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课后作业——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4 08:4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学习关键词:写作思路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澎湃( )  硕( )果  迥( )乎不同
慷慨( )淋漓    气冲斗( )牛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改为  ?
(2)十年艰幸,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改为  ?
(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改为  ?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 )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 )
(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 ( )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D.“望闻问切”由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提出,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其中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5.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闻一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2)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qiè( )而不舍  目不窥( )园
兀( )兀穷年
(2)“仰之弥高”中“弥”的意思是 ( )
A.满,遍   B.补,合   C.更加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7.七年级某班开展以“名人风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名人品质我歌颂】活动中,慧慧同学摘抄了有关安徽名人陶行知的一个文章片段,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甲】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悄悄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乙】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活动的最前列。
①【甲】处画线句语义重复,应将“  ”删去。?
②【乙】处画线句用词不当,应将“  ”改为“  ”。?
(2)【名人风采我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景仰和崇拜的“明星”。你心目中的那颗“星”是谁呢?请你从以下名人中选择一位并简要说明理由。
备选:邓稼先 闻一多 袁隆平 鲁迅 莫言
我心目中的那颗“星”:   ?
理由:?
(3)【名人精神我致敬】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编写一条短信发给张婷,以表达对张婷的敬意。(80字以内)
材料 张婷,25岁,浦北县人民医院护士。面对疫情,她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方便穿脱防护服,她果断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在武汉的45天,张婷恪尽职守、不畏艰险,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表现出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5月,张婷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结尾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8.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选文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10.说说你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阅读[分值:16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二十里借书
张军秀
在南开大学常见到一位中等个头的“大胡子”,他走路步伐稳重,穿着简洁又不失学者风范,神情中透出浓浓的文化神韵,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美髯公”。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能跳出几十个头衔,他不仅是该校历史系的教授,还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之所以能从一个农村娃逆袭成才,和他年幼时的好学和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在河南鹤壁,有一个叫朱村的村庄。虽人口众多,但那么多人“拾柴”并未将这里烧成“富庶之地”。相反,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这里贫困依旧、落后依旧。他就出生在这里。
小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多,微薄的收入难以糊口。父亲在生产队挣工分儿累出了一身疾病,一边靠药物维持身体,一边继续劳作。因为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兄妹四个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想起这段艰苦的岁月,他会不自觉地落泪。
作为穷人的孩子,他并未人穷志短,因为他相信老师的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他勤奋读书,成了老师眼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在刻苦学习之余,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谈起鲁迅、老舍、冰心等作家,他如数家珍;讲到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商鞅变法”“玄武门之变”等故事,他滔滔不绝……年龄不大,涉猎的文史内容之广,连老师都感到惊讶。
虽然他爱读书,可是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书。他读的书全靠借。借同学的,借老师的,借朋友的,能借的他都借。
他对书的渴望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时,他跟母亲到别人家串门,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对好吃的好玩的感兴趣,而是寻找各种书籍。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听了他的事迹很感动,当即就表示愿意把家里珍藏的上千本书无偿借给他阅读。这让他非常高兴,紧紧抱住那位叔叔不肯松开。第二天,他早早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来到县城,按照那天留下的地址找上了门。当父亲的朋友打开门,看到这个孩子风尘仆仆又满怀期待地站在门口,一时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没怎么到过县城的孩子这么快就按照地址找来了,走了二十里路,就为了借书。
  就这样,他终于有足够的书读了。父亲朋友的藏书在当时算比较丰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沉浸在《红楼梦》《聊斋志异》《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名著里。
  有书陪伴的日子,他是何其富足和快乐。早晨星光未退雄鸡未鸣时,他便起床读书了;夜里,整个村庄都在夜色中安静入眠了,他还在油灯下,在文字的世界里流连。他曾在酷暑中汗流浃背,也曾在寒冬里忍受着刺骨的冰冷,但恶劣的生活条件奈何不了他读书的热情,年少的他,一有时间就读书,沉醉其中。
  数年后,他考上了大学,后来获得了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成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于年少时期的好学精神,他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他就是朱彦民。
(有删改)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12.请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这让他非常高兴,紧紧抱住那位叔叔不肯松开。
13.文章结尾才交代“他就是朱彦民”,这样构思有何妙处?(4分)
14.阅读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5分)
写法借鉴提升能力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细节,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语言精妙,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15.请你选择一个或一群身边的人物,运用细节描写,赞颂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第8题:分析段落的作用。
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过渡段、尾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答题模板】
重点段落
作 用
首 段
①开篇点题/总括(领)全文/点明主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做铺垫。
③描写了……,渲染了……气氛,奠定了……基调。
过渡段
①该段承上启下,承接(或照应)上文对……的介绍,引出(或呼应)下文对……的叙述,表达了……
②文章由……转入……,表达了……
尾 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暗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②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③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了……,充满哲理/委婉含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环境描
写语段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设置……的背景,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学习关键词:写作思路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澎湃(pài)  硕(shuò)果  迥(jiǒng)乎不同
慷慨(kǎi)淋漓    气冲斗(dǒu)牛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霄 改为 宵 ?
