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联体语文高二试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①同:两则材料都分析了“信息茧房”的成因,都认为造成信息茧房的决定性因素是作为信息获取主体的人。②异:材料二指出造成“信息茧房”的不是推荐算法而是算法背后的人。材料三进一步指出“信息茧房”是由于人的认知陷阱形成的,并分析了形成认知陷阱的两大要素——诱饵和伪装。
(每点2分)
5.
①摆脱个人偏好,广泛涉猎信息。警惕推荐算法带来的弊端,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有意识地跳出舒适圈。②摆脱信息茧房的“诱惑”。不能沉迷于“一呼百应”的快感,一味追求认同感,要了解并接受不同于自己认知的观点。③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学会辨析外界信息真伪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每点2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因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因为选择订阅这些杂志并不是依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的。根据材料一“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可以看出“信息茧房”现象的一个要点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因此,因班主任工作需要订阅的杂志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B.“苏明是宠物爱好者和关注者,最近百度新闻每天都为他推荐有关宠物的图片视频和新闻”属于“信息茧房”现象。首先苏明是宠物爱好者,这是个人的喜好。符合“根据个人的喜好自主选择”这一特点;百度新闻用推荐算法对他的爱好和平时的主动选择进行分析后,自动形成符合苏明趣味的“个人报纸”,符合材料二“互联网领城大热的推荐算法”“‘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说明苏明的“个人报纸”依据推荐算法,导致其接触到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B项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C.“为了命制考试题目”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因为搜集资料文献进行研读并不是依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的。
D.“抗战胜利日,刘文同学为班上……”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因为做手抄报并不是依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的。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这样茧房就可能变成一种可怕的梦魇”错误,该内容不是原因,而是“信息茧房”所带来的后果。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综合来看‘信息茧房’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一“在the
Daily
Me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于社会普通公众中的某些人而言,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也是风险,有时会给商业和民主带来不幸的结果”,给社会普通公众带来机会,也可能给商业或民主带来不幸是“个人日报”,“个人日报”会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但它本身不是“信息茧房”。
B.“所以我们应当拒绝推荐算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说明虽然说推荐算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决定性因素还是应用者(算法背后的人)本身,所以不能得出“拒绝算法”的结论。
C.“设计推荐算法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程序设计员”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之所以说它不对,是因为算法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很可能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受到算法的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算法背后的人”是指应用推荐算法的人,是指用户,而不是程序设计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二:“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首先提出了“推荐算法”的弊端;“许多人都认为‘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后提出了假说认为“算法”是制造“信息茧房”的元凶;“‘信息茧房’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对问题本质的误读,也是对个个体责任的逃避”,进而运用“信息茧房”的概念来论证并得出结论“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依然是算法背后的人。
材料三:“‘信息茧房’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认知陷阱。既然是陷阱,便必然有诱饵、有伪装”说明“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是认知陷阱。并对“诱饵”进行详细的阐述“在‘信息茧房’这种陷阱里,起到‘诱饵’作用的,便是唯有身处‘信息茧房’之内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说明了让“诱饵”起到作用的是“信息茧房”之内的人。以及对“伪装”进行详细的阐述“‘信息茧房’最有力的伪装,就是‘独立思考’这一社会迷思”,对“独立思考”进行说明,依旧是受到自己个人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筛选和整合,可以得出,共同点:两则材料讨论的话题是一致的,都是对“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得出的结论都是个体是造成“信息茧房”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点:材料二说明造成“信息茧房”的是算法背后的人;材料三造成“信息茧房”的是人的认知陷阱。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魇”。材料二:“算法的自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又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说明我们不能沉浸在自己喜好的事情当中,警惕推荐算法带来的所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单一等的弊端,应该要广泛的涉猎,跳出舒适圈;
根据材料三:“‘信息茧房’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的信息来源完全被与其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包围’时,他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在这个看似众声喧哗。其实无异于‘回音场’的环境里得到精准的呼应”,说明我们不能只追求“一呼百应”的快感,而应该要有“直面那些和自己的立场全然对立的观点与事实”的勇气。
根据材料三:“如果把‘独立思考’理解成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有自己的判断,那么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现实之中,却有不少人扭曲了‘独立思考’的内涵,将其曲解为‘完全不受(和自己主观意见不同的)外部信息影响’,以至于许多人不仅盲目拒斥自己不愿相信的信息屏蔽不同观点,还言之凿凿地自称善于‘独立思考’,甚至引以为豪”,说明我们要真正的去理解“独立思考”的内涵,实现真正的“独立思考”,学会分辨外界的信息。
6.
