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综合阅读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________事物说明文22923599060:着重介绍说明______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________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_______平实说明文、_______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___________文题或首尾段。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______中心句,有时在段间__________________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_______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_______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_______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_______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_______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_______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________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_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_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_________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_________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__________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________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04343066040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_______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_______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ロ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塑造历史,融汇时尚,弘扬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 。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現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创造了城市。域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感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zhāo zhù( )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現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臭名zhāo zhù( )
2.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划线处的总起句应为__________。第⑥段说很多城市都已“百病缠身”,在文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城市的快速发展是近一二百年来世界的最大变化。
B.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组成。
C. 城市的社会效益表现为推动生产和经济增长,促社会文明进步。
D. 城市病盈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
4. 有人说,文章的第③段可以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释】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1.阅读②段,余震的特征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阅读③④段,概括余震产生的原因。(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画线句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 第③段以“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这一句子独立成段,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黑匣子在,希望就在
①每当飞机失事,人们都急切地希望尽快找到黑匣子。特别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
②2014年3月8日,MH370航班神秘失联。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确认MH370坠毁在南印度洋海域。至此,各方的救援力量正式转向搜寻黑匣子。
③黑匣子是由芬兰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在二战时期发明的,其初衷是为了记录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为改进设计、制造出更精良的飞机提供数据。
④上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座舱通话记录器”,并开始试用于空难事故调查。到7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民航客机都安装了黑匣子。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着灾难和不祥,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黑匣子”。事实上,为了方便搜寻,黑匣子的外壳一般都是鲜艳醒目的橙色或橘黄色。
⑤现在的黑匣子,其实是两种飞行记录器的的总体,一种是“座舱语音记录器”,另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⑥座舱语音记录器由拾音盒和记录盒组成。前者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可以将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界通信的音响信息全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记录盒。记录盒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⑦飞行数据记录器可以自动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度和速度,飞机的姿态、位置和航向,氧气和烟雾情况,驾驶员输入控制系统的指令,各台发动机工作的参数,油料残量,油箱温度和液压系统情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况等各种资料。一般飞机能记录1000多项数据,大型喷气客机记录的资料则多达3000项。不过,造成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数不胜数,目前的飞机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
⑧无论是哪种记录器,通常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这个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所用材质多为钛合金。它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
