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度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鼠画逼真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
①东安: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②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1.解释加点字:(4)
漫悬于壁( )(2)始知其画为逼真( )
2.翻译:(6)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这句话着力描写了猫,其目的是什么?(3)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10分)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鹿将二仔行( ) (2)值张母出户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遂为张五所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以所见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使人止之。( ) (2)过而击之也( )
2.翻译句子(2分):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何无贼
乡居有偷儿,夜瞰迂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每夜归,门庭晏然,必蹙额曰:“何无贼?”
1.解释加点词(4分)
(1)公适归( ) (2)何无贼( )
2.翻译句子(2分)
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完上文,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1. 解释下列划线字:
置于雕笼( ) 及归(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文,完成1—4题(6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③。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 无地置土( ) (2)下房不足( )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1分)
4.鲁公之父、妻、妾、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
①子禽:墨子的学生。②恒:常常。③敝:破烂。④时夜:按时在夜尽之时。⑤时:适时。
1.解释加点的字。 (2分)
(1)多言有益乎?( ) (2)多言何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能明确反映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2分)
A.多言何益 B.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C.多言有益乎?
(九)阅读下文,完成1—2题。(5分)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1.“何以货为”中的“货”指的是 。(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2.请用一个成语来评价被淹死之“氓”__________________。(3分)
(十)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程门立雪
《宋史》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①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游酢,人名,与杨时同为程颐弟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2.翻译句子:杨时见程颐于洛。 (2分)
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 (2分)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1.解释加点字。
(1)吾矢善 (2)非弓何以往矢
2.翻译这段文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株:树桩 ②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守株待兔》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整体把握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度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解析
鼠画逼真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释】
①东安:古地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②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鼠画。
【参考译文】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于是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画得逼真。
1.解释加点字:(4)
漫悬于壁( )(2)始知其画为逼真( )
2.翻译:(6)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这句话着力描写了猫,其目的是什么?(3)
【参考答案】
1.随便;才
2.(1)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2)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3.侧面描写,通过猫的举动侧面烘托出这幅鼠画的逼真。
【解析】
1.试题解析:文言实词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但在初中阶段考查相对比较简单,一般涉及一词多义,对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考查相对较少。这题中“漫”“始”就是一词多义,在平时的实词积累中,一定要记住每个词的多个意思,然后再具体语境中判断这个词到底是哪个意思。“漫”:1、水满过,四外流出;2、淹没;3、满,遍,到处都是;4、随意。根据“漫悬于壁”这句的前后,可知是第4个意思。“始”就两个意思:1、起头,最初;2、才,刚才。根据文义,可知是“才”的意思。
2.试题解析:第一句中,要注意“旦”:早晨;“而”:表修饰关系,不用翻译;“之”:代词,代这幅鼠画;“必”:总是。第二句中,要注意“以”:用;“莫”:表否定,不;“然”:这样。同时,还应注意这句是省略句,省略了“这幅鼠画”,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从文章标题“鼠画逼真”,可以得知这篇文章是讲画有老鼠的这幅画很逼真,可是通篇读下来,只有最后一句点明鼠画逼真,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猫的错觉来烘托映衬。猫的眼睛是何等锐利灵敏,然而猫居然多次把图画中的老鼠当成真鼠,由此可见,鼠画得是何等逼真精妙,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参考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善:擅长、善于 辍:停止
2.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分析:关键字:或:有时 移:改变 霁:怒气消除)
3. 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10分)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参考译文】
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依靠打猎谋生。张五曾经追赶一只母鹿。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将要被张五所追赶上。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她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张五的母亲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幼鹿。”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因此烧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鹿将二仔行( ) (2)值张母出户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遂为张五所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以所见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由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分)
1.(1)带领(1分) (2)适逢、正碰上(1分)
2.(1)母鹿于是被张五逮住了(2分,“遂”与“为”的意思一定要体现)
(2)张五的母亲把自己所看见的情景详尽的告诉了儿子。(2分,“具”和 “以”的意思一定要体现)
3.母鹿在危难之中仍想法引开猎人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把自己暴露给猎人(联系内容2分)写出了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也是感人的(启发2分) 。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
【参考译文】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使人止之。( ) (2)过而击之也( )
2.翻译句子(2分):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6分)
1.派;指鼓(2分)
2.过了几个月,真有紧急情况,(楚厉王)击鼓(召集百姓守城)但百姓不去集合(2分)
3.百姓是不能戏弄的,这样会失去民心,给国家留下祸害(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2016学年度南汇四中预初第二学期5月月考测试卷
何无贼
乡居有偷儿,夜瞰迂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每夜归,门庭晏然,必蹙额曰:“何无贼?”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小偷,夜晚在迂公的房梁上偷窥,迂公刚好回家,正好遇到了小偷,小偷很害怕,并把偷到的东西和羊皮大衣丢掉逃跑了。迂公拾到羊皮大衣后大喜从此念念不忘。每天晚上回到家后,门口很安静,迂公就一定会皱着眉头说:“为什么没有小偷呢?”
