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
(一)语言风格
1.平实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3.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题目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本部分内容可以课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观看)
1.限制性词语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等。
(4)限定数量:“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之一、多、有余、
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
×××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
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
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
①不能;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③“××”(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
①不可以;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
①举例句;②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展示
请在《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明文中的选择题
若选择题要你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或是说法错误的一项。一定要不怕麻烦,把每一个选项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话,然后仔细比较鉴别,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好像、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表范围:之一、大部分、许多、大多、至少、一切……
表猜测:好像、据说……
例题解析
能藏善跑的草兔
①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野生哺乳动物——草兔。
②草兔的体型较大,体长约40-68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10-12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7-15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
③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春夏之际,它们食植物的幼苗;秋季,以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大雪封山,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 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树皮。
④草兔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在过去,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但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己经灭绝或非常稀少,人成为它们最常遇到的也是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
⑤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练就了一身避敌的好“兵法”。
⑥草兔善于隐蔽。春末至秋初,草兔以葱郁的植物为天然庇护,在农作物、草丛、灌木 丛和幼林等隐蔽处自由穿梭。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它们会用前爪迅速挖 掉草丛或灌木丛里面的杂草,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巢穴长约30 厘米,宽约20厘米,刚好可以容草兔藏身。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己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遇到强敌,草兔就在这种巢穴中躲藏不动。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
⑦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它们在草丛、灌木间踩出仅比一只成人鞋稍宽的小道。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行走路线很少与其他个体行走路线完全重合。这样出行不仅节省体能,还便于它们快速躲避天敌的追捕。
⑧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它们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跑起来,它们两耳紧贴颈背,躲树木,跃小坎,一路狂奔,如履平地。
⑨到了繁殖季节,草兔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它们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的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据资料记载,草兔每胎产仔5-8只,可谓“兔丁兴旺”。较强的繁殖能力,使草兔家族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
1.文章从草兔的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敌能力和___________等方面说明草兔的特点。(3分)
2.草兔避敌的“兵法”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兔丁兴旺”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饿,就会想吃东西,其实就是食物钟在提醒我们该吃东西了;而吃饱了,食物钟又会提醒我们,你该停止吃东西了!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近日,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指出,人体有一种叫做PKCy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协助调控食物钟。PKCy基因是怎么调节食物钟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蛋白BMALl,PKCy基因可以结合BMALl使其结构更稳定,然后共同结合在该蛋白上,促进周期基因和隐色素基因的节律性转录,由此调节人体内的食物钟,进而管理人们吃饭的时间。
④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 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哪些饮食习惯会造成食物钟紊乱呢?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⑤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其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但还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区城市居民早餐行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地区的居民早餐就餐率在74.8﹪——90.5﹪之间,35 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不吃早餐的人数较多。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⑥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它通常只在短期内会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从长期来看,节食减肥会很快反弹甚至使人更胖,这个可能与食物钟紊乱有关系,节食造成饮食紊乱,很多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她们的食量,导致体重减轻后食量反而增加,更容易发胖。
⑦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每到节假日,亲朋好友总会聚餐,节假日里大吃大喝是难免的。但研究发现,节假日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亲朋好友聚餐时尽量多一些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只顾着多吃一些美食。
⑧当然,目前关于食物钟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人们所知也很少,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过,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1.细读第①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第①②段内容,下列对“食物钟”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