⑨此外,黑匣子还装有超声波信标器。当它坠入水中,信标就会被激活,用37.5千赫的频率,每秒发出一次157—160.5分贝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其作用半径可达1.6千米。这种犹如心跳般规律的无线电波信号,就像黑匣子向人们“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它即使坠入6000米深的海底,人们也可以用声呐探测到它的“声音”。
⑩黑匣子一般由两个动力发生器驱动。一个是28伏特的直流电源,另一个是115伏特,400赫兹的交流电源,他们能连续30天发出信号。30天后,信号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由于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因而会给分析判断飞机失事的原因增加难度。以这次MH370事件为例,如果MH370从马方军用雷达屏幕上消失后又飞行了5个多小时,那么飞机突然偏离航线那一刻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就无法通过黑匣子记录的数据进行还原,有些谜团依旧无法解开。
1.黑匣子作为空难中的关键“证人”,具体说明它能够提供哪两种关键的证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⑧—⑩段介绍了黑匣子的哪几个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段划线句采用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一句中“目前”能否删除,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黑匣子并不黑,发明黑匣子的初衷也不是为了空难调查。
B.座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C.飞机失事30天后,黑匣子发出的信号会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D.现在的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将来可以采用将飞机的及时状态通过卫星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的方式,使人们在飞机失事后从接收站收到的资料中推断事发地点,使搜救行动更为有效。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尾地鸦——地上跑的鸟
①白尾地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荒漠鸟,只分布在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没有绚烂的外表,甚至不如披着一身黑得发蓝的羽毛的乌鸦来得华丽,个体也不如乌鸦壮硕,但却是全球分布最狭窄、最濒危的鸟类。“地鸦”是名副其实“在地上跑的鸟”,它们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飞,被当地维族人形容为“克里尧丐”(拐来拐去、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
②白尾地鸦生活在沙漠绿洲边缘地带和沙漠腹地,在沙丘间,在有稀疏植被、胡杨林的地段,甚至在沙漠公路两旁或临时停车场的垃圾堆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成为沙漠里生活工作的人类为数不多的鸟类伙伴,一些养路工、石油工人经常见到它们单独或成对活动。
③白尾地鸦在百年的进化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白尾地鸦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御干旱和沙尘,而沙褐色的羽毛经常让人们与之插肩而过。白尾地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嘴峰长而稍向下弯曲,有时候会像乌鸦一样挖掘、运输和埋藏食物。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定位,找到自己埋藏的宝藏。我们最不解的是,有时它会对着隔壁上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快乐的尖叫。
④根据粗略的计算,白尾地鸦的数量是7000只。这种分布很狭窄的鸟类,种群数量本身就受到沙漠极端环境的制约,随时面对着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今天,绿洲和河流上游的大规模开发,下游的无节制拓荒,以及沙漠边缘的过度放牧,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塔里木河流域1999年来开垦种植棉花,白尾地鸦的栖息地与营巢地正在迅速消失;大小河流上游的水利工程造成下游断流,植被严重退化;烧荒开垦瓜地破坏了地鸦重要的繁殖地……更令人担忧的是,白尾地鸦在我国至今仍未被列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坚强而脆弱的物种正面临着并不乐观的未来。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尾地鸦为什么能适应沙漠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段中加点的词“根据粗略的推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选文,针对白尾地鸦濒危的情况,请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 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 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交椅
马未都
①皇帝出行的时候途中要休息,就把交椅摆出来,这是不分场地的——有可能在路途当中,有可能在行猎的时候,有可能在船上,所以交椅慢慢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它深入民间,但一定是年长的、有权力的人才能享受交椅带来的乐趣和舒适。对于这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文人进行了归纳,最后使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②交椅有不同的形制:圆背的、直背带扶手的、不带扶手的,这其中自然也分三六九等。首先,有扶手的一定比无扶手的等级高,在这一点上,我们跟欧洲的等级观没有差异。差异是在靠背。圆背是交椅的初始状态,但这不是决定它等级高低的最根本的因素,主要原因是因为圆背的交椅比较容易携带,直背的交椅由于扶手过长,且不是连贯而下的,搬起来比较笨重。所以一般直背的交椅都出现在距离生活场所不远的地方。我们看明代大量的绘画中,交椅就只是从屋里搬到屋外,说明权力本身还是在他的家庭当中。而圆背交椅就可能带到很远的地方,比如野游、行猎,所以它成了最高等级的权力象征。其次是直背带扶手的交椅,再次就是无扶手的。
③有人会想,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案台前同时摆放两把交椅的情况呢?交椅一开始没有形成等级差异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现象,但当它形成等级差异的时候就不会了,这在我们的文化中处处可见。比如《金瓶梅》中有这样的描写,李瓶儿为讨得西门庆的欢心:“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独独”,就是只此一张,让西门庆坐到上面。为什么呢?因为西门庆妻妾成群,每个人都想讨好他,所以把他在家中的权力夸大了,用交椅来体现。这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
④交椅的特点,首先是分量很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打开、收起,“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但这同时也构成了它的一个缺陷——由于在“交午处”要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这个地方要承重,椅子的受力点就在这个中心部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心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
