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期末复习(二)课内现代文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五四学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期末复习(二)课内现代文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五四学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4: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复习(二)课内现代文
课内重点现代文梳理
(一)《表里的生物》
题目解析:
“表里的生物”是“我”认为的生活父亲怀表里的小生物。文章以此为题新颖有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链接: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学者。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曾就读于北京市立第四中学,1923年加人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冯至这一时期的诗作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整饬中保持自然,重遣词用韵,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持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课文解析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①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②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③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和环境。正是由于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我”才会产生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②“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结论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我”的论断。
③反问句,表达了“我”对死的东西能发音产生的疑问,说明“我”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下文认为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也表现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2.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④
④把“这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
3.一天,我对父亲说:
  4.“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5.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⑤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6.“只许听,不许动。”
7.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8.“小孩儿不许动表。”
段解:第2~8自然段讲“我”听到怀表里发出的声音,想看看,被父亲阻止了。
⑤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9.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⑥
段解:讲由于父亲不许“我”动表,“我”觉得表里有生物存在。
⑥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由于父亲的阻止,“我”对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心与日俱增,同时“我”的天真也展露无疑。
  10.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⑦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段解:讲父亲见“我”对表有强烈的好奇心,决定让“我”看看表,但不能动手。
⑦“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表明“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个对新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11.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⑧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段解:讲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表里面美丽的世界。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写我”表里面有响声,以为里面有生物,“我”十分好奇。有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见了表里面的世界。
⑨“我的心也加速跳动”一是因为父亲是主动给“我”看的;二是因为“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12.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13.“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14.“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15.“为什么呢?”我又问。
  16.“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zhē)你。”⑨
段解:第12~16自然段写“我”的疑问一个接一个,在“我”不停地追问下,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就这样随之而产生了。
⑨这是父亲不想让小孩子表而故意编的假话,没想到“我”竟信以为真。
  17.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⑩我继续问:
  18.“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段解:第17~18自然段讲父亲编假话骗“我”,结果让“我”信以为真。
⑩:“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面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19.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段解:写“我”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以为表里面真有一个蝎子。
第三部分(第12~19自然段)写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骗“我”说里面有蝎子,“我”对此深信不疑。
?从中可看出“我”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20.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bō)子里,蝈(ɡuō)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21.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我”一直以为父亲的表里有生物。
?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了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我”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得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种表现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感悟主题:
本文讲的是“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写法鉴赏:
1.富有童真童趣。
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我”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生物,这符合一般儿童认知事物的心理,富有童真童趣,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人物形象突出
文章主要塑造“我”和父亲的形象,侧重描写“我”和父亲的对话,另外还有对“我”的心理描写。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表现出“我”是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然后写父亲怀表里的响声,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最后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的里面还常常请求父亲再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绝不罢休的科学精神。文中“我”的形象非常突出。
(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题目解析:
题目的意思是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课文题目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立意鲜明,引人深思。
知识链接:
叶永烈,著名小说家、报告 文学作家,笔名萧勇、久远等。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光明日报科普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已出版180多部著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之一,创作了大量科普作品,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著有《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冰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作品曾在美、英、法、日等多国出版或发表。其作品数十次获奖。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1989年被收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并被美国传记研究所聘为顾问。
在长期的写作中,叶永烈养成了 思路通畅、一气呵成的习惯。其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一次性写成,很少有写了一半重新再来的。写作坚持“九字方针”“大题材 、高层次、第一手”,自称写传记作品三十余年,“从不东拼西凑”。
课文解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号之后。①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哲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采用引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他人的话开门见山地提出文章,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 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可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②
②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段解:理论分析。慢括指出千百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现直至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3.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③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涣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 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④他的这个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段解:第一个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漩涡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③表明下面要列举的事例与洗澡有关。列举的是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这样使得例子更贴近读者的生活,更便于说理。
④谢皮罗教授具体阐述漩涡与地球自转个关系。
4.无独有偶。⑤17世纪的一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⑥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⑦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 ⑧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⑨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一-石蕊试纸。 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⑩