(2)十年艰幸,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幸 改为 辛 ?
(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叠起,形势紧张。
 叠 改为 迭 ?
3.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语言描写)
(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 (动作描写)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他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气冲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名称即来源于此。
D.“望闻问切”由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提出,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其中望诊,即观察病人的气色、形态、动作等。
【解析】“望闻问切”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的。
5.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闻一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说”和“做”。围绕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写了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讲、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
(2)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精于学术、乐于钻研的学者,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qiè(锲)而不舍  目不窥(kuī)园
兀(wù)兀穷年
(2)“仰之弥高”中“弥”的意思是 (C)
A.满,遍   B.补,合   C.更加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
(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难道他不是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吗?
7.七年级某班开展以“名人风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名人品质我歌颂】活动中,慧慧同学摘抄了有关安徽名人陶行知的一个文章片段,其中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
【甲】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悄悄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的第三名。陶行知一面做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乙】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活动的最前列。
①【甲】处画线句语义重复,应将“ 悄悄 ”删去。?
②【乙】处画线句用词不当,应将“ 活动 ”改为“ 运动 ”。?
(2)【名人风采我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景仰和崇拜的“明星”。你心目中的那颗“星”是谁呢?请你从以下名人中选择一位并简要说明理由。
备选:邓稼先 闻一多 袁隆平 鲁迅 莫言
我心目中的那颗“星”:   ?
理由:?
示例一:闻一多 作为学者的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做了再说或做了不说,取得一个个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作为革命家的他,说了就做,“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
示例二:袁隆平 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几十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他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3)【名人精神我致敬】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编写一条短信发给张婷,以表达对张婷的敬意。(80字以内)
材料 张婷,25岁,浦北县人民医院护士。面对疫情,她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方便穿脱防护服,她果断剪掉了心爱的长发。在武汉的45天,张婷恪尽职守、不畏艰险,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表现出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5月,张婷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示例:面对疫情,你主动请缨,逆行出征。你剪掉长发,恪尽职守,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你展现了一个新时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你是当之无愧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结尾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8.联系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选文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介绍,引出下文对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叙述。
9.闻一多先生说“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面说的是他作为学者,做学问时不自夸、勤奋踏实;后面说的是他作为革命者,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讲个痛快”。
10.说说你对“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的理解。
“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笃行务实,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这句话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一致,是对他人格的艺术概括。
拓展阅读[分值:16分 建议用时: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二十里借书
张军秀
在南开大学常见到一位中等个头的“大胡子”,他走路步伐稳重,穿着简洁又不失学者风范,神情中透出浓浓的文化神韵,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美髯公”。在百度上随便一搜,就能跳出几十个头衔,他不仅是该校历史系的教授,还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之所以能从一个农村娃逆袭成才,和他年幼时的好学和爱读书是分不开的。