⑤历史上有这么一件事。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曾斥巨资买过一把交椅,他们觉得这种交叉腿的、可以折叠的椅具很新奇,所以买回来以后,允许参观的人坐上去试一试。结果来了一个大胖子,估计有300多斤重。工作人员不能说别人可以坐,他不能坐,在美国这就是“qí视”,所以这胖子就坐了上去,一坐上去椅子就塌了。他当时非常愧疚,希望赔钱,不过保险公司进行了赔偿,并请了最好的工匠将这张交椅修复。从那以后,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就把这椅子供了起来,再也不许人坐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í视( )
2.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第②段画线句“交椅有不同的形制:圆背的、直背带扶手的、不带扶手的,这其中自然也分三六九等。”,按照他们的等级来排序,正确的是( )。(圆背的交椅①、直背带扶手的交椅②、不带扶手的交椅③)(3分)
A. ③高于②高于① B. ③高于①高于②
C. ②高于③高于① D. ①高于②高于③
4.下面文字放入第几段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
《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交椅的描写,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
放入第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年长的、有权力的人才能享受交椅带来的乐趣和舒适,是一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
B.交椅形成等级差异之前,有可能出现一个案前同时摆放两把交椅的情况。
C.圆背是交椅的初始状态,因而成为了决定它等级高低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D.交椅的腿部交叉,使得交椅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但也带来了不能承重,不结实的弊端。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文综合阅读
(一)说明文分类
1.依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
________事物说明文22923599060:着重介绍说明______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
________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_______平实说明文、_______生动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
1.考查说明对象:
(1)若考全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在___________文题或首尾段。
(2)若考段落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出现在段首的______中心句,有时在段间__________________的承上启下句中能找到。
2.说明对象的特征
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
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
(2)抓关键句(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
(3)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
(4)借助说明方法的分析
(三)说明顺序
1._______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
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2._______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方位的依次转移
3._______逻辑顺序:阐释事理,表现形式有:因—果,主—次,浅—深,现象—本质,简—繁,整体—局部,一般—特殊,概括—具体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
(四)说明文的结构
1._______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_______递进式(各层意思逐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3._______并列式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常按并列式安排;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
2.说明方法作用:思路:①、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说清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应注意是为了说明本段中心句,还是全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3.常见说明方法作用:
(1)运用________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_具体充分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2)运用_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_________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__________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__________鲜明突出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4)列图表: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片类的,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特点)。另一种是图表类的,包括圆饼图、柱状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它的作用是________简明直观地说明了……(对象)……(特点)。
(六)说明文的语言
1.基本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性
涉及词语类型:①表程度、范围或推测、估量、肯定强调语气的副词和数量词。如:“目前”、“大约”、“也许”、“可能”、“一定”、“必须”、“之一”等
②表数量的词。如:“左右”、“上下”、“不少”、“绝大多数”、“至少”、“不下于”等
③“据说”、“相传”、“据介绍”等一些短语,表示材料来源的不确定性
2043430660402.语言风格:在准确性的前提下 _______平实(大多数说明文)
_______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生动描写)
3.题型及答题模式:
题型A:问某词或短语能否删去,说明理由
模式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判定“不能删”;②简单释义该词;③结合原文句意具体分析说明;④去掉后语义变化为××,不符合实际;⑤归结到“这里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上
题型B:问某词或短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词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C:说说文章语言特色
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核心词“生动”,关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添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富有文采,增强表现力。
题型D:自主寻找体现语言准确的词并简析
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选例要典型,不自我为难 ②答题模式同题型A:②+③+④+⑤