1.解释加点词(4分)
(1)公适归( ) (2)何无贼( )
2.翻译句子(2分)
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刚刚 为什么
2.小偷很害怕,并把偷到的东西和羊皮丢掉逃跑了。
3.偶然的情况并不一定是必然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人在过江时,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过江的人忙问这样做的原因,那个人说:“他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儿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样的方法处理事物,一定是荒谬的。
1.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来概括。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完上文,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引婴投江
2. 用这样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也一定是很荒谬的了。
3. 对象变了(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应随之改变,不能墨守成规,否则就会失败。
【解析】
1. 成语可根据故事内容来得出“引婴投江”。
2.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悖:错误,荒谬”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父亲角度总结出道理或启示,
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千古无同局。围绕这些来谈启发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笼中鹦鹉
富商有段姓者,畜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中。熙宁六年,段忽系狱。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汝在家有人喂饲,何其乐邪!”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译文】
有一个姓段的富商,养了一个鹦鹉,十分聪明,能与客人诵诗交谈。这个姓段的商人于是剪了他的两个翅膀上的羽毛,把他养在雕刻精美的笼子里面。熙宁六年,姓段的这个商人突然因为出事进了监狱。他出狱以后问鹦鹉说:“我在监狱半年,处处不得自由,是何等的痛苦;你在家里有人喂养,是多么的快乐啊!”鹦鹉说:“你只在监狱里呆了半年,就已经觉得痛苦不堪了;而我在这个监狱一样的笼子里呆了好多年了,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姓段的商人听了翻然醒悟,马上就把它放了。
1. 解释下列划线字:
置于雕笼( ) 及归(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放 (2). 等到
2. 你半年在监狱里,就已经觉得不能忍受了,而我多年在这个笼子里,又怎么能谈得上快乐呢?
3. 自由对动物和人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了自由就没有了快乐。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及”是一词多义词,“等到”。
2.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已”“ 不堪”‘ 何’等。“已”是已经的意思,“不堪”是痛苦不堪的意思,‘何’是什么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 根据整个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出道理或启示,比如可以从段姓富商的角度,可以知道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没了自由就没了快乐。从鹦鹉的角度,可以知道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自由。从整体的角度可以得出,人类应该保护动物,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等等。
点睛: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文章中阐明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运用简洁的语句加以回答。
(七)阅读下文,完成1—4题(6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③。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译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 无地置土( ) (2)下房不足( )
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1分)
4.鲁公之父、妻、妾、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7分)
1.(1)置:放(1分) (2) 足:足够,充足 (1分)
2.( C )(2分)
3.犹豫不决(1分)
4.即看问题片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1分)
(八)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注释】
①子禽:墨子的学生。②恒:常常。③敝:破烂。④时夜:按时在夜尽之时。⑤时:适时。
【参考译文】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日日夜夜不停地鸣叫,嘴都干了,舌头都疲劳了,然而人们却不听。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人都被叫醒了,按时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1.解释加点的字。 (2分)
(1)多言有益乎?( ) (2)多言何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能明确反映选文主旨的一项是( )(2分)
A.多言何益 B.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C.多言有益乎?
【参考答案】(6分)
1.(1)好处 (2)什么(2分)
2.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2分)
3.B(2分)
(九)阅读下文,完成1—2题。(5分)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死。
【参考译文】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1.“何以货为”中的“货”指的是 。(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
2.请用一个成语来评价被淹死之“氓”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1.千钱(2分)。如答“钱”,给1分。
2.爱财如命(嗜财如命)(3分)。如答“愚蠢透顶”之类的笼统评价语,给1分。
(十)阅读下文,完成1—3题
程门立雪
《宋史》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①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游酢,人名,与杨时同为程颐弟子。
【参考译文】
杨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杨时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求见程颐,程颐正坐着小睡,杨时与游酢站在外面等待而不离开,程颐发现以后,门外的雪有一尺深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2.翻译句子:杨时见程颐于洛。 (2分)
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 (2分)
【答案】
1. 离开
2.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3. 要尊敬师长,谦虚求学
【解析】
1.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本题要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需注意的词语是:去:离开。
2.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见:求见。
3. 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本文的启示是:要尊敬师长,谦虚求学。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弓与矢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令合弓矢,而教之射。
【参考译文】
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需要。”另一个说:“我的箭很好,什么弓都用不着。”后羿听后说:“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放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1.解释加点字。
(1)吾矢善 (2)非弓何以往矢
2.翻译这段文字。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①好 ②射出,放出
2.一个人说:“我的弓精良,什么箭都不用。”另一个说:“我的箭特好,什么弓都用不着。”后羿听后说:“没有弓,你怎么能把箭射出去?没有箭,你又怎么能射中靶子呢?”于是叫他们把弓和箭合在一起,然后教他们射箭。
3.事物往往要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人也是这样。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株:树桩 ②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守株待兔》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1)跑 (2)放下
2. 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3. 冀复得兔
4.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