在河南鹤壁,有一个叫朱村的村庄。虽人口众多,但那么多人“拾柴”并未将这里烧成“富庶之地”。相反,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这里贫困依旧、落后依旧。他就出生在这里。
小时候,由于家里人口多,微薄的收入难以糊口。父亲在生产队挣工分儿累出了一身疾病,一边靠药物维持身体,一边继续劳作。因为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兄妹四个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想起这段艰苦的岁月,他会不自觉地落泪。
作为穷人的孩子,他并未人穷志短,因为他相信老师的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他勤奋读书,成了老师眼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在刻苦学习之余,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谈起鲁迅、老舍、冰心等作家,他如数家珍;讲到历史上的“陈胜吴广起义”“商鞅变法”“玄武门之变”等故事,他滔滔不绝……年龄不大,涉猎的文史内容之广,连老师都感到惊讶。
虽然他爱读书,可是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书。他读的书全靠借。借同学的,借老师的,借朋友的,能借的他都借。
他对书的渴望就像高尔基所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时,他跟母亲到别人家串门,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对好吃的好玩的感兴趣,而是寻找各种书籍。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来访,听了他的事迹很感动,当即就表示愿意把家里珍藏的上千本书无偿借给他阅读。这让他非常高兴,紧紧抱住那位叔叔不肯松开。第二天,他早早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来到县城,按照那天留下的地址找上了门。当父亲的朋友打开门,看到这个孩子风尘仆仆又满怀期待地站在门口,一时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没怎么到过县城的孩子这么快就按照地址找来了,走了二十里路,就为了借书。
  就这样,他终于有足够的书读了。父亲朋友的藏书在当时算比较丰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沉浸在《红楼梦》《聊斋志异》《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名著里。
  有书陪伴的日子,他是何其富足和快乐。早晨星光未退雄鸡未鸣时,他便起床读书了;夜里,整个村庄都在夜色中安静入眠了,他还在油灯下,在文字的世界里流连。他曾在酷暑中汗流浃背,也曾在寒冬里忍受着刺骨的冰冷,但恶劣的生活条件奈何不了他读书的热情,年少的他,一有时间就读书,沉醉其中。
  数年后,他考上了大学,后来获得了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并成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于年少时期的好学精神,他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他就是朱彦民。
(有删改)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朱彦民年幼好学,酷爱读书,曾步行二十里借书来读,终于从农家孩子成长为著名学者,实现了人生的逆袭。(3分)
12.请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这让他非常高兴,紧紧抱住那位叔叔不肯松开。
“紧紧”“不肯松开”生动地描写出他紧抱叔叔不愿松手的情形,(1分)表现出他得知有书可借,有书可读时的兴奋,(2分)也表达了他对叔叔的感激之情。(1分)
13.文章结尾才交代“他就是朱彦民”,这样构思有何妙处?(4分)
文章一直以“他”称呼朱彦民,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结尾解开悬念,凸显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情节更为完整。(2分)
14.阅读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5分)
示例:天道酬勤,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改变人生。作为学生,我们要多读书,汲取知识甘霖,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创造未来,用知识回馈社会。(5分)
写法借鉴提升能力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细节,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些细节描写使文章语言精妙,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15.请你选择一个或一群身边的人物,运用细节描写,赞颂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片段示例】
妈妈拎着大包小包回到家。进门一放下东西,就开始忙着洗菜、切菜、烧菜。我看到妈妈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一滴滴地往下流,头发也被汗水打湿了。望着她的头发,我突然发现,上面已有几丝白发了。这白发不就是妈妈又忙工作,又照顾全家生活而留下的痕迹吗?
妈妈不仅对家人体贴入微,对外还非常热心。每当她看到我们这楼道脏了,二话不说,卷起袖子,拿起扫帚,就“唰唰”地扫起来,不一会儿就把楼道扫得干干净净。
  第8题:分析段落的作用。
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过渡段、尾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答题模板】
重点段落
作 用
首 段
①开篇点题/总括(领)全文/点明主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出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做铺垫。
③描写了……,渲染了……气氛,奠定了……基调。
过渡段
①该段承上启下,承接(或照应)上文对……的介绍,引出(或呼应)下文对……的叙述,表达了……
②文章由……转入……,表达了……
尾 段
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强化作者……的观点/暗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②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③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了……,充满哲理/委婉含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环境描
写语段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设置……的背景,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