4.补充: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5.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在当时是××××,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表示××××,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大多××××,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
城市给了我们什么
①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ロ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②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③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塑造历史,融汇时尚,弘扬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在传承上一代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④ 。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現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⑤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⑥人创造了城市。域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⑦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感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zhāo zhù( )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第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⑧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⑨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是前半生在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⑩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現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臭名zhāo zhù( )
2.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划线处的总起句应为__________。第⑥段说很多城市都已“百病缠身”,在文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城市的快速发展是近一二百年来世界的最大变化。
B. 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组成。
C. 城市的社会效益表现为推动生产和经济增长,促社会文明进步。
D. 城市病盈状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比发达国家更加显著。
4. 有人说,文章的第③段可以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昭著
2. (1).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高效的经济效益 (2). (1)生态环境恶化 (3). (2)交通堵塞 (4). (3)生活节奏快,神经紧张
3. A
4. 不可以删除;第③段通过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作比较,突出了城市文化的发达。第②段主要说明了城市的魅力在于它发达了社会文化。第③段承接第②段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文化的发达,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解析】
【1题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显、鲜明。注意据义定形。
【2题详解】
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一问,要求答出第4段划线处的总起句(观点句),这必须分析语段的内容,句式要模仿第5段的首句。语段的内容是谈城市的经济效益。所以可用“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高效的经济效益”作为答案。二问,很多城市都已“百病缠身”,在文中表现的三个方面可提取并分析第7段、第8段、第9段的首句,即可得出答案。即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生活节奏快,神经紧张等。
【3题详解】
A项对文本理解错误。原文是“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注意选项说法绝对。
【4题详解】
关于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题,一般都答不可以删除。如第3段突出的是城市文化的发达。承接补充第2段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文化的发达,这样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完整。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文的内容并结合上文的内容。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
①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而余震是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
②余震一般在地球内部发生主震的同一地方发生,通常情况是一个主震发生以后,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它的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强度比主震小,大多数的余震都不会造成破坏。虽不足为患,但多次就成灾。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余震好比人说话的回声,虽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叠加起来,经过多次打击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科学家称,主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余震数量大约是第一天的一半,而到第10天,余震数量则是第一天的1/10。
③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
④地震主要起因于地壳上大陆板块彼此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累积。主震发生过后,时隔不久最多一两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开一定距离,可发生称为余震的二次震动。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发现,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美国地质调查的Karen?Felzer和加州大学的Emily?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发生在南加州的数以千计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数据之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他们还发现,在距离震中50公里之外,余震的发生数量急剧下降。更确切地说,他们发现至震中距离与余震次数约呈指数-1.35左右衰减。这意味着一个平稳的量引发了整个运作过程,在50公里的距离中静态压力的改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因此“动态应力②”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⑤研究者说这个结果将对地震过后预测余震的发生产生影响。