⑤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体现了议论文前后关联、说理严谨的特点。
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背景。
⑦交代事件的起因。
⑧交代科学现象,表明作为科学家的波义耳具有敏锐的科学感知力和思辨力,也表明此次现象是偶然之间发现的,不是特意的实验过程。
⑨一系列的疑问,引导科学家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真谛。
⑩交代了科学探求的丰硕成果,令读者感受“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重要性。
5.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段解:第三个事例,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着手,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都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字承上启下,也意味着举例到了新高度。“有趣”点出了这个例子的特点。“奥地利医生”点明了例子的主人公、国籍和身份。
?表明医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见微”思考发问。点出医生的疑惑之处。
?点出医生的疑惑之处。
?点出此次科学探究的结果在今天的影响力。
6.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shā)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段解:针对上文的三个例子,总结分析,提炼出发现的一般规律:平常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砂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按照收获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列举三个事例,举例论证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7.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8.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huà)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做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感悟主题
??本文主要是用事实论证了只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合地追根溯源,找到答案,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一论断。
写法鉴赏
??1.论正思路明晰。
??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具体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进行了举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全文按照“提出观点一事例论证→总结观点”进行构思,思路特别清晰。
??2.用具体的事论证观点。
??课文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立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狄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第-?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游涡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或试纸;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在做梦的普遍规律。作者列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白己的观点。
(三)《只有一个地球》
题目解析
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供人类生存。“只有”强调了地球的重要性,这个题目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
知识链接
本文节选自《只有一个地球》《中华国策:环境保护》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有删改。
课文解析
只有一个地球
1.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段解:从俯瞰的视角,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介绍地球,突出了其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
①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2.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段解: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球的渺小和不会长大。
②“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偏舟,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的矿产资源的枯竭。
段解: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4.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
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段解:一些可再生资源,在人类随意的破坏下,变成不可再生的,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危害人类自身。
③“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他准确地说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原先的不可再生性。突出了地球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有关矿产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和提醒。
第二部分(第2-4段),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
5.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段解: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6.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了地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段解: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明人类无法移居到其他星球上。
④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强调了21世纪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21世纪还找不到第三个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说理,又让人信服。
7.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段解:否定了人类移居到其他星球的可能性,进而引导人类重视保护目前所生存的地球。
第三部分(第5-7段)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人类无法移居到第二个合适的星球上。
8.“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段解:引用宇航员的感叹,突出地球的可爱和容易遭到破坏。
⑤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一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9.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段解: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顺理成章地呼吁人类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第四部分(第8-9段)最后告诉读者:人类应该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感悟主题
“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写法鉴赏
1.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全文分成四部分,从地球的美丽写起,写到地球的渺小,再写到地球资源的枯竭,再介绍移民其他星球的不可能性,最后发出保护地球的呼吁,这样便显得水到渠成。全文层次分明,脉络也很清晰,很容易把握。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
3.说明语言生动形象。
文中所用的“遨游”“晶莹的球体”“蓝色和白色的纹痕”“水蓝色“妙衣”“生命的摇篮” “和蔼可亲”“群星璀璨”“可爱”等词语,生动形象,十分吸引读者。
(四)《好的故事》
题目解析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暗含作者对美的人、美的事、美好生活的欣赏和向往。
知识链接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热风集》《且介亭杂文》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也被称为“民族瑰宝”。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课文解析: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①
段解:环境描写,渲染“昏沉”的氛围,为下文讲述梦中“好的故事”做铺垫。
侧面备注:①实写夜景。“昏沉的夜”总括本段内容。“昏沉”点出这一夜的特点。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②
段解:对“我”的动作描写,表明故事开始前“我”是在读书的。
侧面备注:②实写人物活动,为讲述下文“好的故事”渲染氛围。
第一部分(第1—2段)环境描写,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3.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③
侧面备注:③“朦胧”,表明“我”处于睡梦的状态,“看见”表明这个“好的故事”是梦境,
第二部分(第3段)交代梦境中,看到“好的故事”。总领下文。“好的故事”总领下文,“好”字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4.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⑤
侧面备注:④总写句。“美丽”“幽雅”“有趣”概括故事的特点,点明故事的基调。 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故事的美丽、有趣。
段解:集中写梦境中“好的故事”。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5.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⑥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⑦
侧面备注:⑥这是一幅细描的江南水乡水墨画。从植物写到动物、人物,从乡野写到田园,所写景物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⑦“都是如此”表明江南水乡的风景都是如此美丽。
段解: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6.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⑧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⑨
侧面备注:⑧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字表明“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 ⑨“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会驱散黑暗。
段解:写“现在”的所见。
7.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⑩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侧面备注:⑩重复上文对故乡回忆的内容,呼应上文第5段,做了省略的描写。 ?这两句以“织”字为线索,写出了光影的变化,突出了梦中“好的故事”的美丽和奇幻。
段解: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充满动态美和变幻之美,呼应上文第5段。
8.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侧面备注:?呼应上文第4段,总结梦境中“好的故事”的特点。 ?“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段意:总结梦中“好的故事”的特点,流露出作者追求美好现实的信心。
9.我就要凝视他们……
段解:过渡,意味深长,引出下文事情的转折。
10.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侧面备注:?“骤然一惊”引出事情的转折,“皱蹙”“凌乱”“撕成片片”表明美好的梦境被撕碎。 ?由对梦境的描写回到现实中,呼应上文第2段内容,再次提到《初学记》。