调节我们一日三餐吃饭习惯的器官。
人体内主要负责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调节机制。
人的大脑、胃、肝等内脏器官中可以接受信号的感受器。
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④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因为 所以 B. 只有 才 C. 虽然 也 D. 如果 就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2) (3)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水乡的桥
①江南的水上桥梁形式丰富多变,它刻画了水乡的特征,同时又解决了交通问题。
②在水道纵横的苏南、浙北地带,桥每每五步一登、十步一跨, 【甲】 。在乡村中,一桥如带,水光山色,片帆轻橹, 【乙】 。在城镇中,桥又是织成水乡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当舟临其境,必有市桥相迎,两岸水阁人家与古塔钟楼, 【丙】 。
③水乡的桥,因为处于水网地带,在建造时都是运用了“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的原则,在结构与外观上往往亦随之而异。例如,在涓涓的水流上,仅需渡人,便点一二块“步石”,或置略高出水面的板梁,小桥枕水,萦洄村居。在一般的河流上,大多架梁式桥,或拱桥,因河流的广狭及行船的多寡,又有一间(拱)、三间(拱)乃至五间(拱)的。上海青浦的放生桥,横跨漕港,是上海地区最大的石拱桥。江南水乡,河流纵横多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往往数桥相望,相互“借景”成趣;亦有在桥的平面上加以变化来解决这个矛盾,浙江绍兴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建的八字桥,因为跨于三条河流的汇合处,根据实际需要,在平面与形式上有似“八”字。
④桥的形式以拱桥变化最多,有弧拱、圆拱、半圆拱、尖拱、五边形拱、多边形拱等。青浦普济桥为宋咸淳元年(公元1256年)建造,迄今已快七百年了,古朴低平,共拱券结构,不失为我国桥梁发展中的重要物证。绍兴广宁桥为多边形拱桥,重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雄伟坚挺,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为极好的水上“对景”。在建筑材料方面,不论梁式桥与拱桥,皆以石料为主,不过亦有少数砖木混合结构与木结构的。砖木混合结构桥,去冬在青浦发现一座元代桥梁,名为迎祥桥,可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巧妙地运用了石柱木梁及砖桥面,秀劲简洁,宛如近代桥梁。除了桥的本身外,尚有用附属建筑来丰富美化它,苏州横塘古渡的亭桥便是平添一景。宝带桥桥边,还置小塔、石狮,桥堍又建石亭,使修直的桥身起了轻匀的节奏。
⑤水乡的桥是那么丰富多彩,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到现在还发挥其作用,不论在艺术的造型上,风景的点缀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1.第②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写的词语应选择 (2分)
相映成趣 触目皆是 相拥矗立 B. 相拥矗立 相映成趣 触目皆是
C. 触目皆是 相拥矗立 相映成趣 D. 触目皆是 相映成趣 相拥矗立
2.根据第③段内容,完成填空。(3分)
2272665127635②
③
河流纵横多支的地方,建造多座桥或化桥面
②
③
河流纵横多支的地方,建造多座桥或化桥面
2155825118110①
3.说说第④段黑体字“以……最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水葫芦之灾(节选)
①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②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③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 被骂作日本烦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④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1.给下列句子添加标点符号。(3分)
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 被骂作日本烦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2.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分别用三或四个字概括水葫芦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词语称呼水葫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要求,品味语言。(3分)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疯狂”若换成“迅速”,表达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2分)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氧化碳=>二氧化碳→③___________→④硝酸+雨水=>氮肥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 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还有就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 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 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 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 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人类社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进食方式。(3分)
2.第二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3.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通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舍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
1.阅读第②—③段,写出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答: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蒙在身上”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四)说明文语言
(一)语言风格
1.平实
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3.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题目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
(二)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本部分内容可以课堂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观看)
1.限制性词语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等。
(4)限定数量:“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之一、多、有余、
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
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
×××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
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
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
1.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模式: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
①不能;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③“××”(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不能;②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③“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第三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
①不可以;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不能;②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第四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
①举例句;②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展示