【注释】①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②应力: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内部任一截面单位面积上双方产生的相互对抗的力。
1.阅读②段,余震的特征是: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强度小,大都不会造成破坏,多次就成灾;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阅读③④段,概括余震产生的原因。(4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似乎”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画线句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 第③段以“地震后为什么会有余震呢?”这一句子独立成段,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5分)
1.(2分,每空1分)⑴同一地发生,持续时间可短可长;⑶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
2(4分,每点2分)⑴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⑵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或“动态应力”是余震的罪魁祸首。
3.(共3分)不能(1分)“似乎”是“可能”、“也许”,表推测,若去掉后,表确定的意思,太绝对,与事实不符,“似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对“似乎”一词的分析,去掉前后的不同1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4.(4分,每空2分)作比较 把第一天和第十天的余震强度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余震依发生时间顺序,在次数和强度上都逐渐减弱的特征。
5.(2分)提出地震后有余震的疑问,引出下文余震发生的原因。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17分)
黑匣子在,希望就在
①每当飞机失事,人们都急切地希望尽快找到黑匣子。特别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
②2014年3月8日,MH370航班神秘失联。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确认MH370坠毁在南印度洋海域。至此,各方的救援力量正式转向搜寻黑匣子。
③黑匣子是由芬兰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在二战时期发明的,其初衷是为了记录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为改进设计、制造出更精良的飞机提供数据。
④上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座舱通话记录器”,并开始试用于空难事故调查。到7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民航客机都安装了黑匣子。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着灾难和不祥,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黑匣子”。事实上,为了方便搜寻,黑匣子的外壳一般都是鲜艳醒目的橙色或橘黄色。
⑤现在的黑匣子,其实是两种飞行记录器的的总体,一种是“座舱语音记录器”,另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⑥座舱语音记录器由拾音盒和记录盒组成。前者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可以将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界通信的音响信息全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记录盒。记录盒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⑦飞行数据记录器可以自动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度和速度,飞机的姿态、位置和航向,氧气和烟雾情况,驾驶员输入控制系统的指令,各台发动机工作的参数,油料残量,油箱温度和液压系统情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况等各种资料。一般飞机能记录1000多项数据,大型喷气客机记录的资料则多达3000项。不过,造成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数不胜数,目前的飞机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
⑧无论是哪种记录器,通常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这个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所用材质多为钛合金。它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
⑨此外,黑匣子还装有超声波信标器。当它坠入水中,信标就会被激活,用37.5千赫的频率,每秒发出一次157—160.5分贝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其作用半径可达1.6千米。这种犹如心跳般规律的无线电波信号,就像黑匣子向人们“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它即使坠入6000米深的海底,人们也可以用声呐探测到它的“声音”。
⑩黑匣子一般由两个动力发生器驱动。一个是28伏特的直流电源,另一个是115伏特,400赫兹的交流电源,他们能连续30天发出信号。30天后,信号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由于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因而会给分析判断飞机失事的原因增加难度。以这次MH370事件为例,如果MH370从马方军用雷达屏幕上消失后又飞行了5个多小时,那么飞机突然偏离航线那一刻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就无法通过黑匣子记录的数据进行还原,有些谜团依旧无法解开。
1.黑匣子作为空难中的关键“证人”,具体说明它能够提供哪两种关键的证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⑧—⑩段介绍了黑匣子的哪几个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段划线句采用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一句中“目前”能否删除,为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黑匣子并不黑,发明黑匣子的初衷也不是为了空难调查。
B.座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C.飞机失事30天后,黑匣子发出的信号会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D.现在的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将来可以采用将飞机的及时状态通过卫星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的方式,使人们在飞机失事后从接收站收到的资料中推断事发地点,使搜救行动更为有效。
【参考答案】(17分)
1.(1)证据之一:座舱语音,即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人通信的音响信息;
(2)证据之二:飞行数据,即飞机飞行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各项相关的工作数据。(4分,每点2分)
2.(1)异常坚固(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安好无损)
(2)能发射超声波信号(便于搜寻)
(3)(由两个动力发生器驱动)能连续30天发出信号。(3分,每点1分)
3.(3分)举例子 具体说明了由于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因而会给分析判断飞机失事的原因增加难度。
