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 课件 (共33张 )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 课件 (共33张 )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22: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
从军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本课的6个生字。
2.能想象《从军行》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从军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写得边塞诗《从军行》。
导入新知
从军行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行
标题中加“歌”“引”
“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参军。
解读课题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简介诗人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初读古诗

rèn yuè



五千




cháng


xiāng


诗中的会认字你能读准吗?
学认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多音字
衣裳
裳: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古人一般上衣下裳。
chánɡ
shɑnɡ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衣服。
rèn
yuè










诗中的会写字,你都会写吗?
学写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框架结构

rèn
巧记:人在刀刃边。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右边是“刃”。


右侧上半部分是“中”加一横。
巧记:行走的贵族。


两个“人”不要写得太大,捺变成点。
巫山 巫峡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读出节奏。
整体感知
读前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互动课堂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风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再读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透,磨破。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读到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地方?它们描写的是哪里的环境?
青海湖
祁连山
玉门关
西北边塞
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西北边塞辽阔的景象
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
(课后第1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朗读指导
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后第2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漫天,环境恶劣
奋勇拼杀,
盔甲破旧
保家卫国的决心
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听到了哪些声音?
黄沙漫天、将士的铠甲都磨破了
刀剑撞击声、厮杀声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情感?
(课后第2题)
不破楼兰终不还!
齐读诗的后两句,前一句要读得压抑低沉,后一句要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课后第1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朗读指导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 )( )暗( ),
( )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青海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课后第1题)
穿金甲
终不还
《从军行》这首诗通过对 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 的气势和豪情。
不怕牺牲
边塞战事场景
课文主题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青海长云( ),
孤城遥望( )。
黄沙百战( ),
不破楼兰( )。
暗雪山
玉门关
穿金甲
终不还
课堂练习
二、“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