请在《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一句,运用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一句中,“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说明文中的选择题
若选择题要你选择说法正确的一项,或是说法错误的一项。一定要不怕麻烦,把每一个选项到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话,然后仔细比较鉴别,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好像、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
表范围:之一、大部分、许多、大多、至少、一切……
表猜测:好像、据说……
例题解析
能藏善跑的草兔
①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的广大地区,生活着一种野生哺乳动物——草兔。
②草兔的体型较大,体长约40-68厘米。身体背面毛色由沙黄色至深褐色,通常带有黑色波纹;体侧面近腹处为棕黄色;耳长10-12厘米,耳端有窄的黑尖;尾长7-15厘米,尾背有显著的黑色斑。
③草兔的食性简单,以各种植物的茎、叶、根和种子为食。春夏之际,它们食植物的幼苗;秋季,以植物种子为食;冬季,大雪封山,草兔只得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埋在下面的 植物茎根充饥,有时还啃食树皮。
④草兔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在过去,狼和狐狸都曾是草兔的重要天敌,但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狼和狐狸都己经灭绝或非常稀少,人成为它们最常遇到的也是最令它们恐惧的天敌。
⑤在与捕食者的长期周旋中,草兔练就了一身避敌的好“兵法”。
⑥草兔善于隐蔽。春末至秋初,草兔以葱郁的植物为天然庇护,在农作物、草丛、灌木 丛和幼林等隐蔽处自由穿梭。秋末至翌年初春,树木落叶,百草凋零,它们会用前爪迅速挖 掉草丛或灌木丛里面的杂草,形成一个浅浅的、有少许松软浮土的临时巢穴。巢穴长约30 厘米,宽约20厘米,刚好可以容草兔藏身。临时巢穴正前方的枯草己被草兔压断或折断,视野开阔;两侧和后方的植物保持完整。遇到强敌,草兔就在这种巢穴中躲藏不动。由此可知“兔子不吃窝边草”的深意。
⑦通常,草兔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它们在草丛、灌木间踩出仅比一只成人鞋稍宽的小道。有趣的是,每只草兔都有自己固定的活动区域,行走路线很少与其他个体行走路线完全重合。这样出行不仅节省体能,还便于它们快速躲避天敌的追捕。
⑧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它们的前肢短,后肢长,适于在平地或缓坡奔跑。受到惊扰时,草兔会尽量向地势较高处奔跑;若有人阻挡,它们往往会绕道迂回奔向地势较高处;无法绕过时,便向一侧奔跑,很少选择直接冲向下方的路线。跑起来,它们两耳紧贴颈背,躲树木,跃小坎,一路狂奔,如履平地。
⑨到了繁殖季节,草兔体内激素的急剧变化,使它们暂时“忘记”了环境中存在着的虎视眈眈的捕食者,进入一种近乎癫狂的状态。据资料记载,草兔每胎产仔5-8只,可谓“兔丁兴旺”。较强的繁殖能力,使草兔家族千百年来虽历经风雨却仍然繁盛不衰。
1.文章从草兔的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敌能力和___________等方面说明草兔的特点。(3分)
2.草兔避敌的“兵法”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第⑨段中加点词“兔丁兴旺”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体貌(外形)、食性、繁殖(能力)
2.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 遇到天敌时,草兔往往选择适宜的路线逃跑
3.使用比喻的修辞 生动形象的体现了草兔活动路线较为固定,久而久之便可形成“兔道”,作比较,(把兔道的宽度与成人鞋的宽度作比较),突出“兔道”之窄。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形象的说明了草兔繁殖能力强,词语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
【分析】这篇说明文难度适中,最后一道题目偏难,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实际在考察语言表现力,要注意这类题型的答题思路和模式,思考要全面,修辞,标点,特殊句式等,缺一不可。建议总结答题模式,先记住再在做题时加以练习,加深理解和掌握。
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都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我们到了一定时间就会饿,就会想吃东西,其实就是食物钟在提醒我们该吃东西了;而吃饱了,食物钟又会提醒我们,你该停止吃东西了!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近日,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论文指出,人体有一种叫做PKCy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协助调控食物钟。PKCy基因是怎么调节食物钟的呢?原来,人体内有一种生物钟蛋白BMALl,PKCy基因可以结合BMALl使其结构更稳定,然后共同结合在该蛋白上,促进周期基因和隐色素基因的节律性转录,由此调节人体内的食物钟,进而管理人们吃饭的时间。
④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 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哪些饮食习惯会造成食物钟紊乱呢?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⑤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其实,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一种促进健康的行为,但还是常常被人们忽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地区城市居民早餐行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发现,这三地区的居民早餐就餐率在74.8﹪——90.5﹪之间,35 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不吃早餐的人数较多。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⑥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它通常只在短期内会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而从长期来看,节食减肥会很快反弹甚至使人更胖,这个可能与食物钟紊乱有关系,节食造成饮食紊乱,很多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她们的食量,导致体重减轻后食量反而增加,更容易发胖。
⑦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每到节假日,亲朋好友总会聚餐,节假日里大吃大喝是难免的。但研究发现,节假日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亲朋好友聚餐时尽量多一些感情的交流,而不是只顾着多吃一些美食。
⑧当然,目前关于食物钟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人们所知也很少,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过,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1.细读第①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第①②段内容,下列对“食物钟”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
调节我们一日三餐吃饭习惯的器官。
人体内主要负责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调节机制。
人的大脑、胃、肝等内脏器官中可以接受信号的感受器。
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④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因为 所以 B. 只有 才 C. 虽然 也 D. 如果 就
3.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从文中看,调好“食物钟”需要坚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
(2) (3) (3分)
【答案】
1.(1)C(2 分) (2)不能,(1分)“几乎”表示十分接近,说明了食物钟日常的运作程序与生物钟差不多保持着一致,删去后表示两者的运作程序完全保持同步,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分)
2.D(2 分)
3.举例子(1 分)具体说明了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1 分)
4. (1)坚持吃早餐(1 分)(2)不过度节食(1 分)(3)不暴饮暴食(1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水乡的桥
①江南的水上桥梁形式丰富多变,它刻画了水乡的特征,同时又解决了交通问题。
②在水道纵横的苏南、浙北地带,桥每每五步一登、十步一跨, 【甲】 。在乡村中,一桥如带,水光山色,片帆轻橹, 【乙】 。在城镇中,桥又是织成水乡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当舟临其境,必有市桥相迎,两岸水阁人家与古塔钟楼, 【丙】 。
