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化学《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2-30 23:0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化学教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有大致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化学在工业、农业、生活和科学技术诸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趣味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对性质决定用途的关系有所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及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化学——研究的是什么?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趣味实验: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想知道为什么魔棒能点火而手帕却烧不坏吗?请跟我走进化学世界。想做个魔术师吗?请学习化学。化学老师个个都能当魔术师。讨论:你喜欢吃什么?喜欢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见课件)【学生】畅所欲言。【教师】1、讲解:冰淇淋为什么好吃呢?衣服为什么穿的舒服?色彩为什么那么鲜艳? 2、举例:(1)化学与生活关系的事例(见课件)如:夏季用的防紫外线的遮阳伞、保鲜用的塑料薄膜以及合成塑料制品、合成纤维织成的布料等。(2)现在许多人都戴上眼镜。有些眼镜是玻璃镜片,有些是树脂镜片。镜架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还是记忆合金的呢。这都是经过化学方法探索生产出来再根据性质用在不同的地方。(3)新的药品的发明使人类更加健康的生存,享受美好的生活。青霉素的发明生产使用在二次大战期间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被公认为同原子弹、雷达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发明人由此获得诺贝尔奖。(4)图片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冒着生命危险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一种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的引爆装置-----雷管。炸药,火器技术发明迅速用于开矿,筑路,开凿隧道,为人们等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捷径。诺贝尔奖就是他拿出财产的一部分设立的,为褒奖“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3、从以上事例你能感悟到化学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吗?【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你能说出家中厨房里与化学有关的物质吗?小组竞赛看谁说的多。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入手感悟化学研究的是什么,树立化学就在我身边的观点。 用不同的事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探索的情感。试一试学生对化学的理解
二、化学——推进了人类的进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1、化学的英文是chemistry,这个英文单词的起源于alchemy 即炼金术。为什么呢?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师和炼金术师们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了可以带来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也发明了许多化学实验器具。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2、讨论火能干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 【教师】1、还能增加节日气氛,用于工业生产,如炼钢炼铁,还可用于治病,如中国的中医术用拔火罐的方法给人治病,在黑暗里驱赶野兽。化学就是源于对火的发现和利用,自然界森林着火后,人类偶然知道被火烧熟的兽肉味道很好。经过无数次试验,人类渐渐学会烧东西吃。火赶走了阴冷,送来了光明,导致了熟食,改变了人类“茹毛饮血”的生活,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利用了物质的变化。2、图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唐代的唐三彩陶器、元代的瓷器、商代的青铜器、东汉的酿酒、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唐代的蜡染。【教师】介绍:近代----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原子论和分子论的建立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率的发现使人们研究化学有规律可循。现代----纳米技术、绿色化学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学让世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但是有些化学药品的发明和生产也会给人类造成不好的后果。前不久央视暴光的水发产品事件就是福尔马林超标,富尔马林在医学上用于存储动植物标本是很好的药品,但是用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不好了,又如煤气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但是也会给空气造成污染或使人中毒。【学生】小组讨论:举出化学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隐患的事例?【教师】介绍:所以现代人们又提出了绿色化学,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产品向着友好环境的方向发展。 知道“化学”英文单词的由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的发展史。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敢于表达的学习态度。感知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进行爱国教育。提供课外学习资源。感知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意识。
三、化学——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绿色化学吗?介绍:绿色化学,现代化学科技产品——现代化学材料;“神舟五号”宇航员服装;化学与生活、科技的事例。进入二十世纪化学更是飞速发展【学生】举例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与化学有关的事物? 感悟化学的今天和未来。检验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本课总结〗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对化学的认识.