4.(4分)“目前”从时间上做了限制,文中指到现在为止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但并不排除将来的可能性,准确地说明了当前世界上黑匣子的技术现状,删除后与原文意思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5.(3分)B(“座舱语音记录器”的拾音盒部分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尾地鸦——地上跑的鸟
①白尾地鸦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荒漠鸟,只分布在中国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们没有绚烂的外表,甚至不如披着一身黑得发蓝的羽毛的乌鸦来得华丽,个体也不如乌鸦壮硕,但却是全球分布最狭窄、最濒危的鸟类。“地鸦”是名副其实“在地上跑的鸟”,它们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飞,被当地维族人形容为“克里尧丐”(拐来拐去、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
②白尾地鸦生活在沙漠绿洲边缘地带和沙漠腹地,在沙丘间,在有稀疏植被、胡杨林的地段,甚至在沙漠公路两旁或临时停车场的垃圾堆里,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成为沙漠里生活工作的人类为数不多的鸟类伙伴,一些养路工、石油工人经常见到它们单独或成对活动。
③白尾地鸦在百年的进化历史中发展出一系列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白尾地鸦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御干旱和沙尘,而沙褐色的羽毛经常让人们与之插肩而过。白尾地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嘴峰长而稍向下弯曲,有时候会像乌鸦一样挖掘、运输和埋藏食物。真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定位,找到自己埋藏的宝藏。我们最不解的是,有时它会对着隔壁上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快乐的尖叫。
④根据粗略的计算,白尾地鸦的数量是7000只。这种分布很狭窄的鸟类,种群数量本身就受到沙漠极端环境的制约,随时面对着环境改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今天,绿洲和河流上游的大规模开发,下游的无节制拓荒,以及沙漠边缘的过度放牧,已经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塔里木河流域1999年来开垦种植棉花,白尾地鸦的栖息地与营巢地正在迅速消失;大小河流上游的水利工程造成下游断流,植被严重退化;烧荒开垦瓜地破坏了地鸦重要的繁殖地……更令人担忧的是,白尾地鸦在我国至今仍未被列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一坚强而脆弱的物种正面临着并不乐观的未来。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尾地鸦为什么能适应沙漠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段中加点的词“根据粗略的推算”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选文,针对白尾地鸦濒危的情况,请向相关管理部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白尾地鸦
2、(1)白尾地鸦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御干旱和沙尘。
(2)沙褐色的羽毛能够自我保护,躲避天敌(沙褐色的羽毛经常让人与之察肩而过)。
(3)白尾地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嘴峰长而稍向下弯曲,方便挖掘、运输和埋藏食物。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过度开发、拓荒破坏了白尾地鸦栖息繁殖地,这是白尾地鸦濒危的重要原因。
不能,表明7000只只是粗略的推算,不一定正好是7000只,语言准确。这个词能更好地体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
(1)列入国家和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使白尾地鸦得到有效的保护。
(2)退耕还林保护白尾地鸦重要的繁殖地。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植物“预测术”
①《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写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件怪事:那些本该在阳春三月开花的海棠树,在花木凋零的11月却突然开满了鲜花。聪明过人的探春心想:“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不久,大观园开始走向衰落。
②植物究竟有没有预知天灾人祸及天气变化的能力呢?虽说预知人祸的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但预测天灾及天气变化的本领却是活生生的事实。许多科学家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研究。
③科学家发现,含羞草能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落30分钟后枝叶则收拢。假如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反常表现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 60公里的范围内将发生大地震时,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看来,含羞草的确能预知地震,给人以警示。
④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有一种植物,人们称它为“地震花”,可能是属于樱花一类的植物。它们生长在山坡上,地震发生之前,便会开花。岛上的居民把这种植物当作观测装置,只要发现它开花了,马上作应急准备。
⑤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顶部20厘米处,全部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突然大片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
⑥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l983年,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l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也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凤凰树、漆树等等。
⑦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下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
⑧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多岁的“气象树”,当地人叫它青冈树。它的叶子颜色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晴天,一般是深绿色;当叶子变红的时候,就预示两天内这一带将要下大雨;雨过天晴,叶子又恢复成深绿色。多年来,当地农民就是根据叶子的颜色来预测天气,安排农活的。
⑨在安徽省和县高关乡大滕村旁,有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老榆树,它也能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这棵树如果在谷雨前发芽,长得芽多叶茂,就预示雨水多;如果它跟别的树一样,按时节发芽,树叶长得疏密有致,就预兆风调雨顺;要是它推迟发芽,叶子长得又少,就预示雨水少,有旱情。几十年来的观察资料证明,它对天气变化情况的预报是相当准确的。
