:采用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大州与小州: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③南方与北方: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6分)
32.(1)制度:察举制(2分)
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孝悌(任答三点给3分)
(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
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拨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 寒门才俊遭到埋没。(3分)
(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6分)
(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