〖板书设计〗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化学——推进人类的进程
古代: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近代: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建立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现代:纳米技术、绿色化学(原料、过程、产品以及原子的利用率)
3、化学——让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蜡烛的某些性质,让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
2、初步学会表述实验现象以及了解蜡烛燃烧的产物。
3、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4、在活动探究中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训练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本节课通过学生提问、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对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及改进和探究报告记录等环节来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验药品及仪器:蜡烛、水、火柴、、石灰水、烧杯、小刀、木条、玻璃片
教师提供一份活动探究记录表
学生准备: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家中点燃蜡烛观察,并将你感兴趣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记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四大发明【学生】回答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教师】展示古代的一些化学器具(见课本插图)【学生】学生观看、讨论,了解化学史 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1、观看蜡烛并说出对蜡烛有哪些认识?(多角度)2、学生提出自己对蜡烛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将问题归纳 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加学生知识面
【教师】1、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实验,进行四人角色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时间和躁声控制、一人负责发言、一人操作实验。【学生】1、学生取出所带蜡烛进行观察并做相关实验。2、分小组完整的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发现。3、让学生点燃蜡烛,观察火焰,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火焰温度的高低。【教师】1、根据学生已有知识,通过实验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引导学生改进实验。2、蜡烛熄灭后有什么现象?猜测一下白烟可能是什么?点燃白烟的现象会是什么?【学生】互相交流进行猜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对初次合作学习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适应合作学习的角色扮演。培养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不迷信于教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眼观察、动脑分析、动手验证。
【教师】如何填写探究活动的报告呢? 【学生】学生思考归纳 使学生懂得做实验不仅仅在于做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也同样重要。
【教师】做实验应掌握哪些观察实验的要素呢?【学生】学生小组讨论,做出总结。【教师】点燃蜡烛和镁带【学生】观察镁带燃烧的现象,对比蜡烛,说出异同点【教师】讲述中外化学家的小故事 培养学生的表达及总结归纳能力当堂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感知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本课总结〗学生小组汇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感悟。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次了解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集气瓶、木条、滴管、玻璃片、水槽、导管、澄清石灰水。
学生准备:提前在家利用家中的玻璃杯、吸管、盆等常见物品,练习排水集气法。
〖教学过程〗
一、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的鉴别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1、请大家回忆小学自然课和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说说O2和CO2有哪些性质?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盛有O2和空气的瓶中【学生】1、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O2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则O2含量越多2、分组实验:向一瓶CO2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讨论并得出结论: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向一瓶CO2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讨论并得出结论: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则CO2越多。 提供背景信息,通过回忆引出问题。教师运用对比实验和学生小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
二、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让我们疑惑的问题,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各自的想法或猜测。【教师】1、归纳学生的各种猜想。2、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呢?请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1、分组讨论,并上台汇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参与分析,共同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共同研讨后,进行验证。
2、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交流实验的结论: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教师】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确定瓶中气体已收集满?【学生】1、讨论并得出结论:水槽中开始向外冒气泡时,气体即收集满2、向A 、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2、交流实验现象:空气瓶中不变浑,呼出的气体中变浑浊交流实验的结论:①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②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大。3、提出疑问:存在异常现象:C瓶内无浑浊4、分组讨论:原因:①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未盖玻璃片就振荡,CO2扩散后,瓶内CO2减少。②可能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教师】向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学生】1、观察:空气瓶中木条燃烧情况不变,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2、交流实验的结论①O2能助燃②CO2能灭火③呼出气体中O2含量比空气中少。【教师】①两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怎样操作更简便?②对着燃烧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是否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中O2含量少,CO2气体含量多”?【学生】1、讨论得出①直接伸入或向澄清石灰水中直接吹气②不能,因为吹气时散失了热量,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2、对着玻璃片呼气,观察现象,推出结论。【教师】1、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类似的结论? 2、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物质有什么初步结论?有什么感受?3、为什么要做对比实验?通常什么条件下必须要做对比实验?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在情境中展开问题的讨论。
