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课文解读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柳宗元仕途失意被贬,心中郁闷难解,唯暂时沉醉山水,来到小石潭遣怀。听水声清脆,看水石多姿,赏游鱼逗乐,观溪流斗折蛇行,感四面凄神寒骨,当此之时,柳宗元能寻得真正的内心宁静吗?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诵读全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位作家是谁?没错,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课文讲授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年)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字词积累。
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为坻chí 翕忽xī
差互cī
为嵁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 悄怆qiǎo 幽邃suì
3.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4.重点文言字词积累。
(1)一词多义。
①全石以为底为:作为。
为坻,为屿为:成为、形成。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可:可以。
明灭可见可:助动词,能够。
③全石以为底以: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以: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以:由于、因为。
④水尤清冽清:清澈。
其境过清清:冷清。
⑤西南而望而:表修饰。
记之而去而:表承接。
(2)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下见小潭。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④日光下澈。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⑤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⑦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⑧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⑨如鸣珮环。
动词作名词,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3)古今异义。
①佁然不动。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②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③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④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5.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总写小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小石潭潭水和游鱼。
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水源和岸势。
第四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同游之人。
三、深入解析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发现小石潭 水清、石奇、树美、鱼乐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溪身蜿蜒、岸势参差
潭中气氛
交代同游者 清幽美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文章中的文言词语。
2.预习作者游览的心情变化的语段,并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品味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与探讨。
二、课文讲授
1.回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
作者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潭水特点:清、澄。
写法:侧面描写。
好处: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3.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溪身特点:曲折、蜿蜒;岸势特点:参差不齐。
修辞:比喻,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
好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溪身岸势的特征。
三、深入解析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3.写法探究。
(1)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
无论写潭石、潭水、游鱼,还是写溪流、岸势、树蔓,都是经过仔细观察,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凝练的语言加以描绘。如写石的奇异,水的清冽,鱼的活泼,溪的曲折幽远,树的蒙络参差,都是十分准确的。
(2)虚实相生,动静相间。
①如写石潭的“石”,既正面实写,又通过写水声清脆,水质清澈,侧面虚写石潭的“石”的特点。写鱼,实写鱼而虚写水,既表现了鱼的情态,又表现了水的秀美。
②第一段写潭的石底、潭水时,突出了静态,写周围时,“青树翠蔓……参差披拂”,这又是动态;第二段写潭中鱼,既写“佁然不动”,又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也是动静相间的。如此虚实相生、动静相间,就把景物写得摇曳多姿,有声有色。
(3)语言凝练精当,描写逼真传神。
本文语言高度凝练,极富表现力。不足两百字的篇幅,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绘形绘色,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写潭中游鱼之态,仅用数语,便把鱼的静态、动态刻画得细致入微。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文中不仅描写了美丽的山川景色,而且把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也写进去了,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潭上环境的凄清,更可以让人体会到作者悲凉的身世。这样写,景物染上了人的感彩,文章创造的境界就更为鲜明切实。
4.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你在文中任选一处景物,依照示例,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最后揣摩出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
示例:“翠蔓图”。
你看,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互相缠绕在一起,织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有的覆盖在岩石上,有的伸向水面,浸入清澈的水中,有的在风中摇曳。这美景怎能不令作者心旌摇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