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课时培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补写出文中画“__________________”上的一句话。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水尤清冽
冽: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
斗折:_____________
(3)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
(4)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___
3.疏通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大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二段中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发现小石潭时的心情怎样?游览到最后心情又是怎样?为什么心情会有这样的改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①嵌②盘屈,不可名状③。清流触石,洄④悬⑤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日“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节选)
【注释】①攲(qī):倾斜。②嵌:这里是形容岩石像张着口的样子。
③不可名状:不能形容出它的形状。名,说出。状,描摹。
④洄:水回漩而流。⑤悬:水从高处流下来。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居住)
B.隶而从者(随从)
C.都邑之胜境(风景优美的)
D.乃记之而去(离开)
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佳木异竹
8.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寓情于景,抒发了被贬之后内心的凄凉苦闷和抑郁忧伤之情。
B.【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物,写出了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C.【乙】文写清流,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
D.【甲】文中画线句子从正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乙】文第一段从侧面描写描写水清石怪境幽,为下文做铺垫。
三、阅读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选自《
》,作者是
,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
10.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①以其境过清:
②水尤清冽:
③俶尔远逝:
④隶而从者:
11.请用原文回答
(1)写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2)既写出小石潭的氛围又反映出作者心境的句子是: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本文主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与理解。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记: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见: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麦田浅鬣寸许
14.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B.之:乃记之而去
余闻之也久
C.而:乃记之而去
潭西南而望
D.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16.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7.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B.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C.乃记之而去
乃重修岳阳楼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皆若空游无所依
18.把“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人为序安排材料,景随境迁,条理清楚,结构紧凑。
B.潭底由一块块大石头构成,靠近岸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千姿百态,岸边有古树翠蔓覆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C.文章动静结合地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游鱼,传神地写出了鱼的活泼灵动,同时又令读者对潭水的空明澄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D.柳宗元游小石潭,观潭赏鱼,虽然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他被贬官后内心那种孤凄悲凉之情依然无法排解。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0.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卷石底以出(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去(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23.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
②漎:流水声。
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⑦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
⑧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
⑨就:完成。
⑩卒:同“猝”,突然。
??????????
???????????????
??????(姚鼐《游媚笔泉记》)
2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
大
石
出
潭
中
2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水尤清洌?______?????②乃记之而去?______
③被而名之?______?????④要客九人饮于是
__________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翼乎临于溪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俶尔远逝
2.(1)寒冷;(2)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3)穿过,透,这个意义现在写作“彻”。(4)寂静的让人感到忧伤。
3.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适合长时间停留,于是就记下了这里的景色离开了。
4.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透明。
开始心情愉悦(心乐之),被小石潭的美景所陶醉;最后心境仍然感到孤寂、悲凉。因为美景只能取悦于一时,而作者被贬官的抑郁苦闷始终难以排遣,所以最终难免会落寞、悲凉。(意思对即可)
5.
6.A
7.D
8.D
9.《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10.①凄清,冷清
②清凉
③忽然
④随从
11.①如鸣佩环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2.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忧伤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D
14.B
15.D
1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2)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7.C
18.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9.B
20.
(1)弯曲(或翻卷)
(2)呆呆的样子
(3)像狗的牙齿一样
(4)离开(每小题1分)
21.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22.C
23.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24.大石/出潭中
25.清洌:
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
26.①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③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
27.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
2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
【参考译文】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