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03 16:2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 文明的相遇:
走向整体的世界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在甘蔗被欧洲人引种到中南美洲之后,这里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的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整个加勒比海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岛屿上,甚至是原来人烟稀少的岛屿,都密密麻麻种植了甘蔗……历史学家将这种社会结构、经济方式的变革称为“蔗糖革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
——《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一、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英国人从1607年开始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登陆并建立殖民地,随后,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五月花号”在1620年又带来了大批的清教徒在马萨诸塞登陆。之后,西欧、北欧,甚至东欧、南欧的很多人相继来到北美。……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出现,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一次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出国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王恩涌《人·地·文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人口迁移的背景特点表现影响有哪些?
特点: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 如英国向美洲、印度等地迁移;
②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及新开发区移民, 如欧洲向拉美各国移居;
③ 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人口, 如亚非欧三洲人口向北美、拉美、大洋洲迁移。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在16世纪的前25年中,有12000名奴隶被贩运,在之后的25年中这一数字达到了40000人,在1550年至1575年间更是超过了60000人。
——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随着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0%-95%。
——《中外历史纲要下》
1.人口的迁移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
(2)表现:①欧洲人入侵、大批来到美洲;②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③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减少;④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有族群混合现象。                 
(3)影响:①促进美洲开发;②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③促进世界物种交换;④导致各种疾病传播......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 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2.物种的交换
(1)背景:新航路开辟,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
(2)表现:①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②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
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
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3)影响:
积极:丰富食物结构、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文明交融;
消极: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伴随殖民掠夺......
当欧洲人把天花和流感带入美洲,流行病就爆发了:突发疾病袭击了一个有一个印第安城镇和村落,然后销声匿迹。相比之下,疟疾却成了当地长久存在的衰竭性疾病。从社会意义上来说,疟疾,与另一种蚊媒传染病—黄热病一起颠覆了整个美洲。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印第安人在病床上死于欧亚大陆的病菌的,要比在战场上死于欧洲人的枪炮和刀剑下的多得多。……1520年,天花随着一个受感染的来自西班牙属地古巴的奴隶到达墨西哥。由此而产生的天花流行接着杀死了阿兹特克的近一半人口,……到1618年,墨西哥原来2000万左右的人口急剧减少到160万左右。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简要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大量外地引入的食物成为人类的主食,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物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传染病大流行也给原住民带来了灾难。
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已在欧亚大陆一地区和另一地区之间贩运大部分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和香精。到18世纪末叶,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体积庞大的必需品的交换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为供应欧洲,先生产了大量烟草和蔗糖,以后又生产了大量咖啡、棉花及其他商品。这种种植园实行单一经营,所以它们进口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包括谷物、鱼、布匹和金属产品。它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产品给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给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给运到欧洲。
  这一时代新的、大规模的全球性贸易的另一重要方面在西欧与东欧之间。这里,西欧又得到种种原料,尤其是做面包用的谷物;由于人口增加和大量可耕地转变为牧场,谷物的需要量很大。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商路
概况
印度洋
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大西洋
欧美贸易
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换回贵金属、蔗糖、烟草
三角贸易
用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换取黑人,或亲自抓捕,运到美洲买为奴隶
中葡
生丝、瓷器(澳门)→印度果阿→白银(欧洲)→中国 或生丝(中)→澳门→白银(日)→中国
太平洋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
特点:
①内容:以生活必需品为主;②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国际分工;③以欧美主导......
(1)条件:
印度洋贸易
欧洲商人占据优势
全球航路的开辟
(2)表现:
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太平洋贸易: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3)影响:
对非洲:灾难,破坏发展
对欧洲: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文明的交融。
1、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欧洲
非洲
初程:
从欧洲港口载上廉价货物到非洲“换取”奴隶
美洲
中程:
运奴隶到美洲贩卖
归程:
从美洲运金银、烟草蔗糖到欧洲

西

市场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欧洲人占优势
金银——丝茶香料瓷器纺织品等
“三角贸易”
制造品——黑奴
——金银棉花烟草毛皮等
1.葡萄牙三角贸易、中日丝银贸易:丝瓷——白银
2.西班牙三角贸易、丝茶棉——白银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世界市场——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分析16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唯物史观)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再转运到欧洲,获取了大量白银。另一方面,葡萄牙人参与中、日丝银贸易。1586—1630年从日本输入澳门的白银近1 500万两;1557—1644年流入澳门的白银为1亿两左右。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同时,西
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茶叶、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 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
背景:明朝中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发达,茶叶、丝绸、瓷器等大量出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市镇商业繁荣,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了美洲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地的跨太平洋贸易航线。
影响: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在1503年至166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了有据可查的总计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
——《全球通史》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盐、鸦片、槟 榔和其它商品的垄断权成了财富取之不尽的矿藏。
——《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二、 早期殖民扩张
1.表现
(1)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2)西班牙:以美洲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3)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西、葡为争夺殖民地, 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 亚历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亚速尔 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 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 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 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 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 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 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 又于1494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 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 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葡萄牙殖民帝国(绿色)
西班牙殖民帝国(红色)
“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的开始
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
实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该线以西为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为葡萄牙的范围。
1660年英、法、西在北美的殖民地
对外贸易、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一方面使外目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入英国,扩大了生产准备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垄断殖民地贸易,扩大了英国手工工场产品的销路,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刺激了英国工商业发展。
——周庆《略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
15~16世纪
西班牙、葡萄牙
17世纪
“海上马车夫”荷兰;英法崛起
18世纪中后期
英国(“日不落帝国”)
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依据相关材料概述早期殖民扩展的影响: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16-18世纪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共计1500万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个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加上贩运到其他地区的黑人,总计使非洲损失了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 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 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 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德]《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 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 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 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 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种族屠杀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
戈雷岛,大西洋的一个岛屿。殖民者把它作为贩运、关押黑人奴隶的场所,成为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据统计,至少有2000万黑人奴隶从戈雷岛被转卖出去,有500万黑人死于途中。1978年戈雷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警示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
美国学者杜波伊斯估计:16-18世纪欧洲奴隶贩子向美洲大陆贩运的黑奴共计1500万人。他认为,每运一个黑人到美洲,至少有5个人死于猎奴战争和贩运途中,加上贩运到其他地区的黑人,总计使非洲损失了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1)对殖民地: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2)对欧洲: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
①引发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②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③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依据相关材料概述早期殖民扩展的影响:
总结:14—17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为“发现的时代”,即“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其中 “世界被发现”主要就是指新航路的开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残酷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剧了广大殖民地地区人民的苦难,也不断拉大东西方之间的差距,但是新航路开辟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全球化的序幕从此拉开,人类文明进程也在不断的进步。
三、延伸与思考......
思考:有人说:14-17世纪既是“发现世界”的时代,也是“人性迷失”的时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依据是什么?
新航路开辟后亚欧非美之间的贸易情况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
●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