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 第15课《父母的心》教学案例(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语文 第15课《父母的心》教学案例(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31 08: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父母的心》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父母的心》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说。作者以他惯有的细腻笔触,描写了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亲情故事。所以品味语言、体验文字中浸润的亲情,揣摩心理、体悟情感,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应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感悟情感。
由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学生对父母并不是特别理解,因此,类文引导、提升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我认为课本只是个载体,是个桥梁,根据课文内容,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应成为我们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
此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一波三折、曲折动人的写作方法。
2、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3、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4、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心理活动,感悟至爱至情。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课间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渲染上课氛围。
2,同学们,你们可曾记得:是谁第一次牵着我们的小手蹒跚学步,是谁第一次为我们背上小书包;是谁在我们高兴时与我们一起欢呼雀跃,是谁在我们悲伤时偷偷的递上白手绢儿;是谁在我们成功时为我们悄悄落泪,是谁在我们失败时为我们鼓劲加油。可曾几何时我们开始讨厌这种关心,开始远离这种亲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个调查:知道爸妈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妈生日并给爸妈庆祝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回答)
看来,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近父母、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二、新课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他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他的小说不以故事情节取胜,着重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生活的描写,使心理与客观、动与静、景与物、景与人的描写达到和谐的统一。
2、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以下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用“圈点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的词语。
眼含热泪 无精打采 不好意思 痛哭失声
(2)根据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父母的,并说出理由?
(3)为何父母最后还是没有把孩子送掉?为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主要观点:这是一种至诚至爱的亲情。
教师小结: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我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是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的。
3、下面,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思考两个问题:
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请简述理由。
(可从时间、决定、理由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多媒体展示:
时间 …… 决定 …… 理由
当天傍晚    …… ……
次日早晨 …… ……
次日傍晚 …… ……
三日上午 …… ……
教师提示:这三次理由都很有说服力吗?
学生回答主要观点:三次理由前后之间很矛盾,基本上都是得体的开场白和合理的借口。
教师小结: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多媒体展示:送 换 要
割舍不断的亲情
粗想 细想 深想
4、 品味情节,把握主题
(1)、 小组讨论:你觉得把孩子送给别人是爱吗?要回孩子是爱吗?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归纳:送与不送都是爱。)
哪一次理由最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2)、总结评价:爱是人类最伟大的一种情感,爸爸妈妈几次将孩子送走又要回,这体现出父母之爱的伟大。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赞美爱、歌颂这种爱,今天在课堂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母之爱,我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将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表达出来:
(3)口头小创作:爱是 (出示投影)
示例:爱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香醇。
(教师适当补充:爱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爱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爱是一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爱是雨中的一把伞;爱是夜里的一盏灯;爱是儿女眼中的依恋,;爱是父母无私的心灵……)
(4)合作探究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不是更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吗?文章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关键。
(因为这一对父母处在一种极其困难的境地:“无力抚养”。突然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既可以让孩子过上富贵的生活,又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日后的富贵是毫无疑问的。于是父母答应转让自己的儿子给富人妇女。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后面的对话当中,读者可以从后面的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
那对穷夫妇出尔反尔,送出孩子后又千方百计地将孩子要回来,这是不是一种欺诈行为呢?
教师小结关键:不是,体现出这对父母的爱子心切和割舍不了亲情,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名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没有遇到财主夫人时?
财主夫人要求送下一个孩子给她时?
送走长子时?
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要回女儿时?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小结:在父母的心头,儿女就是他们一生不变的牵挂。不管是风来了还是雨来了,他们永远是我们的庇护神。正如俗话所说: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5、回味无穷
文章最后说,贵夫人听了穷夫妇一番要回孩子的话语后,也禁不住难过,而且还说:“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那么,她为什么“不由得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关键:被眼前夫妻俩的疼爱子女的亲情所感动,使她在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父母之心,因此悲伤落泪。)
6、拓展延伸,合作积累:
(1)再读课文
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与财主夫人再次相遇于轮船上。
B:他们 到财主夫人的公司里打工,由于表现出色,贫穷父母的大儿子终于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最终一家六口人真的饿死在一起。
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
……
(2)过渡:“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爱,它又是相互的,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
再放《烛光里的妈妈》音乐,继续渲染氛围。
学生当堂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投影部分)
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中国谚语)
乌鸦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 (英国谚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法国谚语)
……
7、情感升华
(1)、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挑选一位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时间3分钟)
(A:学生用诗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B: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C: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D: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E: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爱
F:给父母写一封信…)
(2)请同学们用手中智慧的笔,以你喜欢的文学样式,学学古人,写一段话,来颂扬这种淳朴美丽的情感。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指名一两位同学朗读)
教师总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这一切的一切爱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晶莹透亮的爱子之心,老师现在把这爱的赞歌浓缩成一句话:“父母之爱如暖阳,无私奉献给大地 ”来作总结。并把它赠送给在座各位的爸爸妈妈。