D
(D.
“为了突出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是错误的。儿子和老婆没有软萩粑的记忆,软萩粑因颜色不好看激不起他们的食欲,这一对比旨在表现作者对软萩粑情有独钟,并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7.
B
(B.
“进行对比”是错误的。这里不是对比,是类比。)
8.
①补充说明了软萩的药用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②由物及人,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③食用软萩历史悠久,但现今被大多数人淡忘,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每点2分,答出两点满分,有其他理解,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9.
①叙写软萩的生长环境、生长明颜色、生命力、秉性,表达对软萩的喜爱(赞扬)之情;②叙写母亲采摘软萩的习惯,寄寓了对软萩的感激之情(蕴含了人要学会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③叙写制作软萩粑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④叙写我再次品味软荻粑,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每点2分,抓住叙事与抒情答出三点即可,有其他理解能够自圆其说亦可)
10.
B
11.
D.(“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独有的用来纪年的名号”错误,年号虽发端于中国,但并非“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国所独有”,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另外,“起于汉高祖”也错,应是汉武帝。故选D。)
12.
A.
(“先后为官地方、京城和朝廷”错误,事实上,刘筠任职起于地方,这一点不假,但随后他有时进入朝廷,有时又回地方任职,再回朝廷任职。“仕途畅达”的说法也不准确,他因不愿与独揽朝政的丁谓同朝为官而自请到地方上候补官职,晚年更因事田产没官。)
13.
(1)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于枢密院南门相遇,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内心有愧。(赋分点:侧面:侧身。揖:行礼问候。盖:恐怕。每点1分,句意1分)
(2)不过,(刘筠)晚年替阳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请求赏赐,被清议者轻视。一个儿子早逝,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
(为:替。少:轻视。蚤:早。没:被没收。每点1分)
14.
①宋真宗在刘筠连续生病,屡次请求辞职休假时,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②宋仁宗亲自为刘筠在庐江修建的收藏皇帝所赐藏书的藏书楼题写楼名;③包拯感念刘筠在其年轻时赏识自己而奏请皇帝发还刘筠被抄没的田产。(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刘筠字子仪,大名人。考中进士后,担任馆陶县县尉。(后来)回到京城,恰逢朝廷诏令知制诰杨亿考试选拔人才来校刊太清楼的藏书,刘筠被选拔为第一名,以大理评事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真宗皇帝巡幸北方的时候,任命刘筠担任大名府观察判官。自从边境地区罢兵休战,国家太平后,宋真宗有意于典籍文章(的编纂),开始汇集儒生们的考查论证(或推考论断)的文章,编成当代的经典。刘筠参与修撰图经和《册府元龟》,被公认为精细敏捷。宋真宗巡幸西部地区的时候,又让刘筠陈报山川形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的情况。等到《册府元龟》编成后,刘筠任直史馆、修起居注。曾经接连患病,给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未被允许,又再次上书,前后相加共有二百余天,每次都诏令继续给刘筠俸禄。(后来,刘筠)调任左司谏、知制谱,又任史馆修撰。(离京)任邓州知州。(后来)回到京城,负责督察京城的刑事案件,掌管人才选择事务,调任尚书兵部员外郎。又请求任邓州知州,没有成行,升任翰林学士。当初,刘筠曾经奉诏起草罢免丁谓与李迪宰相职务之制书,不久又丁谓留任,诏令刘筠另外起草制书,刘筠没有接受。于是又征召晏殊(草拟制书)。刘筠从朝堂出来,与晏殊于枢密院南门相遇,晏殊侧身走过,不敢对刘筠行礼问候,恐怕晏殊是内心有愧。宋真宗长期患病,丁谓逐渐独断专权,刘筠说∶“奸人执掌朝政,此地一天都不可久留。”请求离京候补,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庐州知州。宋仁宗即位后,刘筠调任给事中,又受征召为翰林学士。过了一月,又被授予御史中丞的职位。在此之前,三院御史上书言事,都要先告知中丞。刘筠在御史台张贴布告,御史自己上书言事,不需报告中丞。负责天圣二年贡举事务,多次由于疾病告退,升任尚书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颖州知州。奉召回京。再次掌管贡举事务,升任翰林学士承旨兼任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刘筠一直喜爱庐江,于是就在庐江城中修筑居室,建筑楼阁收藏朝廷前后所赏赐的书籍,宋仁宗用“飞白”的笔法(挥笔)赐字“真宗圣文秘奉之阁”。再次担任庐州知州时,他为自己修建了坟墓,制作了棺材,并亲自在墓碑上刻上了墓志铭。刘筠生病后,移住藏书阁,并在此去世。刘筠自景德年间以来,一直选为文官,(他的文章)擅长对偶,尤其擅长作诗。著有《册府应言》《禁林》等共七集。起初被杨亿赏识提拔,后来和杨亿一样出名,时人称他们“杨刘”。刘筠(前后)一共三次进入输林院(任职),又三次掌管主持贡举的部门,用策论来决定天下人才的进退升降,就是从刘筠开始的。刘筠性情严肃,无原则地附合,办事明了通达,处理政事崇尚简约严明。不过,(刘筠)晚年替阳翟一位同姓的富人上奏请求赏赐,被清议者轻视。一个儿子早逝,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包拯年轻时,被刘筠所赏识。等到包拯声名显赫后,他上奏朝廷让刘筠家族里(的同辈)之子作为刘筠的后代,又请求归还被官府没收的田地和房舍。