⑩这些植物为什么具有这种神奇的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它的根系敏感地捕捉到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磁场等复杂变化。那为什么其他植物不具备这种功能?看来,要想解开植物预测的机理,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么将在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树立起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1.通读全文,试分析文章题目“植物‘预测术’”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自然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句中“超能力”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自然段写道:“广西忻城县龙顶山村旁,生长着一棵150 多岁的‘气象树’。”称其为“气象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请依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研究植物预测机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有些植物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及预测天气变化的功能。
2、举例子、列数字 用事实和数字具体说明了地震发生之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
3、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植物“预测术”的说明。
4、具有预测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以根据它的叶子颜色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5、能够有效防范地震等自然灾害,减少损失;能够有效预测天气变化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农活等。
作业
交椅
马未都
①皇帝出行的时候途中要休息,就把交椅摆出来,这是不分场地的——有可能在路途当中,有可能在行猎的时候,有可能在船上,所以交椅慢慢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后来它深入民间,但一定是年长的、有权力的人才能享受交椅带来的乐趣和舒适。对于这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我们的文人进行了归纳,最后使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
②交椅有不同的形制:圆背的、直背带扶手的、不带扶手的,这其中自然也分三六九等。首先,有扶手的一定比无扶手的等级高,在这一点上,我们跟欧洲的等级观没有差异。差异是在靠背。圆背是交椅的初始状态,但这不是决定它等级高低的最根本的因素,主要原因是因为圆背的交椅比较容易携带,直背的交椅由于扶手过长,且不是连贯而下的,搬起来比较笨重。所以一般直背的交椅都出现在距离生活场所不远的地方。我们看明代大量的绘画中,交椅就只是从屋里搬到屋外,说明权力本身还是在他的家庭当中。而圆背交椅就可能带到很远的地方,比如野游、行猎,所以它成了最高等级的权力象征。其次是直背带扶手的交椅,再次就是无扶手的。
③有人会想,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案台前同时摆放两把交椅的情况呢?交椅一开始没有形成等级差异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现象,但当它形成等级差异的时候就不会了,这在我们的文化中处处可见。比如《金瓶梅》中有这样的描写,李瓶儿为讨得西门庆的欢心:“上面独独安了一张交椅,让西门庆上坐。”“独独”,就是只此一张,让西门庆坐到上面。为什么呢?因为西门庆妻妾成群,每个人都想讨好他,所以把他在家中的权力夸大了,用交椅来体现。这反映了交椅在生活中地位的改变,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权力的象征。
④交椅的特点,首先是分量很轻。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转缩须臾,重不数斤。”“转缩须臾”是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打开、收起,“重不数斤”就是说分量很轻。第二个特点就是腿部交叉,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但这同时也构成了它的一个缺陷——由于在“交午处”要打一个圆洞,肯定伤害了木头,但偏偏这个地方要承重,椅子的受力点就在这个中心部位。中国的椅子大部分是四足落地,承重在四个足上,所谓“立木顶千斤”;交椅则不同,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心上,让它撑住全部重量大有难度,所以不结实。
⑤历史上有这么一件事。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曾斥巨资买过一把交椅,他们觉得这种交叉腿的、可以折叠的椅具很新奇,所以买回来以后,允许参观的人坐上去试一试。结果来了一个大胖子,估计有300多斤重。工作人员不能说别人可以坐,他不能坐,在美国这就是“qí视”,所以这胖子就坐了上去,一坐上去椅子就塌了。他当时非常愧疚,希望赔钱,不过保险公司进行了赔偿,并请了最好的工匠将这张交椅修复。从那以后,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就把这椅子供了起来,再也不许人坐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qí视( )
2.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第②段画线句“交椅有不同的形制:圆背的、直背带扶手的、不带扶手的,这其中自然也分三六九等。”,按照他们的等级来排序,正确的是( )。(圆背的交椅①、直背带扶手的交椅②、不带扶手的交椅③)(3分)
A. ③高于②高于① B. ③高于①高于②
C. ②高于③高于① D. ①高于②高于③
4.下面文字放入第几段最为合适?为什么?(4分)
《水浒传》中排座次、开山寨会议,都可以看到大量的交椅的描写,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谁坐第一把交椅?
放入第 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年长的、有权力的人才能享受交椅带来的乐趣和舒适,是一种逐渐深入民间的文化现象。
B.交椅形成等级差异之前,有可能出现一个案前同时摆放两把交椅的情况。
C.圆背是交椅的初始状态,因而成为了决定它等级高低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D.交椅的腿部交叉,使得交椅可以折叠,便于携带,但也带来了不能承重,不结实的弊端。
【参考答案】(16分)
1.歧(2分)
2.举例子(2分,“例”写错扣1分) 列举了美国博物馆的交椅坐坏的史实,具体说明了交椅由于其腿部交叉,所有的力量都在这个交叉轴心上,造成它不能承重,不结实的特点(缺陷)。(2分,只写“不结实”的特点给1分)
3.D (3分)
4.③ (1分) 本段文字以《水浒传》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1分),与第③段《金瓶梅》中西门庆坐家中“只此一张”的交椅,以示他在家中权力的例子一起,具体说明了交椅逐渐演变成了权力的象征(2分)。
5.C(3分)
(二)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 列数字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解析】
该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本文3-5段分析提炼即可。
该题为探究题。结合生活中实例各选择一个气候造福、上海人类的例子即可。
该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内容理解。划线句列举的是日本考察员的事例,从表达方式来看,属于记叙。目的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该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本段列举了前苏联人、新西兰人、挪威人分别测量到的极低气温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南极气候极度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