培养学生大胆置疑,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反思小结。
〖本课总结〗讨论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大致要经过怎样的一个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一、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1、O2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则O2含量越多
2、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3、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则CO2的量越多
二、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气体的收集
假设、方案、实验、结论
三、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信息)——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道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树立实验安全意识;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练习药品的取用;
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将实验室准备好,以备学生参观;
2、固体药品、液体药品、量筒、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等实验仪器。
3、实验室张贴的学生实验守则,准备一些药品上的小图标。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3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参观实验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1.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那么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2. 提问:那么我们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些什么呢?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3.将学生分成四组,明确参观任务,和实验室老师一起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 【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实验室参观,认真观察,并作记录。第一组:观察实验室的布局,墙上有哪些张贴物;第二组:参观实验准备室,记录主要仪器;第三组:参观药品贮放室,观察是药品是如何贮存的?原因是什么?第四组:参观危险品库,记录有哪些规定。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参观记录。【教师】实物投影:学生实验守则,并就水、电等使用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的主要场所。让学生亲自进入实验室参观,了解实验室相关的制度和学生应遵守的实验要求,了解仪器和药品的分类存放知识等。
二、药品的取用
【教师】实物投影:实验室中的小图标。提问这个图标有什么作用呢?【学生】1.学生回答图标的作用。2.五名学生分别上讲台操作五种药品的取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是否正确。 3.请学生分析以上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以纠正。4. 讨论归纳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将理论上的操作过程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小组思考并交流:(见课堂评价练习)【教师】给学生完整规范的将以上操作过程演示一遍,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印象。【学生】1.操作固体和液体取用。2.操作“碳酸钠粉末中加盐酸”和“锌粒中加入盐酸”并观察实验现象,用语言表述。 通过先练后评让学生掌握药品取用方法,再以一探究活动加以巩固。巩固实验操作,复习观察实验现象。
〖本课总结〗学生自主归纳学习内容和操作要点。
〖板书设计〗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规则
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使用量筒取用液体药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药品的取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参观过了化学实验室,了解了实验室规则和一些药品的取用方法。请大家分组练习实验室取用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方法。【学生】操作液体药品的使用。【教师】那么如果物质间的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的话怎么办呢?这时就要给物质加热。加热是实验室常要用到的一种实验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给物质加热。 通过上课时的操作引入物质的加热。
二、物质的加热
【教师】1.酒精灯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请大家阅读教材,讨论分析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2. 演示:点燃酒精灯,让学生观察在点燃酒精灯时的操作步骤以及点燃的酒精灯有什么特点。演示物质加热过程,加热完毕,立刻用酒精灯冒熄灭火焰。3.提问:加热时用哪一层火焰更好呢?【学生】1.观察点燃的酒精灯,观察火焰的特点。回答选择使用外焰加热的原因。2. 试着归纳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式和注意事项。【教师】1.强调酒精灯内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用完立即盖好防止酒精挥发。用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2.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并加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加热可以改变一些物质的反应,加热在化学实验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掌握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学生】用试管取3毫升的水并加热。 采用讲解、分析与实验交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确加热会改变一些物质的性质。实际操作,培养技能。
三、仪器的洗涤
【教师】在做实验时必须用干净的仪器,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而实验室的仪器一般都是要重复利用的,所以这就涉及到仪器洗涤的问题。 演示:洗涤仪器的方法并解说。【学生】1.观察教师洗涤试管的过程。根据演示总结洗涤玻璃仪器的基本方法。2.思考总结:当玻璃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经洗干净了。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洗涤仪器的方法。
〖本课总结〗
教师阅读实验室规则并严格遵守;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学生小组归纳药品取用方法、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洗涤玻璃仪器的基本方法。
〖板书设计〗
物质的加热 四、洗涤仪器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酒精灯火焰的特点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课堂评价练习〗
课堂思考(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不擦干就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洗?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预热?
(5)能否用嘴吹熄酒精灯?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蜡烛 学生提出的问题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火焰
现象: 结论:
探究蜡烛燃烧后的产物
猜测: 验证
探究蜡烛熄灭后的白烟
点燃白烟 现象: 结论
观察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