段意: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第三部分(第4—10段)叙述这个“好的故事”。
11.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侧面备注:?“真爱”“追回”“完成”“留下”,流露出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态度。 ?但当“我抛弃了书”,取笔准备记下“好的故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
段意:写作者追寻“好的故事”却失败。
12.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侧面备注:?“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抗争的态度。
段意:写黑暗的现实中,“好的故事”留在“我”的记忆中。
第四部分(第11-12段)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感悟主题
这首散文诗,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赏,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写法鉴赏
1.虚实结合。
文章开头写夜晚的景象,突出夜的“昏沉”,也写到“我”的一系列动作。课文中间,先写对故乡的回忆,再写梦境,而梦境又几乎是故乡美景的再现,结尾则又回到现实,写梦境醒来,依旧手里捏着书。这样虚实结合,营造了似真似幻的迷离美,也带给读者关于现实和梦境的思索。
2.情景交融
开头关于“昏沉”的夜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厌恶之情,中间部分无论是对故乡美的人美的事的回忆,还是对美好的梦境构成的“好的故事”的描述,都透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眷恋之情,而结尾部分作者更是坚定了追求美好事物、美丽生活的信念,情景交融,使作者笔下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情感,变得鲜活感人,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诗意语言。
文章的语言以短句为主,语意迷离,跳跃性强。尤其写回忆和梦境部分,更是如此,而且造词用句美,营造的意境朦胧,又充满诗情画意,读来诗意盎然,妙不可言。
练习
(一)课内语段快乐阅读
他这么说 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 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有过文中“我”这样的感受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心理 能真实地再现“我”的想法,让人感同身受3.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4,示例:有过。有一次,爸爸买了一个不倒翁,当我看到它怎么也倒不了时,就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却又弄不明白。
(二)阅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15分)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投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迸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オ做了一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问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分别是哪些?(3分)
① ② ③
2.第2段中画线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把“?”拉直变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你还能举两例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2.不能。“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果调换了位置,搭配就不恰当了。(还可以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4.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样的事例。(或“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人的事例)举例略。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18分)
只有一个地球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字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字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他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未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④人类生活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
⑤有人会说,字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⑥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杯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⑦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这些设想能实现,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⑧“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⑨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杯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扑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填入第④段横线处的词语,下列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 B.但是 C.只有 D.如果
2.第③段第一句中为什么用“也是”一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能否用括号内的词替换,请说明理由。
(1)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只有)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2)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被破坏)了!


4.第⑥段加点词“至少”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5.对内容的判断,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空看地球,地球是蓝白相间的水晶球。
B.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非常渺小的。
C.在地球周围,没有适合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D.地球上欠缺的资源能从其他星球得到补充。
【答案】(18分)
1.B
2.前一段介绍地球在众多星球中是小的,暗含着“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这一段介绍地球资源,承上文的“有限”,所以说“也是有限的”
3.(1)不能。“约为”表示约数,让读者客观地了解地球的大小;“只有”是肯定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2)不能。“破碎”突出地球的脆弱,形象感强;“被破坏”未说明被破坏的程度
4.“至少”表明目前所了解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的范围,不排除更大范围的可能,删去“至少”,则表明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语意変了
5.D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15分)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①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②,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编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豹、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仲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暗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注释】①《初学记》30卷,我国古代类书之一。唐代徐坚等撰。②山阴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之一。在绍兴城西南。
1.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章写作背景说说本文的写作主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之中有“故事”,文章中也说“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天云锦,而且万颗流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应该说,作品中有着连绵的故事。可是,全篇中并没有什么故事。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暗的灯光”和《初学记》这本书,请对此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分四层:第一层(第1-2段),交代环境,引起下文。第二层(第3段),梦见一个好的故事。第三层(第4-10段),叙述这个好的故事。第四层(第11-12段),追回故事,完成故事,留下故事。
2.表现鲁迅对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有乐观的信念,决不放弃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第一,因为是写梦境,梦境常常记忆不真;第二,事和人俱在景中。
4.《初学记》是本资料书,灯火又很暗,昏昏欲睡,和作者当时所处的重重重压下的环境相似,也能表现作者郁闷的心情。
作业
一、课内语段快乐阅读。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
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连串同题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就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种的人。
1.选文第1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摆事实 善于发问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2.承上启下
3.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是不断地积累,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不断发问,不断地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才能寻求到真理。
4.示例:只有那些善于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有准备的人,才能在科学领域有所发现!
二、课内语段快乐阅读。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梦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对选文第2、3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好的故事”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写出了作者想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B.“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我”从美的梦境又回到“昏沉的夜”一般的现实生存环境之中。黑暗的现实给予他的只有绝望和虚无、孤独与寂寞。美的东西只存在于短暂的梦境中。
C.“但我总记得”这几个词表明了虽然梦境是虚幻的,但“我”清晰地记得,想为实现理想去奋斗。
D.“真爱”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梦境的喜爱,“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表现了作者想趁这个梦还没有碎影的时候,把它写下一,留作纪念。
3.“昏沉的夜”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昏沉的灯光”、《初学记》,对于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情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联想 梦幻、易于破碎
2.D
3.“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即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4.《初学记》是本资料书,灯火又很昏暗,作者昏昏欲睡,和作者当时所处的重重压力下的环境相似,也能表现作者郁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