15.C(“锦带”与“罗衣”不属对比。)
16.①为兄长罢使而难过,也为他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空留”“不用”等词语的使用传达了对朝廷不懂识才,兄长不被重用的愤恨。②对兄长的宽慰,诗人既肯定兄长的才干气魄,又将归家重逢的喜悦与思及边关的愁绪进行对比,传达出对兄长颓唐失意的宽解之意。③对兄长的鼓励和祝福,尾联引用典故,认为兄长身负才干,不需因暂时的不受赏识而灰心丧气,将来自有一番成就以鼓励他。(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8.A(文中“年关”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十四五”的引号,也表示特定称谓。B项,“传世经典”,引号是表示讽刺否定的作用。C项,“当惊世界殊”,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
19.①原句“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借用“压岁钱”,化抽象为具体,用儿时具象化的“压岁钱”不能压住抽象的人的成长,形象写出了年岁的不可阻挡。②原句“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阱”,用借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人的命运的不可捉摸,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每点2分)
20.①便怀着复杂的心情准备过年②来日方短,去日苦多(每点2分)(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冬至过后……”“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推断①处可以填入“便怀着复杂的心情准备过年”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
“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推断②处应该填入“来日方短,去日苦多”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21.【答案】①“截止”改为“截至”;⑦“最高”放在“民宿预订热度”之后;⑧“周末”后加“价格”;⑩删去“十分”。(每点1分)
【解析】①用词不当,“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此处后面接具体时间不恰当,应改为“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截至”后面须带时间词语(做宾语)。⑦语序不当,“最高”在此强调的是“热度高”,因此应放在“民宿预订热度”之后。⑧成分残缺,与“贵”搭配的应是“价格”,而句中只出现了“周末”和“周内”两个时间,成分残缺造成表意不明,应在“周末”后加“价格”。⑩语义重复,“显著”有十分的意思,应删去“十分”。
答案:①蚂蚁总是在水源上方筑巢②这里有蚂蚁窝③所以这里有水源(每点2分,三点5分)
写作参考:夫子之道的内涵就是“忠”和“恕”。“忠”就是尽全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给别人。
现实意义:“忠”的现实意义,勉励所人们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引导人们换位思考,关注他人的利益或者感受等
(写作建议:先概括出夫子之道的内涵,然后结合实际阐明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4.作文满分50分,平均分35分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漫画材料,先观察画面,分析寓意。漫画分为两幅,第一幅是一个身材高大强壮人大力士正在举重,第二幅是一个矮小的人在举重的横杆是那个做运动。可以看出两人身体条件不同,各自擅长的事也不同。再结合题目《各有绝活》,不难推知立意:从两个人各有所长的角度,可以写根据自己的特点,做适合自己的事;从矮小的人的角度,可以写找到适合自己的事,化劣势为优势;从在举重杆上做体操的角度,可以写善于打破常规,或善于借助外物。
【立意参考】
1、走出符合自身个性的成功之路。
2、弥补不足,化劣势为优势。
3、善于打破常规。
4、善假于物。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初高二年级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互联网的出现之初,麻省理工学院的传媒与科技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预言
了“
the
Daily
Me”(我的日报)一一种完全个人化的报纸的出现。在
the
Dai
ly
Me
