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昨日像那东流水
离我远去不可留
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朝清风四飘流由来只闻新人笑
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
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
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花花世界鸳鸯蝴蝶
在人间已是癫
何苦要上青天
不如温柔同眠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歌欣赏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他自幼敏悟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始作文。胸怀大志,豪爽自负,喜剑术。性格傲岸奔放,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虽满怀才志,却不步科举人仕之途;蔑视权贵,尤其不把有权势的宦官放在眼里。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42岁时李白享有很高声誉,唐玄宗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三次下诏聘其入宫。李白到长安,受到玄宗降辇步迎的特殊礼遇,并供为翰林。在长安生活两年后,不满于做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的李白,怀着悲愤的心情辞去了翰林一职,重新开始了漂泊的漫游生涯。天宝十一年,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李白曾有过幽州之行。为多年来的报国热忱所驱使,他打算弃文就武,到边塞去干一番事业。没料想却险些落进虎口,此时安禄山正在那里为发动叛乱做准备!李白见大事不好,只得赶快离开。心想将亲眼所见的危机上报朝廷,可满腹忠言却无处陈诉,因为安禄山正深受唐玄宗宠信。可以想见,此时诗人更是忧愤难平。诗人忧国忧民却又报国无路,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深深矛盾之中。这首诗就集中地表现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挣扎的诗人的烦闷和忧愤却又不失希望的高昂胸怀,体现了李白恣肆奔放、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补充资料:1、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4、“小谢”是指谢朓楼的建造者谢朓 。《南齐书·谢朓传》中记载:“朓字玄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2、“蓬莱”是海中仙山,传说仙府难得的幽经秘录都藏于此。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的学者称东观为道家的蓬莱山。3、“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诗文所共同形成的内容充实、语言质朴、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 。离我去的那昨日的时光已不能挽留,
惑乱我心的这今天的时光却叫我烦忧。
万里的长风把那秋雁送走,
面对此景只可以畅饮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令人敬佩,
中间小谢的诗歌是多么清秀。
我的兴致豪壮飘逸,
想要飞上高高青天摘取明月。
念个人遭际抽刀断水水更流,
想未来前景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生在今世竟如此不称心意,
不若明朝披发弄舟任意飘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散译
诗 文 理 解 抛弃我而去的,是那不可拘留的昨日时光;原 诗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扰乱我心绪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长风万里送秋雁,万里长风吹送着一群群南归的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面对此景,我们正好开怀畅饮、醉卧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更喜爱小谢清新秀发的诗风。译 诗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诗 文 理 解 译 诗原 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我俩都怀有凌云的意气、豪壮的情思,欲上青天览明月。想要飞上青天摘取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抽刀断水水却更快地奔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浇愁反而是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称意,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莫若明天散发高歌,放舟江湖。烦闷忧愤饯别前的心情长风秋雁饯别的环境赞誉李云自比谢朓主客双方出众的才华和抱负以水喻愁饯别时的感叹放浪江湖饯别时的自明心迹诗 文 思 路画 读 诗 分别画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低)(高)(高)(高)(低)(低)画 读 诗 画出表示诗人感情变化的词语并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画 读 诗酣高楼
览明月不可留 多烦忧愁更愁 弄扁舟怀才不遇充满信心无可奈何像山峰 像波浪<三>品 读 诗 体会诗人情感变化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品 读 诗①弃我之苦闷、乱我之烦忧转化为长风送秋雁、高楼共酣饮的豪放旷达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品 读 诗②胸怀大志、雄才伟略的豪情壮志转化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品 读 诗③剪不断之水、消不尽之愁转化为退隐江湖、闲云野鹤的无奈 品 读 诗 全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流露出消极遁世的思想 。<四>唱 读 诗 欣赏歌曲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唱本诗比较阅读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也是诗人带着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