③水乡的桥,因为处于水网地带,在建造时都是运用了“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的原则,在结构与外观上往往亦随之而异。例如,在涓涓的水流上,仅需渡人,便点一二块“步石”,或置略高出水面的板梁,小桥枕水,萦洄村居。在一般的河流上,大多架梁式桥,或拱桥,因河流的广狭及行船的多寡,又有一间(拱)、三间(拱)乃至五间(拱)的。上海青浦的放生桥,横跨漕港,是上海地区最大的石拱桥。江南水乡,河流纵横多支,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往往数桥相望,相互“借景”成趣;亦有在桥的平面上加以变化来解决这个矛盾,浙江绍兴宋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建的八字桥,因为跨于三条河流的汇合处,根据实际需要,在平面与形式上有似“八”字。
④桥的形式以拱桥变化最多,有弧拱、圆拱、半圆拱、尖拱、五边形拱、多边形拱等。青浦普济桥为宋咸淳元年(公元1256年)建造,迄今已快七百年了,古朴低平,共拱券结构,不失为我国桥梁发展中的重要物证。绍兴广宁桥为多边形拱桥,重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一五七四年),雄伟坚挺,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为极好的水上“对景”。在建筑材料方面,不论梁式桥与拱桥,皆以石料为主,不过亦有少数砖木混合结构与木结构的。砖木混合结构桥,去冬在青浦发现一座元代桥梁,名为迎祥桥,可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它巧妙地运用了石柱木梁及砖桥面,秀劲简洁,宛如近代桥梁。除了桥的本身外,尚有用附属建筑来丰富美化它,苏州横塘古渡的亭桥便是平添一景。宝带桥桥边,还置小塔、石狮,桥堍又建石亭,使修直的桥身起了轻匀的节奏。
⑤水乡的桥是那么丰富多彩,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考验,到现在还发挥其作用,不论在艺术的造型上,风景的点缀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1.第②段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写的词语应选择 (2分)
相映成趣 触目皆是 相拥矗立 B. 相拥矗立 相映成趣 触目皆是
C. 触目皆是 相拥矗立 相映成趣 D. 触目皆是 相映成趣 相拥矗立
2.根据第③段内容,完成填空。(3分)
2272665127635②
③
河流纵横多支的地方,建造多座桥或化桥面
②
③
河流纵横多支的地方,建造多座桥或化桥面
2155825118110①
3.说说第④段黑体字“以……最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分)
1.D
2.①水乡的桥的结构和外观随河流的不同而相异(水乡的桥运用因地制宜与就地取材原则)在结构与外观上往往随之而异) ②在涓涓水流上点“步石”或置板梁 ③一般的河流上大多架梁式桥或拱桥
3.“以……最多”表明桥的形式有很多,且都有变化,但其中变化最多的是拱桥。(反映了说明的准确和严密)
4.水乡的桥形式丰富多变(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刻画水乡特征,或装点水乡风景)和实用功能(解决交通问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2分)
水葫芦之灾(节选)
①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②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③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 被骂作日本烦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④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1.给下列句子添加标点符号。(3分)
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 被骂作日本烦恼 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2.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分别用三或四个字概括水葫芦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词语称呼水葫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要求,品味语言。(3分)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疯狂”若换成“迅速”,表达的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
2.生命力旺(生命旺盛) 养分低
3.水葫芦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
4.“疯狂”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水葫芦繁殖的没有节制,带有感彩。“迅速”只是表示快,缺乏这种形象的表达效果,没有如此强烈的感彩。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2分)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氧化碳=>二氧化碳→③___________→④硝酸+雨水=>氮肥
【答案】 1.①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②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2.不能。理由:“往往”是指经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25%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准确、突出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4.①氮+氧=>一氧化氮;③二氧化氮+雨水=>硝酸。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汉文化与筷子
① 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 ,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还有就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 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 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 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 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人类社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进食方式。(3分)
2.第二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3.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手、用刀叉、用筷子 (每空1分)(共3分)
2.作比较 (2分)
3.不行。(1分)“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这三字,变成肯定说法。(1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共3分)
4.不能。(1分)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2分)(共3分)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1.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2.(5分)危害有:容易发生癌变(1分);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1分);难以细品食物的美味(1分)。
途径(2分):调查发现、病理研究。
3.(第一问2分):①举例子、②列数字 (第二问2分。选项不给分,但不写选项扣0.5分)答案略。
4.(3分):不能删去(1分)。因为“可能”一词说明癌症除了与热饮热食有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去掉“可能”就排除了其他因素,与原文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通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舍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
1.阅读第②—③段,写出环保服装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答: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蒙在身上”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2.设计师们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或答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3.①避免污染环境。②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③选用无害于人类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
4.环保;休闲;健康。
5.列数字;举例子。
6.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穿上环保服装。
7.只有是仅有的意思。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