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挑选他喜欢的主题和看法。对于社会普通公众中的某些人而言
是一个真正的机会,也是风险,有时会给商业和民主带来不幸的结果
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开篇生动地描述了“个人日报”现象。在互联网时
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
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
份个人日报的可能,这种“个人日报”式的信息选择行为会导致网络茧房的形成。当个
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远择,沉浸在个人日报的满足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
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
桑斯坦解释说,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
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一些国家就由于这个原因走向灾难。对于生活在信息茧房的
领导人和其他人而言:这是一个温暖、友好的地方。但是,重大的错误就是舒适的代价
对于私人和公共机构而言,茧房可能变成公众一种可怕的梦魇
材料二:
(摘编自“百度百科”)
在与“信息茧房”相关的常见讨论中,最常被指责的对象,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领
域大热的推荐算法,推荐算法最的卖点,就是能够根据用户的习惯与偏好,为其提供
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流,许多以推荐算法为核心的互联网产品,都凭着这一优势
第1页(共10页)
龙市场上异军突起。然而,事物总有两面,这种“量身定做”常常会令人怀疑:算法的
白我迭代,是否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极端而单一?与用户的既有认知相异的信息
一又促是否会直接遭到算法的屏蔽?
⊙由于这些质疑,与“信息茧房”的形象正好相符,于是,许多人都认为“算法”是
造“信息茧房”的元凶,然而,结合“信息茧房”的原始定义,我们却不难发现,这
匚“大锅”并不能轻率甩给算法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凯斯·桑斯坦在2006年提出的。当时连互联网都尚未充分
首及,推荐算法根木不存在。他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为的不是警告互联网公司,而是
直接提醒公众:不要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领域。因为久而久之这
种看似“舒适”的选择,很可能将个体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这种情况下
只看到算法的影响,而忽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对问题本质的误读,也是对个体责
任的逃避
于推荐算法,曾经有人总结道:“算法没有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这句话
既对也不对,之所以说它对,是因为算法本身只是一串由逻辑组成的代码,它既不会
主动思考,也无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然而,之所以说它不对,是因为算法的背后总
是存在着应用算法的人,而这些应用者的价值观,很可能在算法的运作过程中受到算
法的放大,进而被推向极端,推荐算法的存在,确实会让一个对信息有明显偏好的人,
看到的信息越来越合其心意,但归根结底,主动作出这种选择的并不是算法,而依然
是算法背后的人
(摘编自杨鑫宇《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材料三:
从本质上看,“信息茧房”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认知陷阱。既然是陷阱,便必然有诱
饵、有伪装,而不可能直接以其险恶的真实面貌示人,在“信息茧房”这种陷阱里,起到
“诱饵”作用的,便是唯有身处“信息茧房”之内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的观点与表达得到他人的认同,不过在现实世界中,能够
做到“一呼百应”的人注定风毛麟角,“信息茧房”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的
信息来源完全被与其观点相近的媒体或个人“包圆”时,他心中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在
这个看似众声喧哗,其实无异于“回音场”的环境里得到精准的呼应
这种人人都能“一呼百应”的快感,是各种不同立场每天都在激烈对撞的真实舆论
场永远无法提供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虽然在理智上不难理解“信息杂食”的重要
要直面那些和自己的立场全然对立的观点与事实,确实需要拿出一点勇气。离开
信息茧房”的好处,当事人的心里未必不清楚,但是,就像自然界里刚刚学会飞翔的
雏鹰离果时的样子一样,又有多少人能对安全、安逸的环境全无眷恋呢?
如果说“信息茧房”给人提供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陷阱的“诱年”的话,那么这个
陷阱自然也要有相应的“伪装”,对一般人而言,“信息茧房”最有力的伪装,就是“独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