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重点)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重点)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重点)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重点)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可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安排了三项内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3.书写提示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中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准备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通知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忆交流: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同桌交流,把记住的寓言故事讲出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3.寓言短小生动,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令人记忆深刻。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4.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5.结合寓言故事,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自己的认识。
6.小结:寓言故事能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指导我们做事,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书,多思考。
二、词句段运用(一)
1.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A组: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B组: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2.指导学生观察词语,说说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A组是AABC式的词语。
B组是ABAC式的词语。
3.照样子,再写出几个这两种形式的词语。
A组:比比皆是 闷闷不乐 依依不舍
B组:无声无息 无时无刻 无法无天
三、词句段运用(二)
1.出示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加点的部分。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加点的部分起到了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读句子。
3.指导学生模仿例句,把句子说生动、具体。
(1)他急得直跺脚:“你真是急死我了!”
(2)“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高兴地跳起来。
4.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四、词句段运用(三)
1.我们经常听到学校广播里播放的通知,回想一下:通知由哪几部分构成?
2.读通知,了解通知的格式。
标题:“通知”写在第一行中间,如果事情紧急或重要可以写“紧急通知”或“重要通知”。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落款:包括署名和日期。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
3.结合通知内容,分析通知应具备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对象)
4.任选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1)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2)通知全班同学参观博物馆。
5.学生交流。
6.作业:阅读一篇寓言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2.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手好字是一个人的“金字招牌”。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就从不同角度指导我们把字写工整、写漂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园地中的“书写提示”。
二、完成“书写提示”
1.出示生字:“艳、静、植、霜、舞、扁、最、集”。
2.观察生字:你有什么发现?
(1)明确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①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一点,另一部分占格多一点,例如:偏旁在左侧时,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静、植”这两个字。
②上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一点,另一部分占格多一点,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这两个字。
(2)明确这些字主要是由哪些笔画组成的。
这些字都是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但是这些笔画的长短是不同的。
3.指导书写。
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4.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5.展示,评议,再次修改。
三、完成“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2.自由读成语。
3.这些成语在哪里读过或听到过?成语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吗?向大家介绍一下。
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漂亮,便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走路。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比喻仿效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本领。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个人想偷一口钟,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这个人想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声音,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夸奖他的盾说:“我的盾特别坚固,什么矛都戳不穿。”他又夸奖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什么盾都戳得穿。”有个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此人无法回答。比喻言行不一或互相抵触。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比喻拘泥成法而不讲实际。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人,祭祀完了以后,拿出一壶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不够,一个人喝则有剩余。我们各自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酒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为蛇画脚的人,最后失去了酒。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怕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比喻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
井底之蛙:出自《荀子·正论》。不能够与井里的青蛙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他的眼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风俗通义·怪神》。汲县县令应郴在夏至日请主簿杜宣喝酒。当时北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张红色的弩,映照在酒杯里,形状就像蛇一样。杜宣看了又害怕又嫌恶,但又不敢不喝应郴请的酒。他喝了酒以后,就胸腹作痛,影响饮食,十分虚弱,久治不愈。后来,应郴因事路过杜宣家,便前去探望,问他发生了什么,杜宣说:“我害怕这条蛇,蛇被我喝进肚子里了。”应郴回来后想了很久,回头看见墙上悬挂的弩,才明白杜宣生病的原因。于是应郴又在同一个地方设宴招待杜宣,酒杯中仍然有蛇的影子,应郴对杜宣说:“这只是墙上挂着的弩的影子,没有别的怪异之处。”杜宣释然了,病也马上就好了,后来他官至尚书,声名远播。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4.师生进行交流。讲清故事,阐明道理,互相补充。
5.不熟悉的词语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6.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知道自己不熟悉的寓言故事?
7.给自己喜欢的故事配插图。
8.布置作业:找其他的寓言故事书,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